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副总裁马杰:2023年让我们一起释放元宇宙的创造力

2023-01-09 10:08:24来源:WEB3笔记 作者:孙铭训热度:

马杰,百度副总裁

尽管早在2020年12月就领导百度创办了中国首个元宇宙产品——希壤,但马杰在2022年想的最多的话题还是“元宇宙的终极形态到底是什么?”思考“元宇宙如何真正的与实体经济做到虚实结合”。

这种思考的结果就是,希壤MetaStack的推出。2023年1月4日下午,百度副总裁马杰在表示,百度即将在1月10日的Create开发者大会上,发布全球首个独立元宇宙解决方案——希壤元宇宙底座MetaStack。基于一系列元宇宙组件化基础设施和一站式开发平台,原本需要6个月到一年的元宇宙开发,如今最快40天即可完成。

推出希壤MetaStack的目的在于“让家的注意力释放在创造力上,而不是基础能力的搭建上面。”。根据马杰介绍:2023年将是元宇宙开启的关键窗口,用户将广泛地使用元宇宙。“相比从0开始搭建一个元宇宙,希壤MetaStack可提升300%的研发效率,较同等规模系统的运营运维成本降低50%”。希壤MetaStack将帮助所有合作伙伴(开发独立元宇宙的企业或机构)“一起开启准备我们的商业模式,准备好我们的元宇宙基础功能,把它打磨成熟,等待用户的到来”。

以下内容,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马杰的演讲要点摘录第二部分是马杰在接受包括WEB3笔记在内的记者采访时的QA摘要。

我负责基建,你释放创造力

希壤的进化

百度希壤作为首个国产元宇宙,从2021年初次面世的“-7.0”版本,到一年前的“-6.0”,新年伊始,百度希壤迎来了全新的“-5.0”版本。

当时的“-7.0”可以说还是非常可怕的,跟大家开玩笑说,这个是我们在一堆bug当中找元宇宙(当时称为“虚拟空间”),2021年底,我们在“-6.0”的希壤世界里面开了百度的开发者大会。马上几天之后就是我们用-5.0再开新一届的开发者大会。

我觉得用户广泛的使用元宇宙大概是到-5.0、-4.0,我们到0.0版的时候用户才会开始大规模的往元宇宙进来,但是现在毕竟已经是-5.0了,从这版发完之后就开始是-4.0几了,还有几年用户就会大规模的上来了,该和所有的伙伴一起开启准备我们的商业模式,准备好我们的元宇宙的这些基础的功能,把它打磨成熟等待用户的到来。

2023年,大家一起来释放创造力

在过去的一年,有非常多的伙伴跟我们一起做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包括之前跟大家分享过的马岩松老师做了第一栋虚拟建筑,包括陈丹青老师第一次在线上做了实体版画的拍卖,有非常多的商业的文化的各种各样的活动在上面都举办了。

2023年,我们希望的就是和大家一起来释放创造力,因为在这上面,所有的东西其实都是伙伴做的,所有的创造力都来自于他们,希望我们做的这些底座的努力能释放大家创造力。

元宇宙行业的三大矛盾

在从产业来讲,过去的一年,从自己尝试到发力来做,我们发现在(元宇宙)整个生态里面有一些问题,有一些矛盾就是在我们做的过程当中所体会到的。

第一,所有的伙伴都非常希望自己做的元宇宙,自己做的这些有创意性的活动或者空间。但是,他希望有高度的定制化,有高度的设计感,希望打造品牌有自己的独特气质,不管是设计还是整个空间的呈现甚至交互的方式。

第二,他们希望这个东西要做的很快,要很有时效性。

第三,希望整个东西非常多元,要具备元宇宙持续的运营能力,要跟业务持续的结合。

所以这里面带来三个矛盾:第一个矛盾就是个性化和标准化之间的矛盾,他想做的越来越个性化,客户期待是独一无二,平台希望大家最好一个模板复制。

第二个矛盾是建设这样一个东西是有高昂成本的,同时所有的厂商又希望降本增效,但人力投入,时间的投入在这里面都是很多的成本。

第三个矛盾是集中建设和长期运营之间的矛盾,因为集中建设很快,但是事实上我们知道一个东西建完,其实只是制作了一个开头,仅仅只是一个起点,之后怎么运营它,有什么样的体系去支撑运营它,这是一个更复杂的事情,往往一个东西的运营系统比本身的开发还要复杂,这是我们所观察到的矛盾。

