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研究院:影响未来通信产业发展与用户需求的主要趋势和业务应用展望

2009-10-22 09:09:00来源:专家博客 热度:

1.引言

伴随着通信科技的迅猛发展,未来的通信产业将发生巨大的变革。为了更好的理解和描述未来的通信产业蓝图,本文从影响未来用户需求的角度出发,对未来通信相关的重要的技术趋势、社会趋势和经济趋势进行了归纳和阐述,并根据未来发展的各种趋势,和目前业务的发展现状,对未来的业务应用进行了展望。

2.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包括二手资料分析、专家深度访谈和网上投票调研。主要的研究逻辑如下所示:

1、总结产业发展趋势

搜集大量国内外研究成果,主要是国外的研究报告(John Wiley & Sons, 2003; Sigma, 2008; Janna, 2008;BSG, 2006; MIchelin House, 2002; Cisco, 2009;Jordan, 2005)等,经过大量的资料整理和分析后,初步归纳出多个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包含技术方面的、社会方面的、经济方面的。

2、筛选确定未来趋势

根据每个未来可能的趋势,分析它们对未来电信产业的影响、对用户需求的影响,以及对宽带业务的影响,并从影响的重要程度和实现的可能程度上,来筛选和归纳未来的技术趋势和社会/经济趋势。

3、基于趋势的专家访谈

设计访谈提纲,对行业内的技术和产业专家进行深度的访谈。征求专家对归纳的未来趋势的建议,并根据专家的建议,补充和调整。

4、网上趋势发布和意见征集

在移动的Labs网站上连续发布系列趋势,并广泛征求业内外人士的意见。

5、未来趋势整理和归纳

根据上述的研究步骤,最后归纳出10条技术趋势和9条社会/经济趋势。

6、展望未来业务应用

基于未来的技术趋势和社会/经济趋势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未来产业的发展和用户的需求,归纳出七条未来典型的业务应用。


图1 研究逻辑框架图


3.影响未来通信需求的技术趋势

1、网络基础设施能力显著提升,传感器网络开始逐渐应用并普及
未来将出现电子技术与光子技术的紧密结合,预期可实现250Gbps的传输速度(Sigma, 2008)。2015年时,用于无线服务的、接近于无处不在的宽带网络架构将在全球出现。发达国家的移动网络覆盖率将与现在手机覆盖率相同,将制造出各种小型传感器,各种体积微小但存储能力强大的处理器和Web服务器将广泛嵌入到周围环境中。移动终端通过多模芯片、软件无线电、智能天线等技术在各种不同的网络中无缝切换。到2020年,多种网络架构将并存(Sigma, 2008),为终端提供接近于无处不在的宽带语音、文字、图形、数据以及多媒体通信能力,无线传感器网络WSN(Wireless Sensor Network)将成为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将成为与交通、水电一样的基础设施,实现了anytime, any place, anything。

届时会出现大量的异构网络,如近距离连接传感器的传感器网络、临时组建的Mesh网络、大容量的光纤接入网络、移动宽带网络等。同时网络也在积极融合,不同网络之间在不同的节点存在大量的交互与接口,在用户网络状态、业务使用、权限、计费等方面进行大量的交互。

随着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以及泛在计算的实现,周边环境均可成为人机交互的平台,如桌面、墙壁、头盔、眼镜、公共空间等。网络不再被动地满足用户需求,而是主动感知用户场景的变化并进行信息交互,通过分析人的个性化需求后主动提供服务,提高生产效率,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小型化的、无线的通信系统以及嵌入式计算将使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道路与原有发达国家不同,不再完全依赖于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孟加拉国利用移动网络的小额贷款就是典型的一例。

2、泛在计算将得到广泛应用(Ubiquitous computing)
泛在计算是指计算能力融入到环境中,成为物理环境的一部分,与语言、文字等一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个概念最早由Mark Weiser提出,他认为“最有影响的技术将是那些会‘消失’的技术,它们将植入到日常生活的各种材料中并最终无法分辨”。泛在计算的核心思想是小型、便宜、网络化的处理设备广泛分布在日常生活的各个场所,计算设备将不只依赖命令行、图形界面进行人机交互,而是更依赖于“自然”交互方式。计算设备的尺寸将从米、分米和厘米缩小到毫米甚至纳米级。泛在计算涉及很多研究领域,包括分布式计算、移动计算、传感器网络、人际交互以及人工智能等。.

