王茂亮:用“TV+”重构广电媒体生态圈

2015-07-27 10:34:29来源:广电独家 热度:


湖北广播电视台台长 王茂亮
 
中国广电正处在一场深刻变革的关口。
 
综合各种数据,2014年的中国电视或许就是2012年的中国报业。2012年中国报业广告零增长,去年下滑约在两位数,今年上半年下滑更快,何时逆转还难以预测。
 
广电人肯定不甘心步入中国报业的加速下滑通道。那么,又如何才能转危为机呢?这就是以“电视+”或“广电+”打造中国广电升级版。
 
我的理解是:我们既不能唱衰自己,又不能迷失自己,而必须坚定广电自信,用“TV+”拥抱“互联网+”,推进媒体转型升级,重构广电生态圈。
 
一、用“TV+”重构内容生产
 
在纷繁庞杂、真假难辨的信息环境里,受众更渴求获得及时、权威的信息。面对无数的内容提供者,“内容为王”应该改为“权威内容为王”。而看似正在被边缘化的传统媒体,正好可以用与新媒体特征相适应的权威内容巩固和扩大自己的主流地位。
 
强调“权威内容为王”,必须坚持新闻立台,必须打造影视精品。
 
那么,在发挥广电优势的同时,如何与新媒体相适应呢?我认为,用“TV+”的思维,可以重构内容生产。
 
1.借用新媒体技术生产内容
 
上个月,“东方之星”号客船在长江湖北段翻沉。我在现场参与协调新闻报道。6月2日凌晨,湖北台新闻中心记者在赶往沉船现场的途中,用手机发回了现场附近被连根拔起的需要两人才能合抱的大树照片,第一时间用现场图片证实了前夜极端天气的存在,在距离沉船200米处拍摄到沉船的全国首段手机视频和首张照片。这些独家画面被国内外媒体广泛转发。
 
在这次事件中,国际大媒体几乎悉数到场,共达64家、164人,而由于央视和湖北卫视的24小时直播和APP的不间断报道,成为国际媒体和互联网的最主要信息来源。
 
2.借用互联网思维满足受众需求
 
人们在获取信息和沟通交流中具有平视、实时、个性、体验、互动等需求。如果我们生产的是精品,且能满足受众的这些需求,必然大受欢迎。
 
像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不仅在电视首发吸引了广大观众,在网络上也是点击率最高的视频。湖北卫视的《如果爱》继第一季获得7亿人次的网络点击量之后,第二季上周刚一开播就受到年轻网友的热捧。这都说明互联网思维可以把电视观众拉得更近、更紧。
 
3.借用新媒体渠道传播内容
 
新华社、人民日报客户端的累计下载量分别达到5200万和4800万,远远超过报纸发行量,使主流媒体的品牌影响力得以强化。美国《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网站的收费内容,凭着与新媒体技术的对接,依然吸引了大量用户而实现盈利。
 
大量事实表明,越是信息泛滥,越是众声喧哗,人们越渴望听到主流媒体的声音,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内容优势就越发明显。
 
基于此,湖北台一直坚持新闻立台、权威内容为王战略,实现了各个类别精品生产的齐头并进。
 
今年,我们将制作大型政论性纪录片《长江》,探索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历史规律;策划制作纪录片《苏东坡》《长江放濠》和电视剧《万里茶道》《武当三部曲》等,打造系列“湖北文化名片”。还将推出《一起出发》《一路惊喜》等多个原创季播节目。
 
二、用“TV+”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广告一业独大的广电产业,遭遇全行业广告整体下滑。如何走出产业困境?我们以市场为导向,通过“频道+渠道”“节目+产业链”协同发展,探索“TV+”产业发展新模式。
 
1.“频道+渠道”,加出了湖北长江垄上传媒集团。
 
2012年,湖北台与荆州市合作成立垄上传媒集团。这是全国首个以服务“三农”为主题的现代文化传媒企业集团,采用“频道+渠道”模式向“三农”领域延伸,线上线下一体化运作,打造传媒农业产业链。
 
打工服务项目组利用在播节目《打工服务社》的品牌影响力推出APP“打工神器”信息平台,搭建以“求职+社交”为核心的互联网招聘服务系统,并注册成立湖北垄上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开展劳务派遣、劳务外包、求职招聘等业务,衍生出了一条涵盖内容、广告、互联网、实业的产业链。
 
从最初的一档节目发展为一个覆盖湖北全省的频道,再到如今多渠道渗透“三农”的传媒集团,垄上传媒走了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频道+渠道”运营模式。
 
垄上传媒即将登陆新三板,未来将与兄弟省市合作,携手拓展市场。
 
2.“TV+汽车”,加出了汽车后市场连锁运营产业链。
 
湖北交通广播延伸在播节目,将汽车线下服务拓展为整车销售、汽车维修、用品销售、培训教育、二手车交易、汽车文化六大板块;精心打造专业APP“路客”,上线运营半年来,活跃用户数十万,带来可观的广告和活动创收。
 
