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沙龙:天津电台"百名记者在基层"活动经验交流

2009-07-31 09:36:00来源:中国记协网 热度:

7月23日下午,由中国记协网和天津广播网共同主办的“传媒沙龙”在天津人民广播电台举行,就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百名记者在基层”活动进行经验交流。会前我们采访了天津记协主席刘凤银。

天津记协主席刘凤银高度评价天津电台"百名记者在基层"活动

天津记协主席刘凤银同“传媒沙龙”主持人交流

主持人:刘主席(天津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刘凤银),从2003年10月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启动后不久,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就开展了"百名记者在基层"活动,一直持续到现在,请您对天津电台的这项活动作一些评价。

刘凤银:中国记协党组书记翟惠生前不久在天津做"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专题报告时指出,"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不能关起门来讲马克思,而是要要贴近新闻采编实际,贴近编辑记者的思想、心灵和品格。他讲得非常好。这些年,天津新闻界"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就是秉承这一思路开展的。比如,天津日报前不久组织业务骨干到井冈山进行"红色洗礼",今晚报连续多年开展的培训工作,天津电台、天津电视台开展的"百名记者在基层"活动等等。特别是天津电台开展的"百名记者在基层"活动,更为突出。

为了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天津电台从2004年5月开始,就开展了"百名记者在基层"活动,并把这项活动作为创新队伍建设新机制的重要内容,一直坚持下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一方面锻炼了队伍。外出采访,特别是到艰苦的地方采访,没人给你安排生活方面的事儿,食宿行等等一切都得靠自己,更没人给你提供通稿,甚至连基本的素材都没有。一切都靠记者自身的力量独立来完成。这种活动对记者的思想觉悟、意志品质、团队意识、业务能力等等各个方面都是很好的锻炼和提高,是最好的教育。

另一方面丰富了节目。这些年天津电台每年都派出若干支采访小分队,采访了很多地方,比如黑龙江省萝北农场天津庄、甘肃岷县、西藏昌都、延安老区、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地震灾区、基层部队等等,发回了大量的报道,这些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真实地记录了生活,客观地反映了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受到广大听众的欢迎。

图为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百名记者在基层”活动经验交流现场

主持人:从2004年开始,天津电台为了响应“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的要求,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当时叫“百名记者下基层”,即组织年轻记者深入基层调研。2006年天津电台又把“百名记者下基层”改为“百名记者在基层”。“下”基层给人被动的感觉,是领导派的,领导让你去必须得去、非去不可;“在”基层则让人感到一种自觉的、积极的态度、体现出愿意去基层,愿意深入基层,愿意贴近基层的热情。虽然是一字之差,但是在态度上体现出质的转变,在思想和观念上则是一种升华,这也是天津电台在“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实践中的一种创新。

今天我们请到了2009年参与到“百名记者在基层”活动的部分同志到这里座谈,想请大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对这项活动的认识与体会,说说大家最大的收获、最难忘的人和事都有哪些。

“5·12”地震灾区: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沉甸甸的思考回到工作岗位

童瑶:天津电台非常注重对编辑记者和主持人的培养,“百名记者在基层”的活动的确让我们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和锻炼,每一次活动大家都会争着参加。我是天津电台交通广播的一位主持人,工作的大部分时间是坐在直播间、话筒前和听众交流的。节目的内容有事先编辑好的,有平时看书读报学到的,还有平时理解、感悟到东西,然后再通过话筒传播出去。但说实话总是觉得缺少一些亲身的体会和感受,缺少对艰苦生活的认识和锻炼。那时我看到有记者下基层觉得非常羡慕,觉得这对我们的工作有非常大的帮助,盼望自己也能有这样的机会走出去。

今年我非常荣幸地得到这样的机会,而且是到了“5·12”地震灾区。当时的条件很艰苦,但是我非常珍惜这次机会,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荣誉和信任。在接到任务之后我先搜索采访目标,陕西宁强和略阳,是我们天津对口支援的两个地区,我们去采访当地的项目以及典型人物、事迹等等。刚刚过完年,正月十六我们几个人从这里出发,经过了8个小时的车程后到了目的地。我们小分队的队员分头行动,我和我们天津广播的副总监负责了解天津电台援建学校的情况。我们举办了一个爱心行动,很多爱心企业家、爱心听众等都纷纷捐来善款共100万元,将分别建两所小学。当时“5·12地震”让这两所学校的校舍和老师学生的宿舍都严重损毁了,我们看到老师和学生上课条件很艰苦,但是孩子们渴望读书的眼神给我们的刺激非常大,也希望我们的援建能够给这些孩子带来更好的学习条件,能够圆更多大山孩子的读书梦。

对于即将建的新教学楼,老师和孩子们也是有非常美好的憧憬,对天津有深深的感激之情,我了解了一下,现在这两所学校已经基本上盖好了,8月[FS:Page]中旬投入使用,孩子们在新学年就可以到新教学楼上课了,这也让我们觉得非常的欣慰。

我们还到了当地医院、电台等一些援建项目采访。那段日子很忙碌,白天采访要写稿和传稿,因为线路传输并不是很畅通,常常要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但是我们小组8个人没有人喊哭喊累,没有人偷懒,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给这次活动划上圆满的句号。

现在我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沉甸甸的思考回到了天津,通过与队友之间的合作和互相学习交流,我收获到了很多采访过程中学习的知识,收获到了寻找新闻点的能力、动笔能力,当然也收获了偏远山区人那种朴素真挚的情感,和队友之间的感情。

对于我的新闻播报工作来说,我在如何挖掘新闻的深层意义,如何把控新闻播报的层次,主持工作当中如何把握节目的节奏,如何做好案头工作和听众更好地交流,在播音组长工作中如何和组员之间沟通等方面都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计划。近半年时间里,这些影响都很好地溶入到工作之中,所以特别感谢电台领导给了我这次锻炼和学习的机会。

主持人:作为主持人,童瑶走出直播间亲历采访一线,正如她自己说的,是带着满满的收获和沉甸甸的思考回到了工作岗位,是一次真实的收获。

深入一线企业:感悟当代记者的职业精神和记者的社会责任感

图为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百名记者在基层”活动经验交流现场

周滨:我是来自滨海广播的周滨,我们是参与了下基层到天津铁厂的活动。说起来天津人和天津广播、天铁集团有着特殊的感情,早在1969年8月5日天津还没有炼铁能力的时候就申请要建天津铁厂,最终厂址选在了河北涉县的太阳山脚下。在2009年5月份天津电台的节目在涉县落地播出,服务了天铁集团2.6万多名员工,他们当中很多都是天津人以及天津人的后代。同时我们的电波也覆盖到了周边的河北、山西、河南的部分地区。

2006年,当时百名记者在基层的第一个赴外采访小分队就选择了天铁集团,我印象很深。今年正好春天的时候我们一共6位女将,加上技术和司机师傅又赴天津铁厂采访。这个春天真的有些寒冷,不仅因为我们在那儿赶上了少见的一场春天降雪,3月底,冻得人够呛,另一个原因是钢铁企业是在金融危机当中受到冲击非常大的行业,供大于求,产品的价格一路下跌。还记得2008年9月28日夏季达沃斯论坛在滨海新区举行,温家宝总理当时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就是危机面前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在金融危机下,企业的运作情况到底是怎么样的,其实我们平常在采访当中很少接触到,在2009年的春天我们非常有幸有机会真正下到企业里看看金融危机之下的企业到底是怎么运作的。

