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报业未来趋势判断

2009-11-20 08:50:00来源:《传媒》杂志 热度:
从报业目前面临的形势可以看出,虽然有政府的积极推进,但传统报纸媒体的确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甚至深重的生存危机。如不能迅速地厘清思路、找到出口,完全的边缘化将为时不远。笔者以为,要探寻中国报业发展的出路,首先就有必要从根本上辨清中国报业未来的走向和必然趋势,只有解决了这一问题,我们才能有的放矢地寻找报业雄起的路径。

  自京华时报社社长吴海民先生抛出“报业寒冬论”以来,关于报业发展的各种理性思考层出不穷,经过几年沉淀、反思以及市场的验证,笔者以为,报业的未来存在以下几种必然趋势。

  由单一纸介质向多介质并存的新媒体机构转变

  纸介质消耗自然资源,时效性差且容量有限,虽不能说很快会消失,但与网络、电子纸、手机等新的介质相比,的确存在着失去主流地位的可能性。即使是现在,这样的趋势已经明显。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传统纸质媒体就开始了启蒙意义上的数字化工程,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报纸已经有了自己的网站,大中城市的纸媒开始拥有自己的手机报、网络电子报及电子纸,虽然到目前还仅仅是停留在介质层面的延伸与利用,但这种由单一介质向多种介质并存转变的趋势已经形成。

  尽管新媒体介质在传统报业单位中的应用还没有带来大的效益,但毫无疑问,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报人对新媒体形态认识的加深,传统的报纸媒体也必将发生质的改变,即由报纸媒体向多种介质并存的新媒体机构转变并按照新媒体运行规律走入市场。这种新媒体机构并不排斥传统纸介质的存在,但一定是以更加迎合时代需要、紧跟时代进程的新媒体介质为主流媒体形式。这种新媒体机构并不意味着报业的彻底隐退,恰恰相反,对新介质的拥抱和向新媒体机构的转型算得上是中国报业适应潮流、与时俱进的一次华丽转身。这样的转身跳出了将报纸媒体仅局限在纸介质上的浅层讨论,真正抓住了报业的实质是报道业、是内容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根本,得以让报业的内容生产与新媒体形式有机结合,是经历蜕变后完全焕然一新的报业。

  由大众媒体向分众精准型媒体组合转变

  客户的需求在变,读者的结构在变,原来曾风靡一时的大众媒体定位开始面临失宠的危险。事实证明,社会阶层的分化提高了客户精细营销的需求,而技术的突飞猛进为这种需求提供了可能。有了新媒体新介质的加入,报业单位同样面临着分化与重组。原来只是一种纸质媒体,现在可能是各种介质的媒体都存在,值得玩味的是,这其实早已是政府和报业单位的共识。新闻出版总署鼓励报业单位跨行业发展,成都等地方政府将广电和报纸媒体合并重组,甚至一些更基层的地方政府已经将文化、出版、广电的管理部门合并成了所谓的“文广新局”,这些无不在说明,原来一张报纸包打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未来的媒体要想有效地覆盖到尽可能多的受众,只有在对受众分类的基础上,生产符合不同受众口味的内容并配之以不同的媒体渠道到达受众,过去传统意义上沿袭下来的报纸将必然以专业化、社区化及生活服务化为特点,因此,原来单一的报纸媒体可能在内部产生新的分化与裂变,报业将是一种更有针对性并各扬所长的媒体组合,这样既提高了有效性,同时降低了不必要的消耗。最关键的是,这样的好处是既能适应受众的需要,更能满足广告客户的需求,内容可以精耕细作,广告可以量身定做,广告客户原本不知浪费到了哪里的那一部分投放最终因为报业这种分众、精细型媒体组合的出现而能降至最低限度。

  由单向传播向互动传播转变

  传统报纸媒体的最大特点就是单向传播,报纸刊载什么受众只能看到什么。长期以来,报纸媒体承担着多种社会职能,最突出的作用就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同时限于媒体资源的短缺,这些“喉舌”又的确成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人们的文化依赖。

  随着互联网的产生,这一现象迅速被改变,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成为启蒙公众主人翁意识的催化剂,受众成为了媒体内容的生产者、发布者甚至评判者。这不能不说是媒体与受众关系的一场革命。然而只要真正了解市场的人就会知道,其实市场机会恰恰就在这种互动之中。通过互动,双方互相能了解彼此的需求,商机与市场随之产生。媒体可以根据受众需求生产更迎合受众的内容,而受众可以通过与媒体的反馈得到更多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看清楚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近几年来报纸媒体所兴办的新媒体鲜有获利者。其最根本的症结就在于,传统纸媒尝试用新媒体的介质与手段改变竞争中的被动局面,但却一直沿用传统的纸媒操作手法,它们只用到了新媒体的“标”而没有学到新媒体的“本”,只是借用了新媒体的渠道传送了信息却忽视了受众的反馈。

