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T属于虚拟服务 智能硬件应是通用设备

2016-05-03 14:48:54来源:流媒体网 热度:

这些年有线网看起来真的很辛苦,内忧外患,背腹受敌。愿意花钱的用户分流去了IPTV/OTT,似乎对TA们来说电视已不是刚需(不愿付钱),宽带才是(愿意付钱)。完全不愿意花钱的则纷纷投靠免费公益的直播星和地面电视了。

渐入佳境的IPTV只是技术演进的副产品

上周汪特应邀参加某省经信委组织的三网融合专题培训活动,会务组给汪特布置了一个有关信息消费与三网融合的题目。因此,汪特仔细的回忆了一下三网融合从概念提起到如今的近二十年历程。

三网融合,在中国简单的描述出来就是广电和电信互相经营对方的业务。广电的有线网可以开展宽带/电话业务,电信的通讯网也可以开展电视业务。

从2001年的十五规划正式把三网融合列入国家战略之后,十五年以来,最标志性的业务就是基于电信通讯网开展的IPTV业务了。

截止去年年底,中国的IPTV用户已接近5000万户,预测今年更是将超过8000万户,进而成为中国家庭收视的主流方式之一。

相比较广电有线网宽带业务一直以来的举步维艰,甚至连自己的老本行——电视阵地都守不住了。

有线网为什么失守?不是我军不努力,而是敌军太狡猾?

这些年有线网看起来真的很辛苦,内忧外患,背腹受敌。愿意花钱的用户分流去了IPTV/OTT,似乎对TA们来说电视已不是刚需(不愿付钱),宽带才是(愿意付钱)。完全不愿意花钱的则纷纷投靠免费公益的直播星和地面电视了。

 

 

 

 

其实,分流是必然的。有线走向市场必然就要经历市场化的用户选择。并且,市场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电视节目还是人们喜欢看的,仅仅是不一定非要在规定的时间、通过规定的网络看而已。

商业的本质是流通,信息渠道也是一种物流服务

关于中国家庭收视格局,汪特还是想回顾一下过去30多年的电视发展路径,以及东西方电视消费的差异。

从上世纪80年代家用录像机的普及,全球的电视行业就进入了电视等人的非线性收视模式。除了租带子看之外,家用录像机的很重要的功能是定时录电视节目。后来,微软维纳斯计划的用电脑录制电视就是传统录像机的升级版本,因此也就诞生了后来除了中国之外在全球都赫赫有名的TiVo硬盘录像机。再后来,双向有线网的

VOD技术则是把个人自己在家录制的方式升级成了运营商集中提供录制服务。于是,也就有了IPTV老三样的时移、回看、点播的经典服务项目。

这里顺便多说一句,西方国家的影碟租赁产业规模比电视录制模式下的业务形态小很多。简单举个栗子,大伙儿如今都熟悉的Netflix其实和TiVo都是在1997年同一年起步的公司,而TA俩都是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但分别走的却是上述不同的两条路线。然而,Netflix直到近年转型之后才大火起来,并且如今的市场地位也还没达到当年TiVo的影响力。那时,TiVo已不仅是一种电视收视方式,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的代名词。

中国人民没有经历这样一个自己动手录制节目的历程,但其实也并没有缺课(电视上也没那么多节目内容是值得录下来看的)。这里有一个中国信息产业20多年极少站在世界第一位置的一个壮举——1993年的世界第一台VCD在安徽合肥诞生!

伟大的VCD技术让中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一直保持着与世界的同步!中国的光碟产业的发达程度大家都懂的。

后来,网络的BT干掉了VCD。再后来,宽带的基础设施发展让视频网站迭代了BT 。。。

水至清则无鱼。社会的构成是复杂的,也是相生相克的。或许,正是盗版推动了中国信息产业基础设施(包含宽带、信息终端等)的快速发展,而这些基础设施的发展成熟也正是盗版的杀手。

相对于中国的内容产业,其实中国的电视传送技术已经很与世界同步了。技术发展之后形成的渠道没有门槛才是中国电视内容产业最大的痛苦所在。用户与内容直接打通了,韩剧/美剧/英剧直接就与国际接轨了,因此还在广告里面插播神剧的频道们就被淘汰了。

IPTV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无非就是把原本电视上没有的内容和服务搬到电视上了嘛。

而如今电视台的问题在哪儿?无非就是传统的搬箱子能力已经被互联网和IPTV替代了,还是原来的节目专营物流被市场的商业快递取代的问题。因此,自己没有看家节目的台们,就撑不起台面了。

其实,从某些角度上看,电视台的节目服务品质下降也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以不折不扣传输电视节目为首要目标的有线网们。城门失火殃及池鱼,3568也很难成为有线网的救命稻草。

OTT属于虚拟服务,智能硬件应是通用设备

2013年,新一届政府提出了“信息消费”一词。

很显然,重点还是消费!区别只是原来的“三驾马车”,投资拉动消费的投资方向上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前十年鼓励的车和房的投资和消费都产能过剩,面临巨大的去库存压力。