我们去天津铁厂采访的时候工人告诉我们,有的下属公司业绩好的时候一个月就能赚1亿,现在每吨只能赚10块、20块,算下来可以维持支出就已经很好了,所以企业真的非常非常的困难,是我们想象不到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企业该怎么办,这是我们需要去考虑的。在我们下基层之前,学习了李副部长在一次谈到经济报告的讲话。在次讲话中,他列举了几个问题,比如说不敢触及热点,太注重报道结论,不注重报道过程等等,所以我们这次可以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选择一个在危机中受到历练的国有企业,我觉得也是表明了一种态度,就是金融危机之下媒体应该与企业同在。

讲一个我采访当中印象比较深的例子,是国有企业人员的转岗。我们采访了一个人,其实过去也算半个同行,是在宣传部给天津铁厂做报纸,也是一个副科级的干部,当时鼓励学历和年龄偏低的人要从机关下来到一线去,这个人已经40岁了,而且学历相对来说还算比较高的,这个人后来下到整个生产链当中最脏、最乱的一个部门。当时我就问他根本没你的事儿干嘛还去?他说我们天天做宣传,底下人就问我们,你说转岗,你自己干嘛不去?他当时心里就想,如果我们不转岗的话企业就完了,我们跟企业是命运共同体,不是利益共同体,如果天铁不好了,大家都不好。所以他们两个副科级一起报名,而且去的是最脏最累的部门。他去了以后面临很多心理的落差,然后平复自己浮躁和不平衡的心理,他就说挺感谢这次的转岗,让他觉得40岁人生还可以再开始一次。

我们写了稿子《悲壮的转岗人生的第二次开始》,金融危机之下的企业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最关键还是人的作用,人的精神和信心很重要。每一个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我们如果不下基层的话从来不会体会到。现在我基本上熟悉了企业的运转,特别是在看到比如说钢花四溅等等场面的时候感到特别亲切,因为我们去过。现在钢铁企业又逐步好起来了,经历了这么大的磨难之后,企业可能学到了很多。我们这几个团队的人员也特别怀念那里,特别感谢这次在基层的机会,希望有机会能够重访。

主持人:谢谢,我听过周滨的讲述,也觉得这项活动很深入、很扎实,很真实。我们也知道2006年以后你们被称为“八女进山”的采访,拉开这次活动的序幕,从那次起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的足迹走出了天津,你们迈出了第一步。那次活动中,你们收获了一系列的报道——《天铁的春天》,在河北的涉县和天津市反响很大。今年你们又一次到了河北的涉县,不过策划的任务是不同的,这次是在天铁集团面临金融危机的时候下去的,在这个时候我们媒体做什么?你们讲的是为企业应对危机寻找办法,这一点我觉得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当代记者的职业精神和记者的社会责任感。

开放前沿的探索: 在实际生活采访中感受、思考和成长

图为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百名记者在基层”活动经验交流现场

王斌:我是滨海广播的王斌,我们这次去的地方是深圳、珠海,[FS:Page]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区,这次在基层的活动对于我来说是收获很多的。

首先跟大家谈谈采访,这次的重要的任务是为了给六十周年做一些采访,关注那些生活在深圳、珠海的天津老乡,他们在各自领域已经做出了很大的成就,他们当中有官员、学者、企业家及媒体工作者,他们人生的故事就是一个时代缩影,把这两个特区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展现出来。我们采访到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院长,他去深圳之前已经做到国家物价研究所的所长,后来听说深圳当时急需干部,他就毅然放弃了在北京所有的一切,然后来到深圳,在那边开始工作,期间做过深圳市委副秘书长,当时邓小平同志南巡的时候做主要的接待工作。大家都在说深圳是奇迹,这是为什么呢?我采访完这些人之后就在想,其实城市的奇迹就是人的奇迹,正是一个个人的奋斗以及他做出的贡献,才使深圳变成现在的国际大都市。改革开放三十年,深圳正好是中国改革开放一个最好的窗口,通过人、通过城市我们最终观察到一个时代。

深圳是一个特大城市,想在短短一周完全把这个城市了解透彻是不现实的。尽管我们安排了高密度的采访,但是远远不够了解整座城市的情况,我感觉就是采访无处不在、观察无处不在。比如我们住的地方是叫八卦岭地区,有很多的饭店,是著名的吃饭的地方,但是之前这里是最早的工业园区,在一些装修得富丽堂皇的饭店,楼上可以看到以前工业区的模样。真的从30年前到现在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个地区的转型恰恰可以看出一个城市正在进行的转型。我们从下飞机就跟当地出租车司机聊天,了解外来人口在深圳工作的情况,包括时间观念以及对于钱的态度,你可以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工业能力非常大,他们现在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可以在这个城市中明显的感受到这种气势。

通过这些细微的观察以及采访,帮助我们认识一个立体的深圳,从以前各种报道、材料或者别人的讲述,活生生的就站起来展现在你的面前。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思考,通过不停地思考把采访和观察得出来的结论进行沉淀,然后进行更深层次的认识。各个分队可能都有这个过程,采访完之后开研讨会,对每天的情况进行总结,写随笔、报道等等。通过这样一个过程,然后逐渐地完善,逐渐地走向理性,逐渐地触摸到其中核心的内核。比如说我们采访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副秘书长和企业家等,他们当时都提到一个词叫“试错”,我就奇怪这两个人身份完全不一样,学者、官员、企业家,一个是关于城市的发展,一个是企业的经营,为什么提到同一个词?回去我就在网上查,发现“试错”这个概念恰恰是深圳这座城市拥有这样的奇迹和发展非常核心的基础和因素。这种“试错”的精神几乎在整个城市的记忆当中,或者融入到城市人的精神当中,所以深圳这三十年才一直敢于创新以及尝试新的东西,包括体制改革也是走在前列的。

如果宏观层面思考一下,会发现“试错”不仅仅是城镇城市的核心、基因,也是改革开放三十年历程当中核心的思想,可以说是中国改革开放一个核心的方法论。具体到微观层面,想想天津滨海新区的话,在新的发展历史时期,我们中央政府把很多的政策、新的想法放到了这里,让滨海新区做一些尝试。后来我在想,这样再认识滨海新区就对于后来的一些报道或者天津的采访和思考有很大的益处。

最后想谈谈成长,我相信天津电台派这么多小分队到各地方学习、锻炼,就是希望大家得到成长。这次到深圳、珠海让我非常开眼界,也对自己的报道领域和范围有了非常深的认识。我一直在想,可能深圳的经验以及深圳发展的手段和方式对于整个滨海新区来说,是一个可以借鉴的样本。这样的一种观察,对于我回到天津之后进行滨海新区的报道和采访很有好处。