在泛在计算环境中,无线传感器网络WSN将广泛普及,在环保、交通、安全监控等领域发挥作用,而其中人体传感器网络BSN([FS:Page]Body Sensor Network)会更具挑战性,但其将大大促进健康监控、医学移植、康复、老年健康以及人机交互、娱乐、体育的发展。各种新型交互技术(如触觉显示、OLED等)将使交互更容易、更方便。

3、处理能力会继续提高,并行计算和超级计算广泛商业化
过去30年,半导体技术的发展一直符合摩尔定律的预测,但是,当芯片上线条的宽度达到纳米数量级时,现行工艺的半导体器件将不能正常工作。而预计未来10年,利用DNA分子的不同排列进行并行信息处理的DNA计算机、以及利用量子的叠加性和相干性进行量子并行计算的量子计算机都将有可能突破传统硅计算的限制,使计算能力实现巨大突破(Sigma, 2008)。同时随着并行计算硬件、并行编程的发展,并行计算也将广泛应用,拥有成百上千处理核的网格计算系统将走出实验室投入到实用系统中。未来并行计算和超级计算能力将广泛商业化,云计算等按需使用的服务模式将得到广泛认可。随着泛在网络的发展,用户得到计算能力将和使用电力能源一样的简单、透明。

未来普通用户使用超级计算的成本将大大降低,使用也将更加方便,用一般的电脑或移动终端就可以远程使用超级计算能力。超级计算将广泛应用于日常的图形图像处理、游戏计算、加密处理、实时数据挖掘、实时决策支持等众多领域。

4、数据挖掘技术进一步提高并得到更广泛应用
已有研究表明1999年至2002年间,全球存储的信息翻了一番(Sigma, 2008)。未来网络基础设施、传感器网络的发挥以及各类信息服务的发展将使信息量急剧增长,甚至出现信息爆炸,而且未来文字、音频、视频等格式将使得数据的加工、检索与管理更加复杂。但计算与存储能力的迅速增长、大型数据库的数学挖掘工具的快速发展、复杂随机系统行为模式的随机模型的深入研究,将使海量数据的挖掘更迅速、更便宜、更实用。

海量信息将经过信息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加工过滤后实时传送给用户,将大大减少用户的信息过度的负担。数据挖掘技术的提升,将使用户行为的挖掘更加深入,在客户服务、犯罪预防等方面发挥作用,企业、个人的决策都将更有效。可能未来很多人的工作将主要是处理信息与知识,而非物理实体。虽然数据挖掘为个人、企业和政府带来诸多好处,但隐私与个人安全问题也将成为社会和人们关注的焦点。

5、新材料的发展(如纳米技术)促进电池技术
金属-有机配位子结构(Metal-Organic Frameworks)具有很强的气体吸收作用,可以存储氢气、甲烷等,从而用于汽车或便携设备的能源供应、吸收二氧化碳等,可以用于环保和电力供应等方面。虽然与电子技术相比电池技术的发展较慢,但燃料电池将逐步投入商用,电池使用时间也将会继续延长。

6、新材料促进显示设备的发展
随着新材料的发展,如基因工程、高分子化学和纳米技术,尤其是纳米材料的发展,电子部件日趋小型化。未来可以制造出智能的、柔性的显示器,未来的服装、家具甚至建筑材料都可以具备显示功能。另外还将出现可折叠的电子书,可折叠的显示屏等将日益普及。

7、新材料与新科技的发展促进了部件的小型化,而存储和计算能力将显著提高
部件的小型化一直是产业努力的方向,同时存储和计算能力将持续提高。随着纳米科技的成熟与使用,部件的小型化会进一步加强,分子和量子计算技术的使用将使得存储和计算能力显著提高。形式多样、功能强大、灵活轻便的信息通信终端以及无线传感器网络将得以广泛应用。

