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告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下属专业研究机构——广电研究与其合作者格兰研究共同撰写。
报告以大量的调研为基础,详尽的调研数据及全国各地有线电视运营的实际情况是本报告的主要支撑点。
调研以问卷为主,结合电话采访、深度访谈、实地调查、等多种方法。在调研数据的使用方面,主要根据报告的主体结构,在相应的部分进行引用。
该报告分为六大部分,30张图 14张表格,115页,大约8万字。
截至2007年6月底,中国有线电视用户由2006年底的1.389亿上升到1.43亿;中国的有线数字电视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有线数字电视用户由2006年的1600万上升到1817万户;同时,付费频道的产业链基本形成,高清电视开始启动。这份报告继续以第一手调研数据为核心,全面反映我国有线电视现状,对有线电视相关政策进行了解读与探讨,并对有线电视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特别是对有线电视网络的双向改造情况首次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另外,对部分投资情况进行了综合性介绍。
《2007—2008中国有线电视产业研究报告》分为六个部分,38张图 15张表格,112页 大约8万字。
目 录
一、报告背景3
二、研究范围3
三、调研方法3
四、调查对象4
五、报告特点5
六、适用范围5
第一部分 基本结论与建议1
1.1 基本结论1
1.2 行业发展建议2
1.2.1 对投资商的建议2
1.2.2 对有线网络运营商的建议2
1.2.3 对设备厂商的建议3
第二部分 有线电视产业政策研究5
2.1 有线电视产业发展历程和特点5
2.1.1 发展历程5
2.1.2 发展特点7
2.1.3 有线电视产业链结构8
2.2 有线电视产业方针政策及解读10
2.2.1有线电视相关政策10
2.2.2政策解读11
2.3 有线电视产业政策发展趋势12
2.3.1有线电视产业在不同传输通道中的竞争位置12
2.3.2广电系统对有线产业的政策导向14
2.3.3 三网融合对有线产业政策的影响15
2.3.4 广电与电信的对等开放趋势16
第三部分 有线电视产业现状描述17
3.1有线电视网络的运营主体17
3.2有线电视网络的技术现状17
3.3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双向改造状况19
3.3.1网络整合模式19
3.3.2网络整合现状20
3.3.2有线电视双向网改造情况22
3.4有线电视网络的用户结构24
3.4.1有线电视用户数26
3.4.2有线数字电视用户数26
3.5有线电视网络的收入结构27
3.5.1年收入/营业额27
3.5.2有线电视用户发展结构29
3.5.3内容与服务收入30
3.6 有线电视网络的投资现状31
3.6.1 投资主体31
3.6.2 投资状况34
第四部分 有线电视数字化发展状况41
4.1有线电视数字化发展的历程与特点41
4.1.1 发展历程41
4.1.2 发展特点41
4.1.3 产业链结构42
4.2 有线电视数字化方针政策及解读44
4.3 有线电视数字化平台建设现状47
4.3.1 内容平台48
4.3.2 技术平台53
4.3.3 服务平台54
4.4 有线电视数字化进程56
4.4.1 有线电视数字用户总量56
4.4.2 各省、各大区有线数字化进程58
4.4.4 有线电视数字化发展特征64
4.4.5 各地有线电视数字收费情况66
4.5 有线电视数字化中的网络融资/投资68
4.5.1 价格与听证&
为您推荐
当地时间12月1日,上周一英国有线电视巨头NTL表示,愿意出资8.17亿英镑收购维珍移动(VirginMobile),创建一家集电视、网络、固定电话和移动服务于一身的公司。受此消息鼓舞维珍移动的股票上升了8%,投资者希望能有其他移动公司加入竞价,或NTL能提出更诱人的价格。按照此份报价的条款,维珍移动的股东可以323便士/股的价格出让手中的股票,或以1:0.09298的比例换购NTL股票。维珍集团的老板亿万富翁理查德-布兰森(RichardBranson)将持有NTL公司14%的股份成为NTL最大的股东。布兰森已经向NTL表示他愿意交换股权,交易完成他可能还会获得部分现金。
12月23日,BigBangNetworks宣布,广东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在广州市的总前端已采用BigBandBMR®(宽带多媒体服业务路由器)系统,并将逐步把该系统拓展到各地市分前端。在整个拥有约1.1亿居民的广东省内,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南方传媒集团的主要成员,是全省唯一的有线电视服务供应商。为了实现国家要求在2008年电视全部实现数字化,南方传媒集团正致力于使广东省成为中国第一个完全实现电视数字化的省份。其中部署BigBandBMR设备就是该集团公司实现这一目标的行动一部份。“设计和实施一个全数字网络对我们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这促使我们要寻求和采用像BigB
招商证券
3IP网络的技术特点及相关技术的发展IP网具有良好的网络互联功能,无论是X.25低速网络还是ATM高速网络,无论是以太网等广播介质网还是DDN点到点通信网络,亦或无线卫星信道,IP协议都能很好地在上面正常运行。正是IP协议良好的适应性,使得IP协议得到广泛应用,成为Internet的支撑。IP网络技术是一种非面向连接的分组/包交换网络技术,相对于传统的基于电路交换的通信网络技术,它对通信资源的利用率要高得多,通信费用则低得多。电路交换技术是一种为用户的每一个呼叫建立一个连接的技术,但建立一个连接,无论它是否通信,将一直被一对用户合用而不能被其他用户共享,实际上是一条专线,因而其具有特定的带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