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消息,从全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上获悉,一年来,甘肃省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改革全面铺开积累了重要经验。
甘肃省委、省政府对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高度重视,以配套政策保障改革的顺利推进,以政策杠杆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难点问题。省委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结合实际,提出了支持我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有关政策和措施。今年4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转发了《省委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关于支持我省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若干政策和措施的纪要》,明确了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相关政策。
一年来,组织实施了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2131”、“西新工程”、农家书屋和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一大批文化建设工程。各地各单位把深化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作为重点,着眼于激发活力、搞好服务推进改革。省陇剧院通过深化内部改革,进一步激发了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创作排演了大型民族历史剧《官鹅情歌》,荣获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戏剧奖。
各试点地区和单位根据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大力推进文化企业改革,努力提高文化竞争力,积极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
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加快推进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同时充分发挥品牌效应,延长产业链,向以刊带书和多媒体经营、多元化发展迈进。同时,积极探索新闻单位经营业务的剥离。甘肃日报集团积极组建报业集团有限公司,进一步理顺体制,转换机制,努力实现规范化运作。甘肃广电总台(集团)将网络传输有限公司剥离,为加快推进有线电视数字化转换、实现全省网络整合提供了条件。
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有力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各地都制定了“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并将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正式纳入经济社会统计体系。与此同时,充分利用文博会这个平台,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和文化产品交易。今年,组织全省宣传文化单位参加了第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筛选推荐了140个文化项目参展,积极与投资商洽谈合作,先后签约25个项目,签约金额约35亿元。一年来,全省各地新增文化产业项目上百个,投资总额近50亿元。
为您推荐
徽县大力实施
甘肃省民乐县农民如今也收看到与城镇节目套数一样多的高质量电视节目了。甘肃省民乐县地处山区、半山区地带,地形复杂。共有215个行政村,1216个自然村,且农户居住分散。为解决山区农民“看电视”的迫切需求,8年前,民乐县广电局就组织工程技术人员翻山越岭,早出晚归地勘察、规划、架设电视网络。先后完成三期工程后,给所有的“盲村盲点”送上了广播电视信号。“村村通”工程给农民带来了致富的信息,农民通过电视开阔了视野,学到了致富技术,能及时掌握农产品市场信息,同时在电视中享受到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
甘肃省宁县广播电视局因“村村通”工程建设成效显著,近日,被国家广电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评为全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先进集体,受到表彰奖励。近年来,宁县切实把“村村通”作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农村文化建设工程”来抓,列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并作为重点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县上成立了工程领导小组,并与相关部门和乡镇签订了建设责任书,明确了工作责任和要求。县广播电视局坚持质量和效益原则,深入乡村,认真规划,科学制定方案。广大工程技术人员顶严寒、冒酷暑,坚持统一工程标准,严格工程质量,切实抓好工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工程区内的干部群众对“村村通”工程给予了热情配合和有力支持。截至目前,宁县
甘肃省宁县广播电视局因“村村通”工程建设成效显著,近日,被国家广电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评为全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先进集体,受到表彰奖励。近年来,宁县切实把“村村通”作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农村文化建设工程”来抓,列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并作为重点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县上成立了工程领导小组,并与相关部门和乡镇签订了建设责任书,明确了工作责任和要求。县广播电视局坚持质量和效益原则,深入乡村,认真规划,科学制定方案。广大工程技术人员顶严寒、冒酷暑,坚持统一工程标准,严格工程质量,切实抓好工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工程区内的干部群众对“村村通”工程给予了热情配合和有力支持。截至目前,宁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