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广播电台田玉红:从相加到相融,重构新型国际传媒

2016-12-09 17:27:20来源:AsiaOTT 热度:

12月9日,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媒体融合发展台长峰会召开。会上,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台长田玉红作了题为《从相加到相融,现代综合新型国际传媒的重构之路》的主题演讲。



图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副台长田玉红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长期在做对外的广播,很多年都是依靠短播的方式,在国内大家并不是很熟悉,到现在为止,国际广播电视台还是一个全额事业拨款单位,这在全国媒体是很少见的,经费的来源主要还是财政拨款,由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国际广播电台是传统媒体当中的传统媒体,传统的不能再传统了,这么一个传统的短播广播是怎么走过来的?是怎么搞媒体融合发展的?

12月3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迎来了75岁的生日,1941年的12月3日,国际台诞生在延安抗日战争硝烟烽火当中,在延安窑洞里诞生了第一个语种。1997年国家在北京的西郊建了新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大楼,从那时候开始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开始走向独立的机构。现在国家又给很大的支持,拨款十几亿正在建设一个新的新媒体业务大楼,这个大楼正在建设当中,是旁边那栋大楼的两倍,这是中央和国家重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

据田玉红介绍,国际台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是广播时代。在初创时期和解放后的很长一个时间,国际台主要是利用短波广播向全世界传播中国的声音,1941年12月3日第一个语种日语到现在有65个语种,这是什么概念呢?在全球由政府主办的国际传播机构当中,国家65个语种规模是全球第一。同时在短波广播的基础之上,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国际台在海外现在拥有130多家调频和中国台,有40多个驻外记者站,有26个在当地的节目制作室。

第二是广播+时代,上世纪90年代广播开始面临生存的危机,所以当时的背景之下,国际台在广播基础之上增加了很多业务,首先是视频制作业务,开办了《环球奇观》、《环球购物》、《中国交通》。国际台开办了平面媒体业务,开办了36种外文报刊,这些报刊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是他们元首,总统和总理每天要看的读物,后来在PC端业务方面,开办了国际在线,国际在线现在是中央重点新闻网站之一,后来又通过市场的方式,并购了中华网。

在影视译制业务方面,国际台使用20多种语言面向全球50个国家译制播出160多部影视剧,不少作品引起了强烈反响。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非洲的时候,在坦桑尼亚的时候他就专门提到国际台翻译的《媳妇的美好时代》,当时台下掌声雷动,因为上至国家首脑,下到普通百姓,那一段时间都在追捧《媳妇的美好时代》。广播+的时代,国际台在广播业务的基础上建成了广播媒体、视频媒体、网络媒体、平面媒体、影视译制、媒体产业六大业务集群。

第三是互联网+时代。近十年以来国际台运用互联网技术开辟了互联网电视、手机广播电视等媒体业态,目前国际台旗下的CIBN互联网电视用户规模达到6800多万,稳居行业前列。CRL无手机台业务收入和用户数在中国移动运营商平台始终处于领先地位。国际台还用多语种开设了28种文字的47个APP,在境外开设社交媒体帐号228个。

国际台从单一传统的短波广播逐步改变,现代传媒体系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田玉红谈到了3点认识:

一,理念创新至为关键。

2004年提出两手抓,抓无线广播和电视广播。2010年,国际台台长正式提出建设现代综合新型国际传媒机构的目标,2013年提出观念融合、品牌融合、平台融合、用户融合、机制融合、资本融合,实业决定事业。2009年,开始出现IPTV、互联网电视、手机广播电视等新媒体牌照。当时申请这个牌照的媒体全国没有几家,据说国际台是在广播媒体里边是第一家举手的,实践证明正是因为当初在理念上的超前一步,使得国际台在这十年间没有落后于时代。相对于其他几个搞国际传播的,无论是VAO还是俄罗斯之声,还是BBC,国际台在新媒体领域跟上了。未来的十年媒体格局演化将更为迅猛和复杂,清晰判断未来新媒体的形态更为困难,只有坚持理念创新,不但深化对媒体规律的认识和运用,把握时代脉搏,才能站在潮头把握住未来。

二、内容创新永为根本。

在内容创新上大家都有很多做法,比如国际台推出了习近平G20时间,直通G20杭州峰会,融媒体产品供220多件,这在以前国际传播里边做时政报道的是不多见的,大家知道国际传播很保守,尤其时政饱受也很保守,不允许创新。

三、平台创新贵为命脉。

在互联网+时代,平台通过规则和服务聚集用户,谁拥有了平台就掌握了主动权,长期以来业界有一种争论,认为传统媒体转型不需要自建平台,可以借用别人的平台发历,但是我们的探索告诉我们,如果缺乏平台意识,传统媒体将变为单纯的内容供应商,失去舆论引导的基础和抓手。与此同时,国际台也不排斥第三方平台,比如说国际台就利用海外社交平台Facebook、推特,当地的社交平台也进行传播。