3.“TV+中小企业服务”,加出了“927微贷易”金融云服务平台。
 
我们在媒体上开辟“中小微企业之声”,聚合所有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服务的政府部门、服务机构,通过线上广电节目、线下杂志、沙龙等多种方式,把政府部门、服务机构、中小微企业聚在一起,进而从创业者最急需的地方入手,打造“927微贷易”平台,开展贷款居间服务、PE融资服务、金融理财服务。我们将为超过70万中小微企业及数几百万个人用户提供融资服务,致力开拓一条“TV+金融服务”媒体产业链。
 
4.“TV+美食”,加出了《好吃佬》线下商业运营新模式。
 
《好吃佬》是湖北经视与楚天交通广播联合打造的一档生活服务类真人秀节目,通过挖掘地方特色餐饮文化,展现美食背后的人文故事。
 
两年来,栏目组举办各类营销活动近80场;用APP为吃货们提供权威美食推荐、餐饮预订、优惠券申领、移动支付等个性化服务,月访问量30万人次左右;目前正在优化“好吃佬”网上商城,筹建“好吃佬”生态农庄,打造“好吃佬”跨界融合产业链。
 
5.“TV+教育”,加出了从少儿启蒙到就业培训到传媒职业学院的教育产业链。
 
6.“TV+婚恋”,加出了《桃花朵朵开》婚恋产业链。
 
下一步,我们将不断扩宽“TV+服务”领域,打造一个开放型的“TV+产业”平台,以市场为导向,推进跨行业、跨资本、跨区域发展。
 
具体目标是:构建七大产业平台,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1.构建资源整合及资本运营主平台。实施湖北广电金融工程,加快企业资本化进程。打造上市主体,分类进入主板(“湖北广电”)、创业板(广州微摇)、新三板(长江传媒、垄上农业)和四板(今年上四五家)。
 
2.以北京长江传媒为龙头的内容产业发展平台。
 
3.打造全媒体广告整合运营的广告经营平台。
 
4.打造“在播-在网-在场-在商”的“业态多元、市场多元、收入多元”的传媒服务产业链平台。
 
5.整合影视资源,打造影视剧制作与发行、电影院线、影视娱乐产业链平台。
 
6.以1201亩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为核心,打造“文化产业、地产金融”新型平台。
 
7.构建投融资平台,发起由长江广电传媒集团为主导的、50亿元规模的长江文化产业基金。
 
通过七大平台的发展壮大,到2020年建成拥有强大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国内一流新型媒体集团,总市值达到1000亿元。
 
三、用“TV+”拥抱“互联网+”,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把广电现有节目搬到网上,不是媒体融合;在传统媒体之外,注册成立几个新媒体公司,或在传统媒体内部设置一个新媒体事业部专门从事新媒体业务,也不是媒体融合;甚至将跨媒体间的新媒体业务剥离出来组建新媒体集团,都不是媒体融合。
 
媒体融合,应是基于传统媒体优势资源,引进互联网思维,用“TV+”主动拥抱“互联网+”,通过传统媒体基因与互联网基因的碰撞裂变、深度融合,从而实现体制机制、生产流程、产品形态、传播方式等的系统创新和整体转型。
 
因此,湖北广电的媒体融合,并不是着眼于一个产品、一个频道、一个媒体的新媒体化,而是瞄准“建设区域性生态级媒体平台”的长远战略,着重谋划触及“基因”的五个布局。
 
1.借鉴互联网的“颠覆式创新”思维,加强顶层设计,构建新老媒体一体化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实施生产流程再造。
 
我们成立了台(集团)媒体融合发展委员会、融合媒体内容编辑委员会、媒体融合技术专家组。
 
媒体融合发展委员会由台长担任主任,除了台党委会原班人马,还增加各媒体和技术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内容编委会则由台总编辑担任主任。
 
首先从管理体制上融合起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一起运行。在此基础上,以一流标准为引领,推动台内业务机构重组和流程再造,为所有岗位设置全媒体背景下的操作标准,加快全员向全媒体生产人员转变。
 
2.借鉴互联网的“开放平台”思维,搭建起一体化的内容汇聚平台、数据交换平台、用户共享平台。
 
在健全全台各媒体互联互通的技术平台基础上,要求全台所有节目都要打开互联网接口,并且所有节目及其新媒体接口都要交叉互动,协同传播,发生聚变,扩大主流媒体影响力。
 
3.借鉴互联网的“迭代更新”思维,在不断提升融媒体新闻大楼功能的基础上组建融合新闻中心。
 
我们组建了由台总编辑任主任的融合媒体新闻中心,彻底打通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传播壁垒,实现一体化运作,形成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发布、多级放大、多平台互动的新型生产与传播体系。
 
