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新视博争做“中国微软”:打造机顶盒软件统一平台

2009-08-26 14:37:00来源:DVBCN数字电视中文网 作者:本站热度:
8月24日,北京永新视博数字电视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永新视博)与山西晋中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就晋中市30万用户建设机顶盒终端软件统一平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晋中广电机顶盒就是一台计算机,它连接着将信息送入千家万户的电视机。机顶盒通过接收电视信号并对其解码,同时运行加载其上的应用软件,便可为广大百姓和用户提供除传统电视频道以外,包括付费频道、互动点播、时移电视、电视上网、电视游戏、可视电话、家庭电子商务、家居银行、股市交易、电视购物、电视缴费、远程教育等等种类繁多的数字电视服务。

  作为一种建立在不同类型机顶盒硬件基础上的系统软件,永新视博机顶盒终端软件统一平台着力于规避各种数字电视系统的硬件差异和软件兼容性风险,能够帮助运营商快速、方便地嵌入各类新业务。这一应用模式与传统电脑平台上采用了统一的操作系统类似,所有应用软件均在操作系统之上展开,对于广电领域,就如同开启了一个基于电视终端的“Windows”新时代。

  在长城饭店举行的“晋中广电与永新视博机顶盒软件统一平台签约”新闻发布会上,晋中广电网络总经理王宁指出:“由于我国数字电视推进过程中采购机顶盒通常采取招标形式,因而机顶盒品牌众多、产品批次繁杂,各种硬/软件标准难以兼容的问题,一直长期困扰着广大运营商。过去每增加一个服务业务,都需要协同多家机顶盒及各类软件厂商,非常繁琐、困难,有时甚至需要更换机顶盒才能做到,严重影响了数字电视后续服务的开展和机顶盒的功能扩展。采用了永新视博提供的统一平台后,过去的困难将立即得以消除。”

  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郭炎生副主任更是从NGB(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发展的角度,提出NGB的整个网络必须要能够承载全部的业务——包括各种各类、各种形态的业务。一个统一的应用软件嵌入标准或者平台是发展NGB的第一步。

  对比PC的发展,应该说目前整个数字电视和机顶盒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永新视博认为这正是最为重要的时期,领袖型的厂商必将为行业标准的诞生带来强劲的动力!对比PC行业,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电脑的种类还五花八门,硬件、芯片、各类软件种类繁多,结构各不相同,兼容性几乎没有。最终,是IBM在1984年提出了标准的计算机平台,继而Microsoft推出了统一硬件平台兼容各类应用软件的“Windows”操作系统,于是便有了今天发达的信息时代。

  回顾历史,唯有围绕运营商的服务提供技术和产品架构,以方便新业务的承载,才能促进各地网络的业务融合,更快速地推动我国数字电视产业的整体发展。

  易观国际资深分析师李瑞祥认为在后整转时代,运营商普遍面临较大的经济压力,迫切需要开发新的增值业务来支撑数字电视的可持续发展,因而方便新业务快速嵌入的“统一平台”顺应了市场的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作为中国数字电视市场领先的技术和服务提供商,永新视博将以此次与晋中广电的合作为契机,在全国进一步推行机顶盒终端软件统一平台的应用,以开启数字电视“Windows”时代为口号,持续不断地向NGB大步迈进。

责任编辑:DVBCN编辑部

为您推荐

周师亮:机顶盒机卡分离的发展趋势(下)

机顶盒采用软件技术实现数字电视即时CA解密(由于没有计算机的支持帮助)必须解决两个关键点:一是提高对信号处理的运算效率来达到和电视广播同步运行的匹配。其次为了保证CA不被破密的安全性,不能用降低CA抗破密的强度来凑合存储空间限制和运算效率,还不能提升机顶盒的成本(只能降低)。此外从长远发展来看,随着FTTH进一步的成熟普及和大容量存储器件的不断开发成功,它还可以起到家庭网关的作用(这方面的论述从略)。

周师亮:机顶盒机卡分离的发展趋势(上)

一机顶盒从世界范围内广播电视发展方向看,模拟电视被数字电视取代是无庸置疑的,取代的时间和方法则随各国的国情而有所不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经济实力有多雄厚,那国也不会于朝夕之间将所有模拟接收电视机都打入冷宫而以数字接收电视机来取代之,于是数/模转换机顶盒就应运而生。我国已经拥有三亿多台模拟接收电视机,当前我国有线电视由模拟向数字整体转换的关键条件

国内主要卫星电视机顶盒厂商目录

1、同洲电子2、长虹3、深圳九洲信息4、福建神州电子5、高斯贝尔6、江苏银河电子7、深圳迈威8、深圳创维9、深圳成功10、福州卓异11、大亚科技12、江苏银河13.其它

06年前瞻:手机电视与IP机顶盒等备受关注

考虑到能源成本高涨与房地产泡沬化等因素,一些华尔街的分析师相当担忧2006年的美国经济。但投资银行JefferiesBroadview的技术管理总监DavidCreamer指出,半导体也许会成为新焦点。Creamer表示,随着半导体业界一些合并或并购案、首次公开发行(IPO),加上部份跨领域大型企业积极寻求成功的新兴科技以使其技术更加完整,2006年对半导体产业来说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