另外下基层期间我们的采访形式也非常的特殊,就是团队作战。几个人分成不同的题目然后做工作,大部分都是以采访小组的形式完成的,包括前期选题策划以及中间采访提纲的拟定和提问技巧,包括后来的一些素材整理都是通过小组配合,也是在短时间之内可以极大的提高大家的效率,学会这种团队配合对记者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下基层期间大家也会写很多的随笔,在网站上发表很多的文章,这跟以前做广播记者是不一样的,以前是拿着录音机出去采访,回来之后制作成音频的新闻。下基层期间你是一个“多媒体的记者”,不仅会录音,还得会拍照,可能还要会摄像,做报道的时候还要会写、会录、会编辑图片,这对于整个广播业界以后的发展也是一个探索。

另外在下基层期间我跟深圳的同行做了几次座谈,他们在推广、营销等方面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比如我们去之前他们刚刚改版,派了一批骨干去美国学习,带回了很多美国那边做广播的先进理念,包括现在做语言类的节目非常轻松,可听性非常的强,对于这边的一些节目的创新和发展也是很有好处的。包括我们跟深圳著名主持人胡晓梅交流,她主持的《夜空不寂寞》在深圳是非常有名的节目。她当时去深圳时非常的彷徨,就是一个打工妹,一直找不着什么好工作,非常的郁闷,马上要离开深圳了,给深圳电台打了一个电话,就说你可以来试试,然后创办这么一个节目,连续15年收听率第一。她后来出了三本书,讲了很多深圳人的心路历程。她讲她的节目为什么15年收听率第一,讲她的理念、操作方式。她本人对于心理学非常有研究,准确的贴近心理,从而办好这档节目,我听了非常受启发。

这是一次高密度的思考之旅,要思考很多的东西,观察很多的东西,所以收获了很多东西。我们这次小分队叫“开放前沿的探索”,就像这个名字一样,是一次探索之旅、思考之旅,也是一次成长之旅。希望以后有更多这样的机会,让我们这些记者得到不断的锻炼和成长。

主持人:谢谢,你们这一批的主题是开放前沿的探索,你在实际生活采访中学会了观察和体验生活,能够立体的感受深圳,你最终就是收获了更多的思考和对问题的再认识,也让我们学到了一个新的名词叫“试错”,你在&ldq[FS:Page]uo;试错”中可能成为了一名“多媒体记者”,祝你成为“多元”记者!

采访援藏干部:做好工作需要无私奉献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信心

宋震:大家好,我是新闻广播的记者宋震,今年5月份作为天津电台记者下基层采访小分队的一员来到了西藏。我们不是到一些旅游城市去观光,而是走街串巷到农户采访,让我在15天的采访中领略到青藏高原美丽的风景以及藏民的纯朴风情。我平时主要负责经济领域的采访报道任务,这次去更多是感受那里的人和那样的情怀。

我们都知道西藏海拔高、空气稀薄,在这里工作要克服身体上的种种不适。我们对此深有感触,此行共6个人,都出现了许多的不适反应,据我们了解,回来的天津援藏干部大多数因为在高原长期生活,有心脏肥大的问题,无法治愈,他们克服的困难比我们要多很多。

我们这次也感受到路对于西藏来说多么的关键,昌都是天津援建西藏对口的地区,昌都的路是西藏最难走的。我们经常走的一般是山路,只有一辆车这么宽,一边是峭壁,另一边就是悬崖,经常看到滚下悬崖的大车残骸,每当走到这样的路时都心惊肉跳。这些援藏干部下乡去解决问题是经常的,因为到地方不能吃老乡家的东西,而且根本没有招待所、饭馆这样的地方,他们下乡时经常背一袋袋的干粮给自己吃,富余的分给老乡。

西藏不仅自然条件恶劣,生活条件也不如大城市,很多地方都缺水少电,比如我们的招待所每天只有1个小时供应水,这些援藏干部就利用这点时间一桶一桶的往楼上提水,在这种海拔下拎一桶水对人体的负担非常沉重,我们也深入体会到援藏干部的不容易。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我们看到他们把最优越的条件留给了孩子们,我们到县城看到最好的建筑是县一中、二中和实验小学,我们在昌都的一所教学点里参观了学生的宿舍和教室,我们发现这里的住宿、学习用品都非常的好,生活用品都是免费的,孩子们可以无忧无虑地学习和生活。

天津援藏干部王晖也是凭借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多年的从业经验,对昌都电视台的全面创新改版做了很多的工作,也因此被评选为广播电视事业突出贡献台长,成为西藏获得此殊荣的第一人。

援藏干部无私奉献的精神也深深打动了我们,我们克服了身体的不适,深入到20多个天津援建的项目,包括像道路、学校、医院以及广播电视大楼、蔬菜大棚等等。体会到了在高原上要干出一番成绩不仅需要无私奉献的精神,更需要持之以恒的信心。

主持人:谢谢,这次主要是采访援藏干部,表现了他们的情怀,向天津人民传递出援藏干部无私奉献以及持之以恒开拓创新的精神,你们记录了天津援藏的成果。

回访“5·12”灾区:一流团队、一流智慧、一流快乐、一流辣味

崔昕昕:我们是今年“5·12”汶川地震一周年前夕再赴陕西的宁强和略阳。去年我们刚知道这两个地名,当时是非常的陌生,包括当地的很多援建干部都不知道,但是现在宁强和略阳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了,它们跟我们天津人特别是天津广播人有很多的感情和故事。

我们此行的目的非常明确,不仅要体验生活、锻炼队伍,更要采访、报道、发回稿子,把天津援建项目的进展情况,天津援建干部的生活情况,当地人民是否重新过上了平静、安逸的生活等等传播回来发给广大听众。

尽管我们的目的很明确,但是去之前有一些畏难情绪,因为去年5·12汶川地震之后,我们有一些记者到过宁强、略阳,距离我们这次不到三个月的时间,这么短的时间内,我们怎么样发现一些新的新闻线索,这是我们去之前一个最大的难题,是否还会重复他们已经采访过的那些人物,是不是还会重复他们的故事。但是去了之后特别深刻的体会是新闻每天都会发生,只要你深入进去就一定会不虚此行,我们在一个合适的时间去了一个非常合适的地点,想不发稿都难。

我们这个小分队有10名队员,分别来自电台的7个频道和部门,应该说每个记者、主持人,包括行政部门的同志,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不同的频道有不同的频道文化,从这个频道出来的人有各个频道的文化烙印。我们这10来天的合作,也是不同频道文化之间相互学习、相互融合的过程。

我们经历了余震,尽管当天的官方媒体没有提到,但是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一次大地的震动,还经历了堵车,在高速公路上堵车。我们的汽车在一条不知名的小河里面出不来了,手机的信号时有时无,那样的情况下我们都不知所措,在那里逗留了两三个小时,想尽了种种办法,最后把汽车拖出了水里。那种锻炼在平常不可能遇到的,而且我们当时都很惊慌,但是当地的同志们说经常在途中会遇到这样的经历。

尽管我们经历了这样种种的危险,但是没有一个队员抱怨和退缩,经过努力我们在9天的时间里分别以现场连线、现场直播、录音报道等等发回了40多篇稿件,在“5·12”当天小分队的队员还进行了连线,详细介绍了这方面的情况。除了中央台之外,也分别在新闻、滨海、广播、音乐、区县联盟等等几个频道播出,写了将近20篇随笔,记录下这次行程中让人难忘的故事。

