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车智趣CTO王克杰:P2PCDN在短视频和直播场景中的应用实践

2018-11-15 12:10:28来源:众视媒体 作者:张樑热度:
2018年11月13-14日,第七届GFIC全球家庭互联网大会在上海隆重召开,本届大会以“+连接,再创新”为主题,共设12大主题论坛:GFIC全球家庭互联网领袖峰会、GFIC亚太CDN年会领袖峰会、4K超高清论坛、IPTV创新论坛、视频加速论坛、OTT领袖峰会、家庭大屏营销论坛、融合CDN论坛、跨境加速论坛、亚太物联网峰会、智慧家庭AIoT论坛、5G车联网论坛。在11月13日下午举行的视频加速论坛上,快车智趣CTO王克杰做了题为《P2PCDN在短视频和直播场景中的应用实践》的主题演讲。
 

图为 快车智趣CTO王克杰
 

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端应用争夺用户市场的时候,主要的目标还是在于竞争用户使用时间手机时间。在这方面,除了社交软件和游戏外,还有两类非常有竞争力的应用,那就是直播应用和短视频。
 

王克杰表示:“我们现在的P2PCDN服务,针对直播和短视频应用,通过分析这两类应用的需求特征,做了专门的技术优化,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此为大家做个分享。”
 

小视频加速的挑战
 

小视频加速服务的重点就是解决如何为小视频业务提供高效、优质、低成本的传输服务。这三个要求,如果只追求一项可能比较容易实现,但要想同时满足则会有非常大的挑战。
 

首先,小视频文件通常都比较小,王克杰表示:“从公司的经验来看,用户上传的小视频文件,大小通常都是在1~5MB之间。因而,在采用P2PCDN技术加速时,如何提升P2P源的切入速度和分享率就会是一个较大的难题。”
 

其次,小视频总量都是非常庞大的,且对头部用户,每天都会产生千万级的新增视频文件。而且这些内容热点也比较分散,不象传统点播那样热点集中。因而在P2P资源的发布、搜索和区域化精准调度上,将会面临非常巨大高并发压力挑战。
 

不仅如此,小视频在细节性要求方面也充满了挑战。小视频应用要求视频加载的反应必须非常迅速,用户点击就要马上呈现。同时用户在做一些跳转或者切换的时候,响应速度也要非常快,这对传统的P2PCDN技术带来非常大的挑战。
 

最后就是小视频的区域化挑战,王克杰表示:“这个区域既包含按热点分类构成的逻辑区域性挑战,如何跟踪海量资源热点内容变迁实现快速的传输优化,也包含如何跟踪用户访问物理区域做到精准调度,这两点在海量用户和海量内容前提下也都是非常大的挑战。”
 

应对挑战的四大技术体系
 

快车智趣在这两年发展了四个技术体系,来应对上述的挑战,它们分别为Multi-Tracker、Multi-Source、风火轮、动态自组网技术。
 

Multi-Tracker是分布式多源跟踪服务,提供基于HASH快速信息发布/检索服务,为用户提供精准多源调度和服务质量评估。可以按需部署,提供区域化精准调度和管理,同时服务器之间又是一体化的完整服务,提供一致的管理视图。
 

MULTI SOURCE是提供CDN + P2P多源跨协议融合传输服务,这里不仅P2P是多源的,CDN也可以是多源的,SDK可以根据各个源的链路质量和传输成本,自动调整到各个源的传输比例,为上层提供稳定最优化的高速低价传输服务。
 

风火轮加速主要针对直播、点播、以及小视频等需要快速启停或跳转的业务,它可以跟踪用户跳转和切换,实现无“惯性”随意启停,基本上实现零延迟切换。
 

而动态自组网则主要是针对直播类实时流服务,实现观看节点动态自组网,节点间实现对称互助,具备超强抗扰动能力,为客户提供高效、稳定、流畅的加速服务。
 

快车知趣加速服务体系特点
 

快车知趣加速的服务体系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是业务承载比较广泛,通过多项技术创新,实现对直播、点播、小视频、文件、数据、实时流等全业务支持。
 

第二是跨协议多源加速,通过跨协议多级调度和跨协议多源加速,同时实现传输质量和传输成本优势全面提升。
 

第三是具备快捷切换能力,通过风火轮技术实现快速滚动式下载,实现高时效性的内容快速呈现和快速切换。
 

最后就是安全易用,极简接口设计,实现客户零成本升级。产品通过了亿级考验,同时通过bypass技术,为用户提供双重安全保障。
 

未来互联网内容传输趋势展望
 

5G时代,随着我们手机端网速提升,用户对看高质量视频的需求将越来越旺盛,由于业务竞争性带来视频质量提升需求也会不断提升。
 

王克杰表示:“现在直播和小视频都是妥协产物,因为传输跟不上,传输价格太高导致目前提供的很多都是一些质量较低视频内容,能凑合看,但视频质量距离精美尚有非常大的距离。未来随着终端屏幕质量提升和流量资费下降,高质量视频供应必将成为主流。所以我们要对传输机制做深度优化,通过四大技术体系盘活边缘网络和用户近端资源,为用户提供高品质、低成本的优质传输服务。”

责任编辑:张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