8、安全和加密提高到新的阶段
2005年中国数学家王小云的证明基于SHA-1函数的密码可以被破译,而此前曾经认为基于现有的计算能力,SHA-1函数是难以破译的,更高密级的SHA-256曾被认为2020年才有必要投入使用。随着计算能力的提高,传统的信息加密技术将有可能很容易被破解,需要有新的安全与加密技术。采用量子技术的加密新技术如果进入实用阶段,将可以使通信安全提升到全新的高度。量子密码技术是以量子力学为基础的,而传统的公开密码匙加密技术则依赖于某些函数的计算难度,这将使安全级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量子密码技术已经在光纤中进行了试验与验证,量子加密的商用系统将最终从政府与企业应用入手,之后将有可能用于大众应用。相比之下,数字水印将更容易应用,也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数据的安全性。

但个人隐私与安全的矛盾会一直存在,比如政府是否有权存取所有数字通信?谁负责大量数据库的安全管理等。

9、智能机器人将得到更多应用
虽然“机器人”对自然语言识别、空间识别与行动等要求非常高,但广义上的机器人不一定要模仿人的行为与行动,只要能具备一定的智能完成指定的任务即可。具备一定智能和学习能力的、完成特定任务的相对简单的“机器人”可以在健康、安全、家庭等领域逐渐广泛使用。当然,不一定必须是具备人形的才叫机器人,所有的具备人工智能并满足上述条件的都可以统称为“机器人”。

10、大型复杂系统的控制难度加大
复杂系统的最大特点就是其群体行为的结果不仅仅是个体行为之和,而是其中参与的个体行为相互交互、相互作用的系统之和。金融系统、蚂蚁等昆虫的生活、WiKi等都是典型的大型复杂系统。未来通信与信息系统将会越来越[FS:Page]复杂,与传统系统的集中控制机制不同,其控制的难度也将越来越大,一旦局部出现问题,问题将可能很快被放大,并影响整个系统的表现。北美电力系统的瘫痪就是一例。

大型复杂系统的控制难度的不断加大,将为通信和信息产业未来的发展和社会及政府的控制能力提出巨大的挑战

4.影响未来通信需求的社会和经济趋势

1、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逐渐融合,网络透明化,网络依赖日益加深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互联网上的行为与态度更多被看成是一种独立的、相对虚拟的、建立在现实世界之上的一种形态。但是,新的科技将使现实世界与数据空间的关系更加复杂,用户在使用网络空间时已经与现实空间紧密融合,两个空间的界限将逐渐消失(Bhattacharya, 2002; Deutsche Bank, 2001)。

社交方式:未来人们对沟通的需求将会大大增加。但是未来的社交方式,将会与现在的社交方式大相径庭。人们24小时在线,彼此随时随地都可通过网络进行网真通话,视频、图片共享,与现实世界的沟通体验无差异。

购物方式:在移动宽带和安全加密技术的催生下,移动支付和虚拟购物将替代现场购物,移动带宽足以使用户得到良好的虚拟购物体验 。

娱乐方式:各种传感器终端设施的出现,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将使得未来的娱乐方式出现巨大变化。如带传感器头盔的增强现实游戏、传感器眼镜的增强现实的情景再现。

网络依赖日益加深,人类活动都将通过网络展开,网络日益透明化。未来人们对网络的依赖会日益加深,未来的学习/教育、工作、购物、娱乐、休闲、沟通交流都可能会大部分通过网络实现。比如无“学校”的教育,即通过无线或有线网络连接,通过网络进行远程学习、开办网络课堂。再比如,网上远程办公,通过网络进行高清晰的视频会议、移动OA等。

另外,未来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将会以数字化的形式通过有线和无线的网络进行传播,比如电子地图、电子图书。或许未来的教科书,也将以电子书的形式出现 。

2、老龄化社会趋势显著,老人健康和娱乐将成业务焦点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将会逐渐延长,再加上中国多年来实行的计划生育,导致出生人口数的逐渐降低,中国未来5-10年将逐步步入老龄化社会。

人口老龄化(aging of population)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人口老龄化的国际标准是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是否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Sigma, 2008)。