应该说这次我是领队,我们几个人都是去年刚刚走上部门负[FS:Page]责人的岗位,通过带队对我们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统筹能力、应对能力方方面面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机会难得。以前只要自己的稿子做好了就可以了,很多事情一把手可以替你担当,但是在团队当中、旅途当中必须学会担当、学会面对。

短短10天就会让人生出很多的感触,尤其是我们看到宁强那样的山、那样的水、那样的人,包括大山里的孩子们,让人难免生出一些感触,懂得人必须知足,因为知足才会快乐,但是同样你又要心怀渴望,才会有不断前行的动力,就像大山里的孩子们,大山里的生活很贫苦,但是他们很快乐,同时他们又有对外面世界的渴望。我们交流的时候说其实每个人的眼前都有一座大山,在自己的山坳里知足、快乐的,同时又应该心怀对外面世界的渴望,才能不断的有走出大山的冲动和愿望。

5月6日到14日我们小分队一起奔波、一起采访、一起熬夜、一起发稿、一起心惊肉跳、一起开怀大笑。

我们的郭跃主任曾经说过,这次的印象就是困难、艰险、疲劳比不上快乐,享受这次经历,喜爱这个团队。

保卫处的副处长说这几天的生活体验观察学习,可以说陕西小分队是一支上“劲”,不怕艰苦的队伍。

区县联盟副主编说经历苦难才会更珍惜幸福,经历磨练才会更快成长。

新闻广播记者说去时想早归,归时盼再返。

还有一位记者说我突然想留在这里,加入这个团队锻炼一下,如果没有这个可能,就把援建组的敬业精神带回天津。

有人说这是一流团队、一流智慧、一流快乐、一流辣味。

音乐广播的办公室同志说一路走来,团结就是力量,这是我们绝对的信念。

还有交通广播的同志说无须在顺境中挂怀,只要在逆境中想起车趴窝时的巧克力。

我的感受是这是最开心的一次出差,虽然不会让我爱上旅行,但是足以爱上这几位队友同行。

主持人:谢谢,你们这次采访其实是对去年5·12的一次回访,用你们的声音带回了援建的成果,在这次采访中你们感受的最深就是知足、快乐、追求和渴望,谢谢你!

亲身经历的感触:用事实说话,增强正面报道是记者的责任

季荣:崔昕昕主任刚才把我们这次采访任务说得非常的全面,就像旅途中对我们的指导和照顾一样很全面,但是还是有很多要补充的,花絮比较多,在这些花絮中有三个收获。

第一就是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我们各频道播出的流程是不一样的,作为音乐频道来说是采编播一体的,最多跟节目组一两位同志可能有团结协作的机会,有这个交叉点,跟其他同事只不过每周三在一起开会的时候有所交流。这次跟另外9名同事一起上火车,手里抬着两台电子琴,因为这次的任务一是回访,二是送两台电子琴下乡给天津援建单位,一所是宁强的希望小学,另外一所是略阳的小学,送电子琴给孩子们做音乐教室,这是听众捐赠的电子琴。也就是刚才前面介绍的今年年初去的那两个小学。我们不单单要把这两台电子琴安全护送到目的地,还需要很多箱的礼物,我们把天津的很多特产送去了,好几大箱。我们每个人还需要带一个笔记本以及自己的行李和礼物、电子琴等等,我们是坐火车去的,有的人睡觉,有人就得值班看着那些东西,大家没有叫苦的,都觉得该你去睡了,真像是解放军战士轮岗。

终于在倒了两次火车,甚至中间有三轮车的情况下安全到达了目的地。我们在这个旅途中发现10位同事都是好样的,都是能干的,没有娇气的人,别看崔昕昕领队特别瘦,但是特别有力气,大家觉得行、没问题,剩下的日子我们大家团结协作。

有了这次的经历,大家以后的团结协作的机会特别多,尤其对我们音乐广播的这些同事来说,平时没有什么和大家团结协作的机会,这对我们来说是难得的,锻炼了我们。

收获的另外一点就是这次出行让我们思想更为灵动,知道了很多解决方法,不是坐在那儿等、靠、要。我们做记者的有这样的习惯,比方说过去经常会这样,坐在编辑室里,可能有个电话说哪里有新闻了,你过来一趟,或者有一个通稿过来拿一趟或者传过来,这次出去首先是采访方面,像崔昕昕主任说的,不知道哪个点可以成为这次的新闻点,因为宁强和略阳去的次数太多了,到我们这儿真是害怕新闻被“挖”没了。还真不错,大家到那儿都知道怎么寻找新闻,思前想后把这个任务完成得精彩,大家夜里不睡觉琢磨明天要去哪,怎么才能有新意。这种情况下,我们保证了发稿的质量和数量,自己也挺满意的。

还有一些使思想更加灵动的就是突如其来的像天灾,我本身带这两台电子琴下乡,两次的天灾都在我出行的路上。陕南的道路和四川川北的路是一样的非常难走,叫胳膊肘弯,路很窄,因为这次天灾,去年的5·12之后路都被切断了,我们要是进到山里去怎么走呢?他们就想出了其他的方法,当地人从山上先开下去,前边的路断了,先找一条小路开下去,然后过河再到那头上来[FS:Page],但如果这个道路稍稍有点偏差就会出问题。我们第一次去略阳的那个小学很好,如愿到达,没有什么险情,回来的时候,司机就慢慢的往下开,进河里之后车更慢的开,车轱辘在车里就慢慢的陷进去了。山里不像城市里几个小时就天黑了,山里会随着天气变,突然一下就黑下来了,我们说如果这个石头砸下来,我们五个人无一生还,那也不能走,我们就等着救援的车。我们因为去略阳小学很长时间,为了不打扰当地的小学校和老师,也没在那儿吃饭。那会儿已经下午了,当时想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唐处长是当兵出身,有非常丰富的野外作战的经验,看到一个小螃蟹,大家就在旁边点篝火,把螃蟹踢到火里了,然后吃光了。崔昕昕主任掏出了剩的几粒巧克力豆,然后说,女同志过来,咱们分一下。

终于等来一辆小卡车,把我们的车拖上岸来。我们没觉得这件事特别苦,然后突然明白其实做记者在城市里待着,永远碰不到这种情况,只有下乡才能体会到当地人可能十天半个月就碰到的情况。作为我们记者来说,可能我们的方法还没有山里人多,所以要向基层的同志学习,不仅学习采编播的基本功,还要掌握很多生活的功底,否则你还是走不进去的,这是我们思维更加灵动的第二条收获。

第三条就是要对抗很多人为的困难。略阳的同事对我们非常的友好,不让我们走困难的山道,宁强这个地方不是,宁强的同事明显和略阳接待媒体的态度不一样,接待的时候对我们有一种好像很无奈,眼睛斜着看你,不信任。如何让他们信任我们,这也是需要记者们的用功,也是下乡之后才发现的。