4.借鉴互联网的“大数据、云计算”思维,以“长江云”为依托整合全台资讯和新媒体矩阵,以“媒体云”为平台聚合全省、链通全国。
 
“长江云”2014年11月上线以来,整合台内频道频率、新媒体公司推出的“经视摇摇乐”“笑啦”“路客”等“两微一端”新媒体产品540多个,初步形成了移动端产品矩阵。
 
“媒体云”聚合湖北全省17个市州、100多个厅局政务“两微一端”产品200多个,实现全省新闻、政务、生活等资源的便捷汇聚,形成新闻产品群、政务产品群、服务产品群三大业务群,成为贴身服务百姓的移动“市民之家”和有区域影响力的新媒体品牌。
 
在“媒体云”基础上建设“湖北省新媒体内容共享平台”,将全台所属官方“两微一端”产品日常编辑管理迁移到“媒体云”平台,实现内容汇聚共享和一体化运营。
 
5.借鉴互联网的“指数级成长”思维,发展深度粘合用户、追求规模效应的新媒体拳头产品——微摇。
 
广州微摇科技公司是我台与腾讯合作的新媒体技术服务公司。
 
2014年6月,由微摇提供技术服务的湖北卫视《如果爱》实现中国电视第一摇。
 
去年9月,全国30家电视频道共同成立“全国广电媒体微融合联盟”,与微摇科技一同推出“百台千县计划”,向100个收入过亿的电视频道和1000个县级电视台提供技术、设备和服务,为推动中国电视整体进入跨屏互动场景探路。
 
今年3月,微摇公司完成了A轮融资,估值增长了14倍。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TV+”的动力与活力
 
传统广电最缺什么?人们常常回答:人和钱。但2014年以来,有两个现象令人深思。
 
一是2014年我国传媒业并购总金额超过2200亿元,涉及影视、游戏、新媒体、有线电视网等领域。今年截至6月20日,文化产业市场投融资及并购事件共达83起。已披露资金的56起,涉及金额约244.2亿元。这说明,资本市场的钱多得很。
 
二是一些电视台的优秀人才辞职,与资本携手,生产出节目,再卖给电视台。那么,为什么我们留不住人才、引不来资金?问题就出在我们的体制机制与配置资源的市场不相适应。我们必须以强烈的危机感倒逼我们加快改革。
 
这两年,湖北广电积极稳妥地推进制播分离、人力资源、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企业整合重组等一系列改革,逐步破除制约事业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为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和活力。通过不断深化改革,优秀的人才团队来了,有实力的战略投资者来了,顶尖的合作伙伴来了,北京长江传媒、长江华晟影视等一批企业主体迅速发展壮大。
 
比如,我们按市场机制组建和运营的北京长江传媒公司,既是制播分离的平台,也是整合资源的平台,更是新机制的平台。
 
北京长江传媒以灵活的市场机制,或合资组建公司、或项目合作、或风险共担、或锁定利润,一个团队一个政策;或年薪制、或利润分成、或全日制、或柔性工作制,一个人一个办法。公司生产的节目和电视剧,既可以卖给台里频道,又可以遵循市场规则向其他省市销售,这种机制产生了强大的磁场效应。
 
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北京长江传媒就从市场上整合了一批新闻团队、节目创意团队、综艺节目团队、大型晚会团队、电视剧团队、广告团队、新媒体团队、内容咨询评估团队,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公司去年创收7.8亿元,荣登TV地标(2014)“年度优秀节目制作机构”榜首。不仅为湖北卫视制作了多档优质节目,还为兄弟卫视研发制作优质节目。其中,《星星的密室》在浙江卫视播出,收视份额多次,冲入“亿元俱乐部”。
 
在广电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只要我们用“TV+”的眼光、“TV+”的胸怀、“TV+”的气魄,拥抱“互联网+”,开放一切我们可以开放的资源,聚集天下一切优势资源为我所用,就一定能够加出以广电为核心的媒体生态圈,迎来生机蓬勃的“TV+”时代!

责任编辑:饶军

为您推荐

关于IPTV+OTT、DVB+OTT的几点思考

OTT在中国,就是一个中国特色的产物。是各行以此为概念,推进自身业务前行的助燃剂。不要拿国外模式说事,说千道万也改变不了中国新媒体的产业环境。还是要看清现实、立足当下、务实发展,看谁能借力获利。IPTV+OTT现阶段通信运营商的OTT只是规避政策限制的概念变换,商业本质还是IPTV探索的模式,所以要考虑的是如何老树开花提升价值。而不是简单的穿新鞋走老路三大运营商中:中国电信:电信运营商是占优的,因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