下一步还将进入一个相融的阶段,首先是要推动机制的融合,减少部门的壁垒和多余流程,推动业务生产整体向互联网化、融合化转型。目前国际台成立了媒体融合工作管委会,专门负责全台媒体的融合工作,将在台内推动调整媒体生产关系,打破原有的部门条块分割,改变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发展格局,推动整体业务流程向移动端倾斜,实现一次采集,多重生产,多端发布,推动形成事业机制和产业机制的有效贯通,推动完善评价体系,有效提升媒体融合工作的科学性。

其次是推动平台融合,减少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集中打造核心产品和品牌。在新媒体领域,国际台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将中华和China认定为首要品牌,中华系列将依托中华网发展中华新闻、中华军事、中华体育、中华浏览器等产品,为海外华人提供内容与服务,外围将通过China的域名,打造多语种聚合平台。

国际台将通过台内外、海内外资源整合,打造品牌有机统一架构,形成上下有效呼应、层层递进扩张的品牌聚合效应。为此我们下决心去产能,优化传统媒体资源重置,整合力量,突出重点,让中华和China品牌扬帆出海。我们认为媒体融合就是资本的游戏,依靠传统媒体自身力量很难独立完成,必须引入市场力量。

目前传统媒体推动融合发展的重大挑战,第一是大笔的投资,第二是如何形成有效的盈利模式,支持媒体可持续发展,这决定了不能闭门造车,必须勇敢的向国内外市场迈步,要通过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并购、参股等方式对资源、资产、资金、资本进行整合,实现不同媒体的产权融合、所有制融合,迅速打造实力强大的传媒集团。要对外连接社会开放平台,构建一体化生态圈,形成与相关产业的良性互动。

责任编辑:方珍

为您推荐

国际台节目成功实现在丹麦的“本土化”落地

近日,国际台与芬兰大众媒体公司合作,通过丹麦南部的瓦尔德电台(RadioValde)所属的四家调频电台播出的丹麦语“本土化”节目正式开播。丹麦语落地节目每周播出1小时,重播1次,覆盖丹麦南部12个大中城市及周边地区45万人口,内容以介绍中国的经济、文化、旅游动态为主。目前,国际台通过“本土化”落地模式,已成功实现了在芬兰、法国、瑞典和丹麦等西方国家的节目落地,使国际台对北欧广播达到了芬兰语、瑞典语和丹麦语等三种语言。这些语言广播节目已成为北欧国家与其他西方国家听众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重要渠道,对有效增强中国的声音,改善当地涉华舆论发挥了积极作用。

国际台完成第二批语言部业务重心调整工作

国际台第二批语言部业务重心调整自2月份正式启动以来,16个语言部门分三批先后完成了节目内容和业务结构的重心转移。一是扎实有序盘整原有节目流程、制作力量安排和内部工作机制。二是重点突出文化、旅游、汉语教学等人文、软性内容,着力打造精品栏目。三是充实在线音视频节目数量,丰富网页内容。四是实现在线、无线节目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五是建立互动工作模式,增强在线广播互动性和灵活性。调整之后,第二批改版语言部新网站内容更丰富,特色更鲜明,个性化、互动性和吸引力不断增强;无线广播节目结构和编排风格进一步完善,针对性、贴近性和可听性不断提升,海外受众反馈积极。

国际台斯里兰卡兰比尼听众协会广播孔子课堂正式揭牌

7月28日,国际台斯里兰卡兰比尼听众协会广播孔子课堂揭牌仪式在位于斯首都科伦坡的兰比尼学校举行。斯里兰卡总统马亨德·拉贾巴克夏、总理拉特那西里·维克拉马纳亚克等为课堂揭牌致贺信或贺电,高度评价国际台兰比尼听众协会广播孔子课堂的正式揭牌。斯建设与工程服务部部长等政府官员、中国驻斯里兰卡大使馆官员、中斯友好人士、孔子课堂师生代表、国际台访斯代表团等各届人士600多人参加了揭牌仪式。目前,兰比尼听众协会广播孔子课堂已经吸引了300多名斯民众前来报名学习。中国广播孔子学院于2007年12月6日在北京正式成立,截至2009年5月,国际台已在海外建立了11家广播孔子课堂。

国际台正式开始向西班牙国家电台传送新闻节目

根据国际台和西班牙国家电台签署的合作协议,10月15日起,国际台正式开始向对方传送新闻节目。双方每周一至周五每天交换5分钟新闻节目。西班牙国家电台通过其对外台播出国际台新闻节目,国际台则在西语网站及中文网站发布对方提供的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