影响:
丰富的精神生活:身体健康、精神充沛,且拥有大量空闲时间的老年人,将需要丰富的精神生活。退休的人会因为精力的充沛和时间的充裕,而产生对先进科技、智能技术的兴趣,退休的人将会有更多的空闲来追求和领略先进科技所带来的各种新生事物。

完善的医疗保障和社会保障:未来的老年人家庭中,将广泛安装医疗监控系统或电子视频监控系统,以便为老年人的疾病安全提供保障。另外,老年人将需要“位置定位”随时定位他们的位置,需要“健康卫士“随时监测老年人的体温、血压等身体指标,以便实现及时报警。

保证“老有所为”:需要充分发挥老年人的社会价值,提倡“老有所为”,人们退休的年龄或许将被推迟,将允许人们边工作边休养,继续发挥老人的知识、经验、能力、威望等社会财富。

家庭结构发生转变:这种转变的影响将反映在社会结构及功能、人际关系及代际关系、家庭内经济流动、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等许多方面,“空巢”老人或孤寡老人的比例将会增加。

具体到无线宽带方面的影响:首先,家庭内宽带的使用强度将逐渐提升,“时髦”的老年人会开始尝试使用各种新鲜的科技产品,如家庭网关、无线路由器、数字电视、智能手机等。因此,无线网络除了要注意热点地区的覆盖外,还要重点关注小区无线宽带的覆盖;其次,由于老年人身体健康,腿脚灵活,他们渴望旅游和移动的愿望更加提升,加之退休后有充裕的时间,老年人或许将成为出国旅游/长期旅游的主力军。而他们在移动过程中的沟通需求和无线接入需求,将逐渐体现出来。再次,老年人的身体状况等也需要移动的网络随时监控,以便加强对他们健康的保障。

3、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融合后的互联网监管力度加大

随着虚拟空间的不断膨胀,已严重影响到了现实空间。因此,需要对虚拟空间进行更加严格的管理,建立与现实社会类似的管理体系,以规范虚拟世界的良性健康发展,这样才能在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融合的过程中避免社会的混乱。

影响:
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将越来越难。首先,数字化形式将会使得复制、传播电子[FS:Page]产品更加容易;第二,创新的过程将会更加网络化和复杂化,而且设计的实体将会越来越广,产权界定和保护将会非常困难;第三,新的技术,如遗传、软件、数据库等都需要产权的保护,但是现有的保护条例却不适用。除了这些以外,“开源”的机制,也将会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苦难,比如Linux操作系统、Symbian操作系统的开源。

虽然知识产权的保护会越来越复杂,但是由于互联网逐渐变成了知识和信息传播的主流,中国仍将会逐渐加大对互联网内容的管制,其中也包括对电子产品/互联网产品知识产权的监管,这样将会对目前国内互联网上繁荣的网络视频/网络电视(pps、pplive等)、数字电视等带来巨大的影响。

关注青少年健康:对内容进行分类和分级管理,过滤掉低俗的不良信息。国家正在而且将会更加关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上内容的管制,如现在已经推出的“绿坝”软件,已经表明了政府在这方面的态度。

提高网络安全,减少网络犯罪:互联网的是否能良性发展,将取决于与隐私、犯罪和管制相关安全问题能否处理好。信息安全对中国互联网相当重要,如果不加以控制和管理,人们的安全和隐私将受到巨大的威胁。因此,中国将会继续加强对互联网的控制与管理。虽然,ICT技术(包括互联网和移动电话)使信息更加自由流动,民主化进程会更加提高。但政府有可能通过加强监控来维护政府的权威与统治。

保护网民隐私和个人信息: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监管领域,由于移动互联网具有传播可变性、随意性、移动性等特点,且网民往往用手机等个人身份认证方式接入移动互联网,网民的个人信息和隐私很容易被窃取并广泛传播,因此提高移动互联网安全等级,将成为未来内容监管的重点和难点。

对内容的管制,一方面会促进互联网内容的正规传播和正常发展,同时,也会提高人们对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使用的信心,相信在未来人们对移动互联网使用的热情会越来越高涨。

4、从网站内容为王转向用户贡献内容,产业链结构将发生巨变
用户自主创造内容(User Create Content)并上传到网络。未来的互联网上的内容,将由现在的网站/企业贡献内容,转变成主要由用户自行创造内容和应用。