去在宁强的这个小学时堵车了,过河又过不去。这时候只好想别的办法,大家也想,咱们要在高速路上堵车了,能有什么办法,但是那种情况下逼迫你不得不想办法,连线的节目是12点,那时候已经11点了。有一个年轻的小姑娘眼睛比较好,前面有一个小卡车,可以从车流里钻,她就跟着小卡车师傅一对眼神,一招手,师傅看到她了。我们把情况跟师傅说了一下,他特别高兴的跟我们说,你们是做好事,是给希望小学的孩子们送礼物,我帮忙。我们就想,出门的时候一定要思想灵动,随时有解决的方法才能够完成你的任务,所以我们的硬任务没有一样没有完成,其实有很多理由可以完不成,事后大家觉得挺骄傲的。

收获的第三点就是应该增强媒体的责任感。为什么我们会在宁强受到这么多的阻碍呢?宁强是天津的援建县,他们应该很亲切、友善的感觉来招待我们,为什么对我们是那种态度?后来接触中他们了解了我们的工作,对我们真正比较佩服了,才告诉我们,之前有一些各地来的媒体骗过他们,比方说你这儿有一个负面新闻,得给我钱,我去替你消除,所以他们对媒体特别反感和抵触。后来我们跟他们在一起聊天,跟他们一起工作,他们说天津的记者是不错的,我们就在想,天津的记者不错,以后他们也许就会对天津所有其他的媒体态度好一些,以我们的工作态度和工作热情可以让他们对天津的其他媒体印象好一些,其实也是为我们的同仁铺了一条路。

作为我们又得反思一下,作为媒体为什么让当地人怕了你。我去之前和之后都看了很多的媒体报道,就说他们着重对贫困地区孩子们的学习艰苦条件渲染,我去的这两个地方都是比较艰苦的地方,我突然觉得这是一个误导,经常有这样的新闻说贫困县才收入极低,领导吃饭打了多少欠条,孩子们上学这么艰苦,然后就说都被领导腐败了。后来我发现不是,越是贫困的县越是对孩子们投入大,比方说刚才我们说天津援建8亿,他们最好的宁强县一中用了3.3亿,八分之三的力量都用在学习上,是很大的一笔资金。

我发现他们那儿农民月收入一千元就比较富有了,但是当地的老师一个月2300元,宁强有一个老师还兼着其他的职业,他是一个音乐老师,教龄大概是20年,工资是3900元,不去宣传这些,都宣传这些阴暗面,太容易让全国人民失望了。

所以我们作为媒体来说,应该把这个误读揭开,应该让大家对美、对善都有向往,所以应该增加媒体的责任感。

主持人:在刚才的发言中我一直感受一流团队,一流智慧,一流快乐,一流辣味,你感受到在活动中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还有使人们的思想更加灵动了,一是表现在采访中,二是在处理突发事件的时候,只有遇到了事儿才能展示每个人的才能,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才能发现每个人的聪明和智慧。你们还克服了人为对抗,学会了与人打交道的方式,最后我觉得挺感染的就是一个媒体人的责任感,要增强正面报道,用事实说话,改进新闻报道中那些负面的东西,这也是我们每个记者的责任。

领队要在采访中发挥首席记者的作用

刘凯:我是天津人民广播电台人力资源部的,我从事新闻工作已经25年了,去年刚刚调入行政管理部门,原以为和广播一线分开了,但是没想到人力资源还有一项任务,就是负责人员培训,所以去年和今年两次我“出征”,都是领导亲自点名。一次去年带队前往陕西宁强、略阳,这次是16名队员冒着随时有余震的可能圆满完成报道任务。

今年6月领导再次委派我率领10名队员赴黑龙江萝北天津庄采访天津青年垦荒队老队员。我们的队员经受住了考验,他们走进生活,得到历练,锻炼了意志品质,增强了团队意识,提高了业务水平,学习到闪光的精神,增长了战胜困难的本领。这两次带队都受到领导的表扬,今天就想结合这两次带队的经历,谈一谈领队在团队当中应该如何发挥作用。

无庸讳言,领队应该是团队的大脑,团队如何运转都有赖于领队的整体策划,每次出发前都要组织两至三次会议,一是明确报道主题、策划采访选题,另外就是划分采访小组、进行人员分工。刚才大家都说了,我们每次出去的队伍都来自各个频道,甚至还有职能部室、技术部门这些,人员平时交往的不是特别多,相互缺乏一定的了解。因为每个队员都担负着一定的职责,所以作为领队来说,首先应该在短时间内了解这些队员的特点及特长。谁[FS:Page]负责网站的设计,谁负责回传音频,谁负责撰稿,谁可以担任采访组的组长等等,把这些进行一定的分工,要做到心中有数。同时要树立团队作战的理念,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每个人都要有每个人的位置,发挥每个人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这是出发前应该做的一些工作。

团队的建设要融于工作、融于生活、融于全队出的各个环节,两次采访我们都是乘坐火车,20多个小时的旅途劳顿,一到旅店都是要求队员放下行李,立即出发采访,基本就是洗把脸、整理一下马上出去。深入实际、了解情况,调整和完善我们的采访计划,也可以激发队员的斗志,尽快进入角色、投入工作。

作为领队首先要向队员明确我们是来深入生活的,是来磨练意志的,是来采访报道的,树立工作第一、完成任务是第一位的集体意志,其次领队要在采访中发挥首席记者的作用,率先提问、引导话题,补充记者在采访中没有问到的问题,在采制报道的时候领队还要做新闻把关人,从确立主题到素材选取以及稿件的标题和文字处理都要严格把关,同时还要观察注意队员在采访过程中的能力表现,发现问题及时总结、指正。还要经常用采访中学到的闪光的精神,激励、引导队员们增长战胜困难的本领。

我觉得这绝不是一个单纯的业务问题,团队的凝聚力也就在于此,和我同行的两批队员,每个人都有过通宵达旦的经历,但是大家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在工作上的较劲得到的是业务水平的提高。在工作上一定要严格,在生活上一定要关怀。6月的萝北气候凉爽,一场大雨过后气温降的很厉害,我们有的队员着凉、身体不适,我们把热面条端到房间。为了让大家多睡上半个小时,我和副领队为他们打来了早点。

业务上的帮助、生活上的照顾使团队非常和谐、充满活力,同时也激发了团队的创造力,去年我们去地震灾区采访的时候,出于安全考虑只带了四名队员到略阳,12名队员留守在宁强继续做报道,我给宁强同志打电话,把剩余的100多个小纪念品发给当地的群众,没想到大家连夜在挂件上写上各式各样的文字,宣传抗震救灾、宣传天津和陕西的情谊,我们在那儿还有北京调频在那儿播出,表达对灾区人民的问候。转天一早十几名队员上街给当地群众发放纪念品。我们队员穿的红色队服,他们也拍下了照片、写出报道发在网上,这件事对我感触挺深的,因为那都是自发的一种行动。

追求是一种精神,付出是一种快乐,收获是一种幸福,百名记者在基层活动让我和我的队员同样得到了锻炼。

最后我特别想强调的是做好领队工作源于我们对工作的执行力、到位率,更重要的是责任心。

主持人:谢谢!您是人力资源部的,您的本行应该是培养干部和选拔干部,您是第二次披挂出征当领队,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宝贵的经验,首先确定了报道主题、采访策划的选题,划分小组、采访小组、人员分工等等一系列程序化、规范化的运作,成为成功采访的保证,谢谢您!

