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怎样才能慢一点被人工智能取代

2016-02-23 11:18:03来源:中国青年报 热度:
我一直有个看法,那些具有良好写作习惯的理科生是非常“可怕”的。当然这个写作习惯不是指那些个人随感或酸腐诗句,而是经过审慎思考的对于自身和世界的解释;另外,“可怕”也不是吓唬人的意思,更多指的是可敬可畏。
  
这位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做物理研究的作者真正应了那句老话,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万维钢(同人于野)的第一本书《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去年刚得了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很快他的新书《智识分子:做个复杂的现代人》又出版了。
  
万维钢在自序中写到了他认为世界正面临的三大趋势,也是他产生这些思考的缘由:第一,世界越来越复杂;第二,人工智能正在取代人的工作;第三,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社会阶层开始拉大。
  
我倒是很想从第二点谈起。
  
我们现在所讨论的现代,早就不是以蒸汽机为发端的那个现代,也不是把阿波罗送到月球表面的那个现代,而是出现了深蓝,继而出现了AlphaGo的现代。在0和1的棋类游戏中,欧洲冠军、职业围棋二段樊麾输给了人工智能;而在现实中,人类和机器的就业竞赛早已展开,并且人类节节败退。
  
所以,作者在《把工作输给机器》一文中给出的姿态,几乎无异于缴械投降,“自动驾驶系统不但能够取代人类司机,而且应该取代人类司机”“就算是对那些排在社会前面20%的人,那些跑赢了机器的人来说,高失业率也是个坏消息……如果80%的人都没有钱,你们20%的生产力再强也没有用”……
  
听上去很绝望对吗?但人这种奇特的动物,就奇特在即便如此,他依然要去讨论《你比机器强在哪儿?》,乃至于如何《带着机器竞赛》,最后任性地得出“这些善于弥补计算机不足、善于利用机器优势、善于发挥人的特点的人……他们的秘密在于知道怎么更好地调教和帮助计算机走得更远”的结论。
  
比起那些大谈人工智能恐慌、把机器放在人类的对立面的论调(如网上风传一时的“霍金警告:人工智能可能让人类灭绝”云云),一位智识分子就能站在更自信的角度来审度。他更多考虑的,是怎样务实有效地解决问题。究其根本,在于他没有被直觉所役,却是根据自己对资料的占有、对多学科的了解来作出判断。
  
这本书的前三章集中谈的是世界观、教育和方法论三个方面的内容,在第四章则进入了一个场景时代去描述我们身处的世界。书中直接去谈人工智能的部分不多,然而只需透过对这一个问题的态度与见解,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超越知识的智识将如何予人以接近无限的心灵自由。
  
这种自由,不是凭借在网上问一堆“××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和刷微博微信就能得到,也不是追逐一些文化二道贩子炒作的互联网书籍就能够拥有。任何人想要建立一个思想的疆域,就得付出成年累月的阅读,保持敏锐,去关注那些也许不在你专业领域内的变化,学着用研究者的方式去找寻、采集和分析数据。在此基础上,谈论道德方不会被绑架,谈论规则才不会被框束,谈论技术不会偏颇,谈论功用也不会庸俗。
  
回到本文开头所说的,具有良好写作习惯的理科生固然“可怕”,但如果你恰巧是个文科生的话,也不是没有机会变得“可怕”的。我认识的牛人当中,除了万维钢这样的,还有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那样的,一会儿和你谈普鲁斯特和《红楼梦》,一会儿和你谈最新的游戏和电子产品。他是中国最早一批接触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人。
  
说白了,对世界充满好奇并时时更新自己的内存,这样,你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时刻就会来得慢一些、更慢一些。

责任编辑:高娟

为您推荐

应给物联网植入人工智能的基因

从09年起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物联网的概念,代表信息化发展方向。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的概念是在1999提出的,它的一般定义是: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GPS)、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