以后的研发模式将会由封闭的实验室研发,向逐步开放的研发方向发展。更多互联网内容/应用和电信产品/应用将会从运营商/内容提供商创造,转移到用户自行创造。用户将由以前的纯粹消费者变为创造者和使用者。如现在火热的YouTube的视频上传与下载、开放的开发者平台、应用程序商店(如App Store,Mobile Market等)、Widget开发平台等。

影响:
产业结构发生巨大改变:用户贡献内容和开放研发的方式,不仅仅会促进用户的使用强度,提升用户的需求,还将会对整个产业结构产生巨大的影响。目前现有的从内容提供商到电信运营商再到用户的产业链将会发生巨大的改变。

互联网监管难度加大:目前互联网监管主要针对的是企业和网站,而用户自行上传的内容却很难进行监管,因此未来将对用户的内容上传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

5、移动需求增加,移动宽带更加普及
手机在发展中国家将会出现大幅度的增长,中国的手机普及率将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手机普及率有望达到甚至超过100%(Economist, 2001; ISA, 2002)。目前,广东等发达地区的手机普及率已经达到了百分之百,甚至有些经济繁荣的地区普及率实现了120%。手机的普及,将进一步扩大手机通话和其他应用的发展,同时也将加速移动替代固定的历史速度(Lightman, 2002; McClelland, 2002; Schildknecht, 2002)。

未来,人们对“移动”的需求将日益增加,人们的活动范围将日益扩大,而不再局限于一个小的固定的空间。同时,人们对随时随地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需求也将日益提升,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手机来完成各类社会活动。如人们在外出旅行途中通过手机进行视频通话、通过无线网络查询、上传、下载信息。移动的方式在人类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将逐渐取代固定的方式,如移动通话和移动宽带。

随着3G的发展,无线带宽和稳定性将能够得到飞跃性的提高,人们日益增加的移动需求能够逐渐得到满足。同时,基于移动宽带的应用也将越来越多,人们的需求在得到满足的同时,也促进和滋生了更多更高级的需求。用户对移动互联网的需求会加大,移动互联网成为主流业务,成为用户访问互联网的主流方式。

6、工作方式将发生变革,随时随地的移动办公成为可能
随着通信与网络科技的发展,未来的工作方式(Work Style)会发生巨大的改变。工作方式将一改传统的固定办公和亲临现场会议,而会出现更多的远程视频会议、online的讨论交流、电子公文的传递及移动OA办公。

工作更加依赖网络和宽带,而移动宽带的需求将大幅提高。而弹性工作或在家办公的情况将越来越普遍,未来的人们可能不再需要集中到某一固定场所办公,而是在家或在公共场所,通过高带宽的无线或有线,接入互联网,实现远程办公。

因此,未来将实现公共场所和家庭小区的随时随地的高速上网和无线接入,多种模式的无线接入方式将十分普及。无线宽带除了考虑带宽和[FS:Page]稳定性的发展外,还要充分考虑到覆盖的范围和覆盖重点地扩散,将不在仅仅是热点地区的覆盖。

7、一切业务应用和终端设备都将以“用户体验”为标准
虚拟键盘、虚拟显示等终端技术,宣扬和追求的不再是性能的巨大提升,而是客户体验的良好提升。
目前的终端设备在宣传时,重点在于突出它的性能和技术特点,而未来由于人们的关注点不再是底层的技术和性能,而是基于这些技术和性能所带来的体验。因此,未来一切业务应用和终端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及宣传,都将以“用户体验”为基本标准,研发和创新将成为未来提升用户体验而进行的活动和努力。

未来的终端将从多功能集成的手机终端,发展到多种移动终端的分化和多样化,比如通信终端、娱乐终端、阅读终端等等。同时,未来显示设备技术,比如可折叠屏幕、具备显示功能的建筑材料或家具、手机的投影仪功能等,都可以实现未来多样化的终端显示。更值得期待的是,随着虚拟终端技术的发展,虚拟键盘和虚拟屏幕技术将逐渐发展成熟并得到广泛商用,人们的移动终端体验将得到巨大的提升,固定终端和移动终端在体验上的差距将不复存在。比如,人们可以用手机的虚拟键盘和虚拟屏幕,代替笔记本或台式机的操作,用户将会获得良好、快捷、方便的体验。