在“磨难”中洗涤心灵、发现差距、磨练业务

于宏剑:我是新闻广播的于宏剑,我就是今年6月份去黑龙江萝北的小分队的,刚刚很多今天来这里汇报的同事们都说了采访过程中涉及很多生活当中的酸甜苦辣。我汇报一下在10天的时间之内,除了路程大概1周的采访时间,怎么样在工作上较劲,跟自己较劲,也跟刘团较劲。

我本人是一个体育记者,而且从2001年就一直是体育记者,从来没有从事过体育之外领域的采访和报道,这次萝北之行是我8年的体育记者第一次接触到体育之外未知的领域,虽然在共青农场采访的时间很短,但是却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挖掘报道深度方面得到了锻炼,所以我更愿意把这次锻炼和在基层的经历形容成一次业务方面的强化班。

因为我有一篇稿件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标题叫做《拓荒者的手》,因为这个稿子其实并不长,我选取其中的一小部分读一下,否则接下来的介绍有点言之无物。

其实这篇稿件围绕的是天津在1955年有270多位天津的青年志愿垦荒者到北大荒做共和国第一代拓荒人,他们经历了一段开天辟地的岁月,至今还有一个天津庄,生活着那些人和他们的后人,我们这次探访这些天津人,也是为天津电台在国庆期间的专题积累素材。

这篇报道主要围绕的就是描写这些老拓荒者的手,在座谈会上这些老人的双手给我们强烈的视觉冲击,那一双双大手镌刻下岁月的记忆,我们仿佛看到了以前的干劲,拓荒者的精神深深植根在老人们的心中,这一双双饱经沧桑的手值得我们铭记,因为现在的北大仓就是他们青春的见证。

6月18日的时候我们采访小分队一行和天津当年一位发起人有一次座谈,当时是为了方便录音,我坐在他的旁边,刚一落座就注意到他的手,也可能是因为离他最近的位置,耳边是乡音,在讲述他们当年开天辟地的故事,眼前就是这一双苍老,甚至有一些变形的手,一瞬间我觉得那一双手的每一道沟壑全都有故事。开天辟地说起来是很豪迈、豪气,但是做起来的话是我们很难想象的艰辛,从无到有这个词是对他们最好的形容。

他们到那边的时候面对的真的是一片荒漠,他们把荒漠开垦成良田,让北大荒成为北大仓,这其中的艰辛是大家可以想象,但又难以想象。座谈会两个多小时的时间里,我一直很难平静,思绪万千,源头就都是这双手。所以返回驻地之后马上向刘凯汇报,说想写写杜老的这双手。用“磨难”这个词,大家不难想象我一稿的命运了,经过刘团点拨之后我踌躇满志开[FS:Page]始修改,修改的时候已经在字斟句酌,但是二稿依然没有完全通过,最后,定稿不过300多字的文章经历了一个多小时的修改才完成。这时候刘老师又给了一个新的建议,说写手的切入点非常好,但是缺乏深度和力度,建议我去天津庄进行集体座谈的时候,和更多老垦荒队员交流之后,进一步丰富这篇文章。其实说句实话,当时有点不情愿。那是我们到那儿第二天,必须要发稿的那天,所有同事都发稿了,第二天从网上看到所有的同事都有自己的作业,就我没有,但是我还是接受了这个建议。第二天和更多的老垦荒队员进行了座谈,刚刚开始的时候我看到另外五位老垦荒队员,他们全都有着一双饱经沧桑的手,会传递给看到这篇文章的读者更大的震撼,也记载了更多的故事,的确比我当时一时冲动所写下的文字更厚实、感人。当然也要特别感谢此行的摄影记者,她捕捉到老垦荒队员的神情,也捕捉到手的特写,配上图片之后文章也更加感人了。这就是我关于这篇文章简单的采写历程,我想这个采写历程也是我这一次在基层采访的缩影,我相信也是对所有下基层的同事们在业务历练方面的一个侧面或者说是一个体现,在这种“磨难”当中我们发现差距、磨练业务,这才是我们下基层在业务方面最大的收获,谢谢!

主持人:我感觉在磨难中学会了写文章,收获的不仅仅是拓荒者的手,而且是心灵的洗浴,记者也在实际中提高了采访的能力。

深入生活,好节目的极致是朴实

于园园: 我们这一行是作为2009年上半年的一个暂时的“收官之作”,心里特别珍惜这次机会,这次我们去的是内蒙的赤峰,路线行程大概是3400公里,很长的一个行程。

这次的主要任务就是重走知青之路,访问那些在内蒙扎根下来的天津知青,看看他们的生活状态,进行一系列的报道。这一行当中接触了各色的知青,而且他们每个人都是有各自的特色,扎根于不同的行业,今天主要跟大家分享几个例子。

我们为了节省时间也是分小组的采访,所采访的有一对夫妇,女性叫杨文巧(音),她嫁给了一个内蒙古的青年,留在内蒙,每次说到这段婚姻的时候她都会泪流满面,因为她讲内蒙古人的习惯和我们特别不一样,蒙古人喜欢喝酒,然后脾气特别大,但是她喜欢这片土地,为了当初自己的这份选择执著地在这在片土地上扎根,现在老公已经退休了,脾气也下来了,最重要是把酒戒了,所以觉得晚年在那里生活,用她的话讲叫那里的“黄土不埋人”。

还有胡志刚(音)夫妇,他们驻守在一个山上的发电站,那个地方方圆几里几乎没有人烟,他们是自给自足的生活,在一个小院里,种上花草、蔬菜,那样的生活无法想象,如果作为旅行者看一看还可以,如果让你长期在那儿做同样的工作会觉得很辛酸。

闫医生,一位牙医,他是当时内蒙古第一位牙医,当地人牙齿状况都不是很好,因为他们吃牛羊肉,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他就扎根下来。他以前不学医,为了这种需要而学习的,发展到现在全国很多有名的牙科医生都是他的学生,很有特色,也让我们很感动。

还有一个知青林的守林人,原来也是小学教师,退休之后在那里守林,她的工作主要是防止牲畜把林子吃掉,他骑着摩托转园子要一个小时,可以想想这个林子有多大,她一个女性在那里守护,她的儿子现在在天津,她也有想回天津的愿望,但她回到天津没有住所,她很希望回天津和儿子生活,哪怕提供一个廉租房也可以。

58岁的打字员老李,他依然学电脑、学文化知识......很多知青的成就给我的启示都是知识可以改变一切,同事或者身边的朋友也许三四十岁,就觉得电脑是很难掌握的事情,就不学了,对比下来,会觉得我们的差距还是很大的。

《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我们都知道那个歌,我们真的在集宁找到了一个叫小芳的姑娘,也是嫁给了蒙古族人,她说现在再回到当年插队的农村里其实还是相对比较贫穷,那里的人还是住着土坯房,但是那里的人很知足,因为他们没有走出来,不知道外面的世界。