MetaStack是什么

所以现在非常关键的时间点我们觉得缺乏一站式的解决方案,针对元宇宙现阶段最主要的矛盾,给大家呈现一个更大的努力,我们叫做希壤的元宇宙底座MetaStack。

MetaStack是什么呢?是业内首个我们尝试给大家提供整个独立元宇宙快速构建的解决方案,就是帮大家去建一个独立的元宇宙。希望完整的解决生态伙伴在自建元宇宙过程当中的开发效率低、运维成本高这样两个大的问题。

我们已经和几个伙伴做完了案例,统计了一下平均效率可以提升300%以上,同等规模运维可以降低一半的成本,同时最快大概40天。基本上可以做到大幅度降低独立元宇宙开发和开拓的成本,关键是让我们的伙伴把它的注意力释放在创造力上面,而不是基础能力的搭建上面。

希壤的元宇宙底座MetaStack结合了九大技术方向和20多项核心的AI能力。我们打包进去的技术能力,构建了一个元宇宙的底座的核心能力,能够实现端-管-云的全方位交互。

在端方面,支持元宇宙客户端APP端的整个内核,可以是独立的APP,安卓的,IOS的,小程序的;在云方面,包括传输像RTC整个传输问题,整个元宇宙世界的服务引擎在云端;在交互方面,包括元宇宙的运营平台,技术做完了只是一个起点,怎么把长期支持伙伴把运营做起来?我们做了运营管理平台包括运营管理、数据管理,运维、云控制台、开发者开放平台等等非常多运营相关的组件,这些工作量才是巨大的。通过这样的一套架构为我们的伙伴提供一个自主创建独立元宇宙这样的一个可能性。

希壤MetaStack做到3个领域全开放、2个互通

整个希壤元宇宙MetaStack,我们在3个领域做到了全开放,包括在端侧的开放,支持了5个大的平台,包括VR端,安卓,IOS,Windows,还有云手机的方式。

兼容了三大开发引擎,Unity这是在手机端上用的最多的引擎,我们也有基于unreal做的独立的元宇宙世界;还有国产的cocos引擎,它在小程序方面做的非常棒。

面向生态伙伴,实现了全端代码的开放,把我们的代码向伙伴进行了开源。

同时,我们也很快会支持H5小程序这些轻量级的入口,这是端侧的开放。我们这里80%的内容都是开发者创建的,只做了其中很小一部分的事情,在未来这个比例会越来越低。同时我们还支持自有空间便捷的自主运营,让伙伴自己去运营世界。在业务测也实现了五大垂类的插件式的能力拓展,这些插件更多由我们的伙伴来开发的,而不是由我们。生态伙伴可以自主的去创造定制化的各种各样的功能,我们还支持私有化或者混合的云端部署,基本上不管是端-云还是功能,我们都是抱着一个非常开放的心态去支持好我们的伙伴。

同时我们也尽量做好互通:一个是身份的互通,在这些基于希壤的底层技术所创建的元宇宙之间,可以有共同的虚拟化身,在这之间数字标准是可以互通的,在多个元宇宙之间他们的身份是可以被认同的。在空间上我们也希望实现互通,它可以沉浸的从一个空间走到另外一个空间,去实现它的多个元宇宙中间的穿梭。所以整个希壤的元宇宙底座MetaStack会在3个大方向上开放,在两大生态上实现互通。

采访摘录

媒体:马总您好,我们知道希壤诞生之初就赶上了一波疫情,三年以来由于线下活动的种种束缚,不管是希壤还是元宇宙空间作为线上活动的重要场景,释放出了不小的活力,现在管控放开,想问一下希壤如何评估2023年之后中国元宇宙市场的潜力?

马杰:未来元宇宙一定是个虚实结合的,甚至是以虚向实的,一定会大量的跟线下的空间结合。

疫情让元宇宙被大家更多的关注到,另一方面也非常大的影响了我们去做很多线下结合的尝试,真的好多线下的事没法弄。

所以,对于2023年,我特别期待和花很多时间去做的事情就是真正的和线下的空间(各种各样的可能用到元宇宙基础的地方)去做虚实的结合。

媒体:你刚才提到,现在利用希壤元宇宙MetaStack可以在40天内做一个元宇宙空间产品,之前要花半年甚至更多的时间,我比较好奇,对他们来说,为什么愿意花这么长的时间和这么高的成本做独立的元宇宙?他们怎么评估这个好处?这个东西很容易变成老板的自嗨,他们怎么评估它的效果?