未来用户在选择业务或终端时,关注的将更多是在所获得体验上。用户将更加关注业务或产品的有用性、易用性和娱乐性。凡是能够提升用户体验的产品和业务,都将颇具竞争力。另外,由于未来电池技术的发展,终端产品的待机时间得到了极大的延长,人们想要随时随地任意使用网络和终端的梦想将得到极大的满足,摆脱了网线和电源线的无线应用将会更加普及。

8、传感器网络和移动设备遍布,环境/辐射/健康问题成社会热点
科技设备和移动设备在人们生活中使用的程度将愈加频繁,而由于辐射所导致的健康问题也将日益重要,不管辐射是否真的会对人类的健康带来危害,人们都愈加关注环境和健康问题(Janna, 2008)。

未来的社会,以传感器网络为主流的无线接入将会覆盖到城市的方方面面(Northstream, 2002),人们在享受随时随地接入网络的便捷的同时,也为无线设备所带来的辐射而引发的健康问题而困扰。无线设备所产生的辐射会略高于固定设备,而且无线接入时时刻刻都在发生(Oxford Analytica, 2002)。
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新材料的出现,无线接入或无线设备所带来的辐射,将会被减小到最低限(Sigma, 2008)。

未来一段时间,人们无线接入的需求可能会因为辐射等健康问题而在一定程度上被遏制,但是从长期发展来看,随着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关注,科技和行业的发展也会朝着减少健康隐患的方向去进步。

9、未来社会的碎片化分布,超级高端和非常低端的群体并存
所谓社会的碎片化分布,指的是未来社会的贫富差距和生活水平不再是单纯的两极分化,而是不同群体碎片式的散布在各个阶层,将会出现超级高端的群体和非常低端的群体并存。

中国社会分化将可能日趋严重,一个地理行政区域内将可能会同时存在极其高端的用户和非常低端的用户。比如,有的家庭内是完全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机器人管家、远程遥控等,而另一群家庭中,最多只使用手机或固定电话,进行最基本的通话业务。

5.未来的业务应用展望

本文依据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及社会经济未来趋势,结合未来用户的需求和社会的变革,归纳出未来五年后的通信业务应用趋势和可能的通信业务。

1、无线业务应用充斥人们的生活,且网络透明化

在使用各种类型的无线业务时,人们感知不到通信网络的存在,也不需要经过复杂的过程接入网络。网络成为水、电一样的基础设施,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使用各种业务应用。
通信在各种业务应用中变得越来越透明化,越来越底层化,人们所感知到的只是基于通信能力的各种应用,而不是通信本身。

2、整合型业务得到迅猛发展

泛在的传感器网络,可以时刻搜集用户的信息。而泛在的超级计算能力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发展,能够在海量信息里快速进行针对用户的数据运算。向用户快速直接的提供各种个性化、人性化的整合业务。

各种业务的关联和融合可以为业务带来极大的方便。

3、M2M、传感器、RFID、二维码等业务的普及应用

无处不在的传感器网络、云计算服务和数据挖掘技术,这些都为物联网的业务应用提供了可能。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物联技术将会在行业应用中逐步普及,并从行业应用扩展到个人应用上。未来将可以拓展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通信者可能会是家庭的各种电器,或者是办公室的空调、吸尘器、电脑等。

如果物联网的范围扩大到上述的各个领域,那么电信行业的供应链领域将会面临巨大的变革。不论是从供应链的上游、中游,还是下游,都会与其它完全不相干的行业的供应链产生巨大的交叉和融合。

4、终端的虚拟技术和电池技术的发展将极[FS:Page]大地促进无线应用的普及

未来用户在选择业务或终端时,关注的将更多是在所获得体验上。用户将更加关注业务或产品的有用性、易用性和娱乐性。凡是能够提升用户体验的产品和业务,都将颇具竞争力。

虚拟键盘和虚拟屏幕技术将逐渐发展成熟并得到广泛商用,固定终端和移动终端在体验上的差距将不复存在。比如,人们可以用手机的虚拟键盘和虚拟屏幕,代替笔记本或台式机的操作。