这是几个知青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感触,包括他们现在的子女,他们献了自己的青春又在献自己的子孙,为了这片第二故乡。

这次有一个特殊的收获,当地同行他们的工资不如我们高,采访的硬件设备也不如我们好,但是依然可以坚守岗位,认真制作每一次采写,协助我们的工作,让我们感受到天下的广播人的确是一家。

我们体验到身为广电集团的一员特别荣耀,包括我们晚上商量、探讨到很晚,没有说这个稿件很难写推托,一般说这件事谁去写,大家都举手去写,都是这样。还有一次特殊的经历,有一篇《小站惊魂》的文章,以前都是在银幕里看到,我们不知道火车什么时候来,很早的时候就从宾馆赶这个车,到了小站以后打听那个车还有半个小时才来,那个地方特别冷,我们没有带着厚衣服。大家互敬互爱,有的同事不知道那里晚上特别冷,都穿着拖鞋没穿袜子就出来了,我也是这样,终于等到火车特别的兴奋,大家都互相帮着提行李上车,那个时候觉得特别的开心,这辈子终于体验到小站赶车的快乐。还有过生日,大家也是互敬互爱。

最后说说对我工作的提高,给我感受特别深的就是通常做音乐节目都是国外的音乐节目,找歌一般通过网络,还有深度调查找一些嘉宾丰富节目,这次我觉得真正好的音乐是来自民间、来自老百姓,在那样的草原上根本不可能有伴奏,不可能有电子合成器,只有最原始的声音就是人声去喊,有时候经常想西藏人和内蒙人为什么嗓音那么辽阔,草原太大了,不喊根本听不到。那个时候知青之间没有什么休闲娱乐方式,只有很原始的方式去[FS:Page]歌唱或者跳舞,所以当时的艺术对他们的精神支柱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蒙古歌曲都特别的好听,是因为他们有生活、有故事,才觉得他们的音乐那么的好听。

这次对于我的收获就是以后做节目的时候,一定要更加地深入生活,把这些最原始、最纯正的音乐、最质朴的东西带给大家,觉得节目到了最终的极致就是朴实。另外还有一点收获就是不管做文艺节目还是其他类型节目,一定要有新闻的观点看待事件,以前好像时效性比较少,还是应该用新闻的角度看待事情更为客观。

特别感谢台里给我这次机会,作为一名年轻的主持人下基层亲身体会做记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对自己有很多的提高,也希望把我自己这次提高和中国记协网进行分享。

主持人:谢谢,我们又感受到了一种知足,这也是一次在实际生活中对自己的提升,而且也提到了团队协作、互敬互爱,作为文艺台的节目主持人,在草原上放飞了心灵、感受了自然,在将来的节目中要回归纯朴。

老记者的感叹:老传统在年轻一代广播人中发扬光大了

韩荻: 感受非常深,回来这一两天和很多朋友交流过,7月6日到15日有幸参加了天津电台百名记者在基层的异地采访任务,接到任务的时候特别的激动,作为地方媒体来讲能够给记者提供机会到异地采访是很难得的。大家刚才也提到了,赴内蒙小分队之前已经有十几批小分队了,而且每次小分队回来以后都是认认真真的总结、交流,大家都很振奋,很多青年记者都纷纷要求参加这个活动,但是台里这次却给了我这么一个难得的机会,真是打心眼里高兴。

临出发集合队伍的时候,欣喜之余心里又陡增了几分庄重感,当时台领导勉励大家一定要珍惜这次机会,完成好任务,争取人人有收获,我仔细一看同伴们,除了我以外都是年轻人,正像刚才提到的这支队伍是“八路军”、“新四军”,来自8个专业频道,从年龄上看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的都有,既有记者,又有主持人,行当齐全,在采访队伍构成上下了功夫,非常的细致周到,也说明天津台在落实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搞好队伍建设,组织百名记者在基层的活动确实总结出了一套规律。

怎么找线索、安排采访,并不是简单的按照流程去做,还有一些感情的东西,台里时时牵挂着你,基本上每批每个人都能在异地采访收到台长总编一两条短信,她每天都到网站上看我们的成果,等着我们发稿子,她要看大家写的东西,鼓励你、勉励你,也指出不足,这实际上是一种工作的压力,更是一种情感的味道,不能不努力工作,台里领导、同志们都在关心着你。另外我们自己本身日常工作是由别人来顶替的,这样心理压力很大,把这一切看在眼里后就不单单是欣喜,而是更加意识到这次任务的严肃性。我们也是下决心,不能辜负领导和同志们的希望,发挥老同志的作用,圆满完成任务。

四十年前,从天津插队到内蒙四子王旗的张春云大姐给我们讲了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草原的冬天,大风大雪,气温降到零下四十几度。几个十七、八岁的知青小姑娘不会做饭、不会生火,蜷缩在蒙古包里抱着冻得红肿的手指头,"哇哇地"相拥痛哭--想家了,想妈妈。这时候,进来一位蒙古族老妈妈,她是一位孤寡老人,不会说汉语。姑娘们也不会说蒙古语,双方没有办法进行语言交流。老妈妈看姑娘们哭得如此伤心,不知所措了。语言不通,既不知道姑娘们为啥哭得这么伤心,也没办法相劝,急得老妈妈团团转。那时候条件非常艰苦,要啥没啥。这位孤寡的蒙古族老妈妈拿出自己珍藏,舍不得吃的方糖,放在了每个姑娘的手上。

"一块方糖见深情"。手捧着方糖,姑娘们的泪眼中就仿佛见到了自己身在千里之外的亲娘啊!哭得更厉害啦!蒙古族老妈妈一看还不行,就又拿出自己的饼干,地递给这几个汉族姑娘们。几年之后,蒙古族老妈妈住进了"五保户"集中点儿,张春云大姐每个月都赶几十里的路,去看望这位蒙古族老妈妈,为她理发,洗衣服。每到这个时候,蒙古族老妈妈都欣喜地摩挲着张大姐,给她做最好吃的饭食。

只有深入基层、深入到最平凡的老百姓当中去,才有可能听到这些真实、感人的故事,这不就是我们多民族大家庭和谐的真实写照吗?

短短的十天中,我从这九位同志的身上,看到了许多闪光点,学到了许多东西,他们深深让我感动。两位领队以身作则,带头采访写作。到了集中采访点,主动安排我们就近采访,自己却再跑出去,到更远的地方去采访。大家的工作热情十分高涨,除了早餐以外,其余两顿饭没有正点吃过饭的。因为被采访人正说到兴头上,你怎么能中断采访去吃饭呢。大家可能在网站上已经看到了,我们这支"八路军"确实发扬了"老八路"的作战特点,天天搞"夜战"。每天夜里十一点后,正是领队召集大家汇报采访情况、碰选题的时候,然后,分头去写作、往台里传稿件。最晚的是夜里三点半睡觉,几乎没有夜里一点半以前睡觉的。不是说领队要求严,手里的稿件不完成决不休息,这也是咱们天津广播人的传统吧。令人欣喜的是,咱们这些老传统在年轻一代广播人中发扬光大了。

就是这么紧张的节奏,年轻同志没有一个喊累的。转天采访,仍然是积极主动,没有怵头的,分配写作任务的时候,都是抢着要求承担任务。不管是工作几年的同志,还是刚刚参加工作的新同志都非常珍视这个难得的实践机会。这种工作热情、职业作风不由你不受感动!