马杰:一个是时间的问题,一个是效果的问题。

从时间上,首先,40天,我再多解释一句,在希壤的开放元宇宙世界Creator City里面搭一个展厅或者开一场会的时间快的只需要几天。但要完整的、从头到尾的从一个APP的第一行代码开始,到生成一个虚拟城市的3D模型美术设计构建,并可以让大量的用户登上去,传统来讲,需要半年到一年的时间。

现在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开发周期缩短到40天完全交付。这对于所有用到我们开发能力的老板肯定是划算的,我觉得一方面是省了时间,另外也节省了大量的钱。

至于说效果的评估,我的理解是这样的,现在愿意做一个“独立元宇宙”的伙伴,一定不是脑袋发热,即使用了我们这么多的技术,它还是投入很大的一件事情,所以他们也都是做了很仔细的评估。

比如说厦门文广,厦门是大家很喜欢的一座城市,同时它又有金鸡奖颁奖、厦门马拉松等亮点活动或赛事需要承载,同时还有很多设想去探索虚实。我们也跟他们一直在探讨如何做好这件事情。同样,我们在太一和超媒体控股身上也发现了他们对待这些事情上的探索。

在这个领域里面,我们是只有技术能力,我们做的元宇宙的样板间(希壤)也不够漂亮,远远没有我们伙伴做的漂亮,我们也不懂我们伙伴非常牛的商业模式,但是我们认清自己的真实能力是帮大家做好底座的支撑,他们去释放他们在商业模式上的能力,去释放他们在设计上的想象力,我觉得这就做到我们的事情了。

WEB3笔记:帮大家把一年或半年的开发周期缩短到40天,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演讲中您提到希壤元宇宙MetaStack能够帮助您的用户实现端-管-云的全方位交互。我想问一下,元宇宙的运维和商业模式的探索方面,百度做了哪些规划?

马杰:我刚才的分析里面,我觉得有您这个问题的一半答案,我再把剩下的补充一下。

我认为我们自己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做的是元宇宙的云,做的是元宇宙的基础设施,我们想要做的事情是帮助合作伙伴把商业能力发挥出来,释放他们的想象力,而不是我去指手划脚,人家都是各个领域做了几十年非常有经验的团队,已经有想法,甚至已经有原本已经成熟的商业模式。

但是,对于他们来讲,元宇宙是一个新的场景,是一个往前走一步就有一个新未来的探索。在这里面我们帮他做的事情,其实就是提升效率,降本增效,更快速的到达市场,用更低的成本做起来。

同时,就像我刚才说的:搭建还只是一个起点,我们40天只是交付给他了一个起点,他在未来整个运营过程中是需要大量的支撑工具的,包括基础分析,包括运营成本中的工具,这也是我们帮他在打造的,现在我们已经交付了一部分,在未来还会交付更多的中间的运营的这些工具。这些工具因为这个大家也比较好理解,互联网公司里面本来对这些东西的,运营就有一些经验,也有一些成熟的工具,我们会把这些东西不断的移植和引入到运营流程里面去,最终的最终还是做好我们的基础能力供应商的角色,帮助大家去释放他自己的想象力。

媒体:您刚才介绍的MetaStack可以为很多客户做“独立元宇宙”,我想问一下这些“独立元宇宙”如何赋能希壤的内部生态?或者有没有这样的一个规划呢?

马杰:我觉得既然是“独立元宇宙”,我们首先考虑的还是如何去释放它本身的力量,让它变的更有趣,更好用。所以不是它来赋能或者繁荣希壤,而是如何把希壤中间曾经尝试过的有用的功能、模块、组件和玩法不断地去丰富他们的功能。

所以我们一般来说,第一版交付给它们的都是希壤中间的一部分功能,然后我们会请我们的伙伴来看,它还想要希壤什么,我们都给搬过去,但是我们希望搬过去的都是它想要的,用得上的或者我们推荐的。

其实希壤是实验厂,我们的用户伙伴才是终极的所要设想的形态。说回来,不是他们丰富希壤,是希壤做好探路者的工作,把能力提供给他们,这些“世界”因为是基于同样的技术和底座做的,只要大家愿意互相走动走动是很容易的。

WEB3笔记:您刚才讲,是用希壤的内容去赋能给其他的伙伴,希壤是实验场,是探索者,在探索这个方面您能不能给我们讲一下,下一步希壤会继续在哪些方面的探索?