另外,由于未来电池技术的发展,终端产品的待机时间得到了极大的延长,人们想要随时随地任意使用网络和终端的梦想将得到极大的满足,摆脱了网线和电源线的无线应用将会更加普及。

另外,应用终端的多样化、多功能化成为未来终端发展的主流方向。比如未来能够实现通话应用的终端已不在局限手机,眼镜、手表、游戏机、阅读器等都有可能具备通话功能。再比如,未来的终端可能不再局限在一种应用功能上,比如电子阅读器除了有阅读功能外,还可以上网浏览网页、可以通话,还可以视频聊天,还具有GPS导航功能。

5、将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紧密结合将成为未来业务成功的关键

比如现在已经开始萌芽的网真业务、增强现实业务(如增强现实游戏、情景再现)等,再比如3D的全息影像交互业务、一些提供真实体验的虚拟沟通能力的业务。

6、平台型业务将会得到蓬勃发展

所谓平台型业务指的是能够为用户贡献内容提供平台的业务。

未来“用户创造内容”将得到巨大发展,且互联网监管力度的加强,也极大地促进了用户创造内容的积极性。另外,泛在的网络为用户随时随地创造内容提供了前提条件。

7、能够实现用户体验飞跃提升的业务将大受追捧

正如社会趋势中所预测的那样,未来人们对情感沟通的需求将空前高涨。不过,未来的沟通方式将发生巨大的变革,虚拟沟通业务也将受到用户的欢迎。如手机上的虚拟社区、网真视频、手机投影仪、全息影像交互等。虚拟沟通业务,可以使身处两地的人,能够随时随地的自由交互,且能获得和传统沟通方式类似的真实体验。

虚拟终端的出现后,将可以与无处不在的计算能力/超级计算进行完美结合,未来的用户,将可以通过普通手机或其他便携式设备,实现复杂和大量的非本地运算。同时,由于虚拟终端的良好体验,将更方便用户的各种业务使用。

6.结束语

科技日新月异,变化每天都在发生,但是,无论技术和社会如何变革,它们都要沿着一定的轨道,遵循一定的规律去向前发展。探索和归纳未来的发展趋势,有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和掌握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使得我们在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和业务开发等过程中,能够有的放矢,有所依据。

由于资源和时间有限,本文所总结的未来趋势,只是重要或经典的一部分,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希望能够引起产业界,甚至学术界专家的更深入探讨,为行业内外人士勾勒出一副更加清晰的未来蓝图。(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产业市场所 柳晓莹)

Reference
Bhattacharya, S. (2002). Telecommunication scenario in India. Working paper, Wireless @KTH, Stockholm.
BSG. (2006). BSG Greeen Paper: Predicting UK future residential bandwidth requirements. 12-19.
Michelin House.(2002). The future of the mobile internet in Europe in 2007. The future of mobile internet in Europe. 9: 2-6.
Christensen, C. (1997). Innovators Dilemma: When New Technologies Cause Great Firms to Fail.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Christensen, C.,Verlinden, M., and Westerman, G. (2002). Disruption, disintegration and the dissipation of differentiability.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5, 955-993.
Deutsche Bank (2001) The Rise of the 3G Empire: Even Rome Wasn't Built in a Day. Deutsche Bank.
Economist (2001) A survey of the mobile internet, October 13. Available at www.economist.com.
Etemad, B. and Lennerfors, T. (2002) Handling spectrum insufficiency in the fu[FS:Page]ture wireless world: an academic and industrial approach. Student project, Wireless@KTH,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KTH), Stockholm.
ISA (2002) Overview of the mobile internet and wireless development in Japan. Unpublished report, Invest in Sweden Agency, Tokyo.
Janna Quitney Anderson. (2008). The future of the Internet. PEW/INTERNET. 12(4): 2-8.
Cisco. (2009). Cisco visual networking index: Global mobile data traffic forecast update. White Paper. 1(29): 3-7.
Jordan S. Hatcher. (2005). Mesh network: A look at the legal future.
John Wiley & Sons. (2003). Wireless foresight: Scenarios of the mobile world in 2015.
Lightman, A. (2002) Brave New Unwired Worl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Lindgren, M.,Jedbratt, J., and Svensson, E. (2002) Beyond Mobile: People, Communications and Marketing in a Mobilized World. Basingstoke UK: Palgrave.
McClelland, S. (ed.) (2002) Ultimate Telecom Futures: Broadband Multi-Service Networks. London: Horizon House Publications.
Northstream (2002) Public WLAN services. Available at www.northstream.se
Oxford Analytica (2002) China: growth potential. Unpublished briefing, October 10.
Sahle, K. and Thuresson, A. (2002) The Russian mobile service market. M.Sc. thesis, Wireless@KTH,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KTH), Stockholm.
Schildknecht, M. (2002) Market drivers and potential of mobile multimedia services over 2.5G. M.Sc. thesis, Wireless@KTH,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KTH), Stockholm.