于是,信息消费一词应运而生。这也是从实体消费走向虚拟消费的一个重要信号。

并且,不仅是消费的产品实体转向虚拟,整个消费生态都在转。

近两年,IPTV纷纷IPTV+了。操作系统的Android化,用户界面的Metro化,增值业务的APK化,以及终端软硬件分离的解藕化已经成为趋势。云、管、端从概念上还都存在,但是也全都在虚拟化了。

站在现在的情形下再反观三网融合,广电和电信的竞争关系其实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宽带互联网处于普及发展的10多年里,广电有线网已经入户的同轴电缆拥有宽带数据接入的能力,因此与电信通讯网需要升级光纤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然而,到如今光纤入户率已经达到60%的今天,再加上4GLTE的覆盖,宽带的物理连接几乎已经无处不在。

无处不在的物理层通讯线路已经成为了一种与水、电、煤气一样的基础设施,这时的互联网已经可以视为独立与通讯物理链路之上的一个虚拟的网络。而此时的互联网OSI七层模型在服务提供商的业务界面上也被重新的解构与重构了,CDN被独立在接入商的网络层之上,成为独立的传输层服务商。

量变引发质变,此时的进入虚拟状态的互联网与实体的电视传送网、电话通讯网这三网从此已经不在是一个层面上的问题了。

如果说传统的电视网和电话网都是铁路公司的话,辣么,互联网则是现代化的快递公司,变成了一个虚拟的存在。

如此变化之下,线路实体已经不在成为竞争力,就像顺丰快递完胜EMS。

在虚拟化的大潮之下,硬件终端与实体线路之间的捆绑瞬时就被瓦解了。CDN+APK的模式直接杀入了电视服务领域,视频网站自建CDN与京东自建物流本质上是一个意思。

传统的IPTV模式因此也就走到了尽头。

OTT,从技术上看就是平台设备的通用化,而通用之后的结果就是可以虚拟化。

好吧,关于《OTT终端的强制国标》汪特就不吐槽了。

责任编辑:饶军

为您推荐

“全媒体”战略:丢了孩子套不到狼

互联网新媒体继续保持着快速增长,网络视听新媒体开始登入大雅之堂,携资本在影视剧版权交易中横冲直撞。视频网站们已经直接威胁到电视台的利益了,和电视台抢节目源,和电视台抢广告费。此外,互联网电视在政策局限下尚没有打开市场;手机电视也处在不知那片云下雨的黑暗摸索中;IPTV损了有线却有利于电视播出机构,并不对电视播出机构构成威胁。这种情形和大洋彼岸的美国有类似之处:广电网络和制播机构都面临新媒体的挑战,但是行业发展的情况却不相同,美国的情况是DVR、互联网电视OTTTV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电视运营商、制播机构造成了挑战。而国内优质电视节目的缺乏使得DVR几乎没有生存的可能,而监管政策对电视屏幕的强硬保护

同洲电子:将建智能OTT平台 助力三网融合快速发展

在三网融合的进程中,OTT业务一直是广电部门比较敏感的话题。它跳过了基础服务,是跨越视频和移动互联网的公共服务链。从目前美国OTT业务的发展来看,Hulu、苹果等都在进入这个领域。马昕认为,这个问题无法回避,只能正视并将其解决。这种业务需要进行跨平台运营,运用OTT模式势在必行。在马昕看来,运营商希望对业务进行掌控,不希望被完全管道化,但移动运营商又希望从流量业务中盈利,如何既刺激用户流量又避免管道化是移动面临的问题。而广电则更多关注内容,这就涉及到内容的监控、管理、支付等,需要SDP平台结构快速的接入,同时进行统一管理认证,这是接纳OTT服务的要点。马昕表示,同洲电子的目标是建立可管可控的O

研究指出OTT对付费电视无大影响

虽然OTT视频服务正在对既有的有线视频和卫星或IPTV服务产生有一个竞争性挑战,但市场研究公司InfoneticsResearch并不认为OTT对付费电视订户有重大影响。该公司的“付费电视服务和订户”报告(预测和分析电信IPTV、有线视频和卫星视频服务市场)指出,2008年,有线视频占全球付费电视市场的59%,卫星视频占38%,而IPTV微不足道。InfoneticsResearch宽带访问和视频主任分析师JeffHeynen指出:“但现在有线电视运营商正在不仅面临来自IPTV和卫星运营商诱人价格和服务的挑战,而且面临所有OTT视频服务和联网电视设备的挑战,它们正在诱使消费者退订有线电视。”“

新加坡新传媒集团OTT服务即将启航

媒体浏览器解决方案提供商OreganNetworks透露,新加坡新传媒集团已选择其为即将推出的机顶盒上OTT交互电视服务提供一个关键产品。Oregan媒体浏览器提供为用户界面应用提供媒体播放器和运行时间环境,允许用户经由屏幕图像覆盖与实况和点播内容互动。此新服务旨在利用新加坡非常发达的宽带网络和即将出现的下一代宽带网,为新加坡国民提供其海量的内容。除了实况电视、回看服务和视频点播,新传媒集团还计划包括独立和关联的基于浏览器的应用,如投票、社交网络和相关的内容。OreganCEOMarkPerry表示新传媒集团此新服务是标志着新加坡市场出现真正融合的重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