之前我跟大家分享过,现在元宇宙面临三大技术挑战,因为这个眼前的三大技术挑战都还没有解决好,所以这三座大山没翻过去之前,我们还是会解决这里面的问题。

包括视觉上的挑战,现在的最大的问题是用户的心智已经被培养的很高。比如,最近刚上映的国产动画《杨戬》做的非常的漂亮,我看了好几遍。但是戴上(VR/AR)眼镜一看,它怎么在这呢(差距很大),用户不理解。前两天我问追光的创始人,我说《杨戬》的每一帧画面多长时间?他说长的还要100个小时。一帧100个小时和我们1秒30帧有巨大的差异,这里面有巨大的算力差和效果差,很多工程上(的工作)需要整个行业去努力:让移动设备上的显卡要更牛,电池要更牛,散热要做的更好;我们的引擎能不能让人密切的沟通?能不能将一部分运算放在云端去?能不能将低延迟用起来?当然,我们在做一些工程上的努力,但它是整个行业要一起努力的,要花很多的时间,一旦做成熟了是很大的进展和突破,这是视觉上的。听觉上的挑战也是

同样的问题,可能明年来问我,可能还是这三个问题,只不过有一些进展,但是翻越三座大山真的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需要整个行业去做。

WEB3笔记:您刚才提到四年的时间做到0.0版本,比如说现在马上是-5.0,然后-4.0,每一个版本我们进步的标准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这是一个特别好的问题。元宇宙是一个特别新的话题,特别新的挑战,而且1000个人群当中有1000个元宇宙。都不知道长什么样,我们做最大的努力探索,但真的不知道。

我也花很多时间和很多老师聊天,我去问朱嘉明老师这个元宇宙你觉得终极形态是什么,我也问沈阳老师你觉得元宇宙为什么会到来,有很多你从哪来到哪去,你是谁这样的问题,很多问题我们目前还并回答不上来。

但是,这中间可能非常重要的一个探索方向,也是我在开场的时候提到的:我觉得,随着疫情的结束,真正探索元宇宙和线下如何结合,这是元宇宙的要义。我从来都不认为元宇宙到来的时候大家会躺在床上,我反而觉得元宇宙到来的时候大家会更喜欢线下,因为元宇宙一定是和线下技术紧密结合的,一定是虚实结合的场景,这个是未来大家重要探索的一件事情。

WEB3笔记:因为希壤是整个行业的领导者,所以很多的标准需要您推进。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建议和挑战,其实应该和行业内的这些老师一起来大致的估算一下未来每一年能进步到大概什么水平,我们也应该去做一下这个事情。但我还是应该说是悲观还是乐观呢?我在别的场合说过,我觉得我们完全不知道未来元宇宙是什么样子的,但是我相信未来的我们会震撼现在的我们,我觉得我们能够做出让自己震撼的事情,但是确实还没有太想清楚,我们应该去想这个事,不代表我们能够偷懒。

媒体:现在你的合作伙伴还是很少的,设想在未来元宇宙当中,未来无论是做“独立元宇宙”或者在超大元宇宙里面做里面的一个类似于应用或者城市也好,量是巨大的,比现在大很多倍,从现在到那一步,在你们看来关键是什么?是BD吗?是找一堆客户来去体验这个吗?还是降低这个门槛?因为现在都是你们自己开发。

我觉得这里面的因素还挺多的,但是也可以大致的归纳一下,一方面我觉得肯定前期有一些勇敢的跨越鸿沟的这些人的出现。现在我们的伙伴少,是因为我们这个MetaStack都还没有正式发布,所以这几个都是走在发布之前的这几个伙伴。在2023年在今年我觉得一定会有更多的伙伴进来,用我们的底座去开发他们自己想象中的元宇宙,所以一定有一批勇敢的先行者往前走,并且给大家一些很好的范例,这是第一。