责任编辑:DVBCN编辑部

为您推荐

摩托罗拉牵手柯达 达成全球移动影像合作

美通社-PRNewswire拉斯维加斯1月5日电无线通信的全球领先者摩托罗拉公司(Motorola,Inc.)(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MOT)和全球最受推崇的数码影像品牌以及在美国数码相机市场上占据较大份额的伊士曼柯达公司(EastmanKodakCompany)(纽约证券交易所代码:EK)今天宣布,双方结成为期10年的全球产品、交叉授权和营销联盟,以便为用户带来移动影像的无尽乐趣。通过将柯达的影像技术和系统整合专长与摩托罗拉的传统移动设备设计结合起来,双方将极大地提高拍照手机的使用简便程度、改善影像捕捉体验。双方的协作涉及授权、采购、软件整合、营销,并扩展到与联合设计团队共同开发影像丰富的设备

三巨头建移动数字电视联盟推广移动电视

周一移动电话巨头诺基亚公司称,它已经联合数家科技公司推广DVB-H移动电视技术。这些公司包括:芯片巨头英特尔、移动巨头摩托罗拉、德州仪器(TI)和CrownCastleInternational下属的移动电视子公司Modeo。新组成的联盟被称为MobileDTVAlliance(移动数字电视联盟),瞄准在北美市场上为移动电视广播设立开放标准。DVB-H(数字电视广播-移动版)技术可绕开移动网络,从电视发射台直接向手机发送节目,允许众多手机用户同时接入电视服务。另外这种技术还可允许用户通过移动网络获得交互服务和订购“定制”节目。由于竞争激烈和规章制度迫使电话费用下降,来自电话服务的收入日益下降,

NVIDIA与DiBcom合推移动数字电视方案

绘图芯片大厂NVIDIA公司日前宣布与移动数字电视芯片设计领导厂商DiBcom合作,共同为掌上型装置电视平台研发DVB-H参考设计方案。两家厂商的携手合作将会为次世代掌上型装置在移动电视节目播放品质方面带来重大革新。市场研究机构IDC预计,到2009年止,将会有超过3,000万美国无线装置用户在他们的无线装置上,通过无线服务业者所提供的服务来观看影片及电视内容。此外,IDC还提到,在相同的期间,每个用户在每月的APRU(平均每用户贡献营收)将接近10美元,而影片与电视将会成为消费者在语音服务之外,推动手机APRU成长的单一最大动力。此参考设计方案结合NVIDIAGoForce5500掌上型装置

彭博电视扩展到韩国新有线电视和移动系统

全球领先的商业、金融新闻和资料供应商彭博(Bloomberg)今天宣布,过去12个月里,它的BLOOMBERGTELEVISION(R)亚太服务在该地区的发布增加47%,其中包括最近在韩国有线电视和移动系统上推出的BLOOMBERGTELEVISION服务。BLOOMBERGTELEVISION的KennethKohn说:“BLOOMBERGTELEVISION在亚太各地发布的范围不断扩大,反映了该地区对高品质、即时商业新闻的需求。透过与全球主要媒体公司的联盟,我们扩大了我们的发布范围,增加了受众人数,巩固了彭博作为全球新闻和数据的领先提供商的地位。”在首尔,BLOOMBERGTELEVI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