  未来的报业要获得市场和受众,单一传播模式必然改变,这不仅基于新媒体介质的广泛应用带来的推动作用,更是未来社会对报业的必然要求。任何一个忽视市场需求的媒体都将在未来社会难以立足。特别要说明的是,报业向互动传播模式的转变不仅仅是媒体与受众间的,即使行业之内甚至媒体的内部,互动也将一样重要。这一点,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的虚拟组织建设似乎已经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由新闻媒体向信息平台的功能转变

  广电媒体近年的发展为报业提供了一种借鉴:通过数字信号取代模拟信号,电视向受众提供的节目越来越多,甚至数字机顶盒已经具备了记忆功能,受众可以先将节目录存,等有时间时再行观看;特别是电视购物频道的推出并受到热捧也让报人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虽然是媒体,但我们的受众却不仅仅只有新闻信息的需求。站在经营的层面,关注并满足用户的需求始终是一切商业赢利模式的根本。现在的报纸媒体已经往这一方面发展,如洛阳日报社很早就设立的读者俱乐部、《温州都市报》等推出的对发行物流配送网络的价值深挖,都已经在读者的其它需求上做文章。这就意味着,未来的报业媒体首先是新闻媒体,但更是一个满足受众多种需求的信息平台。这种基于读者数据库建立起来的平台,一方面是报业发展自身的需要,但更多的是迎合受众的需要,未来的报纸媒体就不能再叫“报纸媒体”,而应该定义为“报业媒体”,这种媒体与传统报纸的本质区别就是:它不仅是给受众“看”的,还能让受众“用”起来,而且还“用”得顺手。

  由“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向完全的“企业化管理”转变

  在体制机制的演变上,报纸媒体已经经历了两个阶段,即由原来的“事业单位”转向“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这在某种程度上反应了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稳步推进的战略历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极大地解放了报纸媒体的生产力,对推动报纸的产业化、市场化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报纸媒体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这种“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人往事业靠,钱按企业拿”的现状大大滞约了报纸媒体进一步做大做强的进程。目前国家正在进一步加大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FS:Page]推动报纸媒体进入市场,用市场机制解决产业问题。在日益复杂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随着大量的非时政类报纸的转企改制,时政类报纸的采编经营两分开以及报刊退出机制的正式出台,传统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报业管理体制必将向完全的“企业化管理”转变,报业内部将形成无数个市场主体主动适应、参与市场竞争,并由市场决定其兴衰生死。

责任编辑:DVBCN编辑部

为您推荐

加快集团战略转型 报业集团发力数字传播

宁波日报报业集团面对现代网络与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着眼于集团发展战略,加快集团战略转型。近几年来,紧盯国内国际数字化报业发展态势,将现代数字传播技术的最新成果广泛运用于传统媒体传播领域,逐步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集团报业核心竞争力与数字网络技术的融合,强力推进集团数字报业建设,在探索多元传播格局下报纸出版方式和报业经营模式的转型,争夺数字化、网络化条件下新闻舆论和市场竞争主导权方面占据先发优势,使传统报业插上了数字网络技术翅膀,开辟了集团报业发展的全新状态。举措:加快集团战略转型近几年,随着互联网使用的逐步普及和无线信息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同时伴随着全国各平面媒体广告收入增长率的

默多克展开报业并购 推广新闻收费模式

默多克表示,尽管出版业务重大下滑,但他并不准备关闭任何一家出版机构,相反,将稳步扩大其规模,并推广新闻收费模式。大亨就是大亨,尽管面对着季亏损2.03亿美元的败绩及日渐衰退的广告营收,这一媒介巨头却要采取积极战略,甚至还可能进行收购。据美国《商业周刊》报道,尽管新闻集团最新发布的财报显示季亏损达2.03亿美元,整个09财年亏损达34亿美元,但78岁的默多克在8月5日的电话会议对分析师称,“我们的策略是要赢。”其言外之意即要采取收购等积极策略。当问及他是否会进行收购,默多克对分析师称:“我们将通过自身建设而非收购来重回盈利,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错过好机会。”实际上,在四月份,新闻集团已向德国的P

朱伟峰:新媒体环境下的报业发展

新媒体环境下的报业发展□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副司长朱伟峰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传媒领域已经迎来了大传媒时代,这一时代的最大特征就是以报刊、广电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和以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共生共融。新媒体不仅改变生活,而且改变命运,也同样正在改变和改造着中国许多传统媒体的命运。传媒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新媒体革命已成现实

媒介融合格局下传统报业何处去?

出路在于创新传统的机制体制要改革,人事制度、薪酬制度、办报制度等也需要改革,传统的新闻理念、报道内容、报道方式和手段都需要创新。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教授认为,传统媒体要推陈出新,包括新闻系统的内容创新,也包括表达方式、工具、方法上的创新,要用大家能接受的语言来表达媒体的观点。出路在于整合报业市场的竞争,已经由过去的同质竞争、同业竞争、同城竞争发展为报、刊、广、电、户外等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全方位竞争。所以,我们要化竞争为互动、互用、互助,化竞争为整合,包括同类媒体的整合、异质媒体的整合、媒体对受众生产能力的整合,以及资源的整合、人力的整合、物力的整合、财力的整合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