第二,我觉得非常重要的还是在开发整个东西的降本增效上面,目前我们可以把一年的开发周期变成40天,但能不能变的更短?40天还是挺长的。在美术构建上在最后的开发的人力成本,虽然是40天,但是开发的人力成本和费用上还是比较高的。我们在未来的这一两年当中能不能让降本增效持续下去、做的更彻底,越便宜越多的人愿意来使用,也越稳定。

第三,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开始给这些伙伴做各种各样的运营系统,最终一定要有成功的模式跑通,有伙伴在这里挣到钱,可以实现完整的商业闭环,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这件事情我觉得还需要一段时间去探索,但是我相信这些伙伴就像我刚才解释的,他们的决策都不是一拍脑袋做出来的,都是在各自领域做了几十年的伙伴,他们决定走这一步一定有自己清晰的想法,什么时候能够跑通?我们能够做哪些工作?这是今年明年我们持续要做的事情,这些案例真正的诞生会吸引更多的人进来。

WEB3笔记:对希壤来说未来你们的方向是什么?是帮助合作伙伴去做它的“独立元宇宙”,还是把希壤本身打造成一个更标杆的产品?

马杰:我们一直希望用希壤的能力,帮助大家一起来构建一个繁荣的元宇宙的时代。但对我来说,肯定是两件事情都很有意思,但是我肯定会把伙伴的事情放在第一位。

当然一个开放的元宇宙世界里面,因为不是每个伙伴都想第一步做这么大的投入,所以我觉得在希壤的世界里面,大家先来做一些模式的探索,做一些尝试,构建他们的最第一版的应用我觉得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场景。所以,两个事情都很有意思,但我们一定以伙伴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媒体:底座是你们提出来的概念,但是正常来说,未来有好多人都想做底座,底座和底座之间,什么是好的底座?

马杰:其实底座从来都不是一个好生意,是一个很辛苦的生意,2B是一门很辛苦的生意。但是我觉得这个对于整个元宇宙生态的繁荣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当然我在以前也跟一些朋友分享过,这也是我们的阳谋,没有阴谋,因为这种生意投入一定很大,如果我一旦做成了,我会有稳定的收益,这是我希望能达到的。首先说我真的要把能力做好,首先我得做好做稳定,而且要不断的能降本增效,得让伙伴把它的商业闭环跑通。

所以我们肯定是最先投入且最后获益的这波人,但是我们相信元宇宙时代一定会到来,我也期待那一天我们可以躺着挣钱。

媒体: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通过您刚才的介绍,我了解到希壤可以降低一半开放成本的。但是建立一个独立的元宇宙的话需要投入多少成本呢?第二个问题,希壤对于构建内容生态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在具体的新技术应用中应该有非常深切的体会,这个对于传统内容创业者来说提出了哪些挑战?

马杰:成本真的挺难回答的,这个取决于他想建多宏伟的一座城市。就像我们建一栋楼的代价和建一座小区的代价一样。

对于第二个问题,我自己的观点就是每一次的挑战一定带来新的机会,就像我们从平媒纸媒走向数字媒体的时候,它对原来的媒体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非常多的新的模式,也诞生了新的伟大的公司。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就是看谁在这里面能抓住这么新的机会,从而成为新的“弄潮儿”。

但是,这里面最核心的能力永远都是在于创造力,在于它的灵感,所以我觉得原来做这件事情的人肯定还是有他的巨大的优势的,它又懂行业又有创造力,只是说能不能快速的把新的技术用起来,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是降低大家用新技术的代价和成本,做好服务工作,做好降本增效的事。

WEB3笔记:我想问一下希壤会在什么时间对内容创业者开放,让大家一起来参与共建这个元宇宙,有没有这样的一些计划?怎么样开放?

马杰:其实,我们更期待有这个领域的朋来跟我说,我想做这样一个某个内容的是短视频,它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元宇宙的应用场景,然后希壤能给我提供什么样的底座能力,支持我来做,这个事情是我最期待他发生的正确的打开方式。

我觉得我们还是一样的定位,就是我们其实是不懂场景,也对很多的垂直领域都是不熟悉的,所以我觉得我们贸然的去做,不如请这个领域里面最懂的朋友来做,我们还是做好支撑工作。

责任编辑:John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