我在天津工作、学习了二十八九年了,感觉天津电台历来重视对新同志的培养,我们学习了专业的新闻学知识以后都是一代一代的老同志带我们去采访、带我们回来写稿子,带我们回来制作节目。

&[FS:Page]nbsp;我是50年代生的人,学了很多新东西,许多年轻的同志,包括刚刚参加工作的同志,采访当中也有相对的提高。一次采访当中采访人很激动,我们记者也很受感动,打断人家了,这个时候我也在场,就做了一个手势,千万不要打断。因为作为记者我们要进得去、出得来,采访对象的呜咽、喘息声其实是非常感人的因素,录下来回来编用,我们相互提醒、相互提高,我就感觉这种新老搭配,这种到一线采访确实是有的放矢,在实践中提高的好方法。

主持人:年轻人是新闻队伍的希望,您给我们提出了培养青年记者好的设想和建议,我想受益的不仅是天津台,还有新闻界的同仁。

通过大家的交流,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感谢台领导",只有台领导的支持,天津电台的“百名记者在基层”活动才能持续、深入地开展下去。这项活动为我们的编辑和记者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提供了一个锻炼的机会,提高了的业务素质,增强了团队意识,在深入实践中考察了干部,储备了后备力量。

这项活动能够持续下去,还要归功于有好的制度做保障。今天我们也看到了一个小册子我数了数是12天,一般行程10天左右,让我们传回稿子大概有4页,将近80条,我们任务有点重。而且并不是交稿就行,还要有自己的总结,还有最后人力资源部的鉴定,才能够完成这项活动,也说明了这一项活动已经格式化、规范化,这才是成功的保证,才有利于这项活动继续走下去。

天津电台通过下基层采访到的稿件,提升了自身的影响力,编辑记者的足迹几乎遍布到全国各地,哪里有天津人哪里就有天津广播电台的声音,你们的保障就是组织和策划,每次都有一个重点,而且每个团队都是合理搭配,从50年代到80年代,老中青,正如今天上午听到的“八路军”、“新四军”。大家在这个平台上共同打造的是“父与子”式的传帮带,老的新闻工作者手把手地教新兵怎么写稿子,播出的作品怎么能够不出彩。

每次采访都要有一定的吸引力。如果说你没有吸引力,大家也就不再想去参加了。这还是归功于活动的策划。你们每一次出行都要规划、设题,才能有的可说、有的可写。还有的记者提到了不能重复,前一批、后一批,各自的重点是什么,就要有所区分。下基层采访的经历不管对于谁都会在将来的工作和经历中留下深深的烙印,成为今后工作中的动力。

李英华台长:今天参加中国记协网和天津广播网的沙龙,十位发言的同志只是“百名记者在基层”七批记者的代表。从2006年开始到现在算上我们对陕西宁强、略阳和对四川地震时候的采访,一共是41批,我觉得从2006年到现在我们能够一路走过来,也是响应中宣部和中国记协的号召,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我们只不过在学习教育活动当中找到了“百名记者在基层”这样一个抓手,这样一个有效的载体,使这项活动能够受到广大编辑记者的欢迎,收到一定的成效。

刚才我觉得韩荻老师说得对,真正大家思想深处上的收获、精神上的收获会延续到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对一个人的一生都有影响,我觉得我们是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我们距离中宣部的要求、距离中国记协领导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百名记者在基层”,我想既然这么受编辑记者的欢迎,我们会坚持下去,我们会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完善,还会与时俱进,根据广大编辑记者的需求,根据我们业务提高的程度和我们队伍建设的需要,再不断充实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能够使这项活动真正成为我们队伍建设一个强有力的保障,能够在我们队伍建设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使我们天津广播真正打造出来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队伍,也真正能使天津广播跻身于全国广播一流媒体,不愧为这样一个称号,也不辜负党和人民所赋予广播人的使命,完成好党交给我们广播人的任务。

对于我们组织者来讲,对于天津电台编委会和总编室、人力资源部来讲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我们今后永远抓下去,而且越抓越好的一项工作。中宣部也正在抓典型,也正在组织百名青年记者到延安去,我觉得这个抓得非常好,在网上我也看到了大家的很多收获和体会,我觉得这个切入点很好,我们也要不断学习先进地区、先进省市台的经验,把我们“百名记者在基层”的活动坚持下去,推动得更好!

责任编辑:DVBCN编辑部

为您推荐

巴可Barco完美可视化方案助力天空传媒

巴可Barco完美可视化方案助力媒体巨头天空传媒——巴可“天空新闻台”应用案例分析全新的英国天空新闻中心(SkyNews)的核心就是其主新闻演播厅,它是英国国内首个采用LED背景的24*7全天候广播的演播厅。可视化控制领域内的专家——巴可公司为其提供了全套LED背景墙系统。天空新闻台是业界新技术先锋,其演播厅也不例外。天空新闻台新闻中心面积7,500平方英尺,比以前(3,000平方英尺)扩大一倍,电视台考虑用LED系统取代主播墙和主播控制台。新闻LED屏幕墙(ILITE6),面积为14mx3m,长高为34x6个屏幕块,几乎是以前的两倍,分辨率高达2448x432像素。这也是英国第一个24/7新

中视传媒 中数传媒兄弟“抢食”首个高清频道

——高清电视购买全攻略之一概念篇【导读】在国内首个数字高清电视频道央视高清频道9月试播前夕,央视旗下的中数传媒与中视传媒已以“三七开”的比例把这块“蛋糕”瓜分完毕,双方更有望在未来三年内从中获得上亿元的进账。本月打电话免费让表格生动起来趋势送当当500元代金卷买软件送联想服务器在国内首个数字高清电视频道央视高清频道9月试播前夕,央视旗下的中数传媒与中视传媒已以“三七开”的比例把这块“蛋糕”瓜分完毕,双方更有望在未来三年内从中获得上亿元的进账。昨日中视传媒(600088)发布公告称,将与中数传媒签订《央视高清频道项目合作协议书》,由中视传媒负责为央视高清频道提供内容并进行编排,中数传媒通过中央数

项立刚:文广传媒做手机两头不落好

通信世界总编项立刚消息称,掌握国内仅有的网络电视、数字电视等内容牌照的上海文广将生产手机电视终端,我个人以为这是一个两头不落好的战略。唱戏的讲究本身当行,唱什么角色就是什么角色,不能串了,偶然客串一把,那得做到了大腕极,玩一把,不能当真。做企业讲究盯住一下方向,踏踏实实下功夫,见钱好赚就上,可能多年下去,还是没有积累,一遇市场变化,淘汰的就是你。文广传媒强的是内容组织,把内容做好了,通过开放的平台,将内容卖出去,自然可以多挣钱,可以有较大发展。手机那是另一个产业,自有另一个产业的规律和特点,不是所有人都能明白和能做好的。有一种说法:“由于上海文广握有手机电视的内容运行牌照,其如果利用牌照制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