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地利人和 共铸中国电影大业

2010-04-12 11:11:00来源:红旗文稿 热度:

这几年来,中国电影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精品佳作异彩纷呈,市场竞争力大幅提高,中国电影迈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特别是在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电影产业如何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为此,记者采访了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董事长韩三平。

记者:以国庆60周年献礼影片为标志,中国电影有了突破性进步,获得了积极的社会反响和良好的市场回馈。以《建国大业》来讲,您当时说这是一个实验,现在看来这个实验是成功的,您认为其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韩三平:在新中国电影的发展进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主旋律电影怎么拍。过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走过一段弯路,或者说我们没有能做得尽善尽美。甚至一度认为,只要有一个好的主题,电影的制作、发行就能一通百通。因此,主旋律电影简单化、概念化、公式化现象严重。这些影片忽略了观众的观影需求,忽略了对主流价值观如何通过电影这种文艺娱乐形式进行表现的规律性研究,忽略了电影的高新技术含量,观众当然不喜欢观看。特别是在现在这个开放的时代,观众能看到世界上许多优秀的电影,是有比较、有鉴别的。实际上,国外也有围绕献礼宣扬主流价值观的电影,如美国就拍摄过《生逢7月4日》等影片,这类电影反映的也是美国人的爱国情感、爱国情结、英雄主义和民族精神等主题。现在,我们逐步认识到,影片好的主题还是必须大力弘扬,如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美好的道德情操等,不过,要尊重电影规律,要让这些好的主题变成观众愿意看、喜欢看的内容。这样拍出来的电影,才能真正引起观众的共鸣,起到激励人民积极向上、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我认为,这也是主旋律电影的生命力之所在。

《建国大业》确实是一个实验。我们在影片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上做了一个尝试,也就是将影片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现实地统一起来,或者说要在主旋律电影的观众人次上实现大幅度提高。当时广电总局的领导让我拍这部电影,我说要做好这个实验,虽然没有把握,但我有这个责任、义务和热情。在时间很紧张的情况下,我们做了一些探索,在这里没有更深奥的东西,一句话,就是把拍摄商业电影的手段、方法、技巧、技术都用于拍摄主旋律电影。商业电影有它的制作和观赏规律,比如说节奏快,有明星,有好的故事,有激情,有强烈的情绪来冲击观众。我们把商业电影所有行之有效的制作规律拿来拍摄这部主旋律电影,这是一个探索。第二个探索,是把营销商业电影的所有手段都用于营销推广这部主旋律电影,这也就相当于在经济改革领域把现代资本主义企业的经营管理手段应用于社会主义的国有企业。

记者:这确实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有媒体就这样报道,“《建国大业》的票房成绩预示着一种新的爱国主义电影运作模式在中国试验成功了”。您能谈谈具体的做法吗?

韩三平:具体来讲,首先是吸引、使用一些著名演员来演这部主旋律电影,现在是明星制嘛,明星吸引观众。过去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名演员更愿意参演一些艺术类电影或纯商业类电影,对主旋律影片没有太大的兴趣。我们争取名演员参演这部电影的办法,就是与他们交换意见,交流思想,交流拍摄想法,甚至是介绍影片的营销手法,让他们觉得我们拍摄这部影片的方式,是一种实事求是的适合当前我国电影产业制作路径的方式。当然,关键还是这部史诗大片是一部参加国庆60周年隆重庆典的影片,其影片本身的历史真实力量就最具有吸引力。很多演员不远千里赶来出演一个只有一两句甚至没有台词的人物,历史原型的感召力和号召力功不可没,因此才会有这么多明星参加了这部影片的演出。拍摄这部影片,我体会最深的是,实际上有一大批新老艺术家本身都是有红色情结的,只不过要用合理的、科学的电影创作方法、制作方针把他们的这种情结激发出来、吸引过来。而不能说,这是主旋律电影,你就必须来,不来就怎么样,这样不行。所以,《建国大业》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制片人、艺术家来参与拍摄工作,确保了这部影片在人才资源上的投入,同时也就相对确保了这部影片的成功。

其次,就是在影片中最大限度的运用商业电影的表现手段,如饱满的情绪、强烈的冲击力、相对宏大的场面、适合现代青年观众观影的快节奏、大信息量,或者说影片中渗透的历史和现实的信息量要足够多或大,不能说两小时的电影就扯了一件事儿,一种情绪,这样观众就坐不住了,不愿意看了。

再次,就是在当前中国电影制作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采取高科技拍摄手段,以保证影像的质量和影片整体的魅力,把主旋律影片拍得好看。

最后,就是要大胆地采用商业手段来推广宣传主旋律电影,以求得最大的观众覆盖面,吸引最多的观众人次。中影在营销商业电影上还是有经验、有成就的,我们就把这些相对成熟的经验加以运用,大张旗鼓地推销这部主旋律影片。因此,在电影上映之前,我们的推销工作就已经有了极大的覆盖面,这其实就是宣传。宣传工作是我们党的一大法宝,说到底,就是我们把党的宣传工作的一些方式方法运用到了这部电影的营销工作中,如发动广大群众,让群众了解我们的意图,让更多的人了解影片要宣传的内容。电影的制作、发行确实不能再简单地依靠行政命令或发文件,起码现在这个方式不再适用了。《建国大业》相对来说是成功的,在内容上宣传了主流价值观,艺术制作上又相对精致。应该说,这部影片在我的电影生涯中会占据重要的位置,这当然也是与中国电影的发展和大家共同的努力分不开的。

记者:刚刚召开的全国电影工作会议强调,要努力培育壮大一大批具有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大型骨干电影企业。中国电影集团作为中国电影产业的龙头,应如何加快自身的发展,推动电影产业实现新的跨越?

韩三平:一个电影公司究竟能不能成为具有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大型骨干企业,靠的是什么?我认为有两个方面,而且这两个方面又是相辅相成的。一是要有好的作品。一部影片的成功会大大增强一个公司的品牌影响力。只有不断地有好的电影推到市场上,推到消费者中,公司的品牌影响力才能持续地增强。这是最重要的。二是要有好的机制。我一直说,在我身上有两个情结,一个是国产电影情结,一个是国有企业情结。国有企业的一些体制机制确实需要改革,但我始终不相信,国有企业就拍不出好东西来,或者说就僵死了,没落了,甚至[FS:Page]寿终正寝了,我坚信不是这样的。我们既不能说因为体制机制要改革,就暂不拍摄电影,等改好了再拍,这是不允许的,时不我待;也不能说不管体制机制,只要能拍出好片子就行,这同样也不能成为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好企业。而只能在干中改革发展企业,做大做强企业。现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力的提高,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中央提出要加大文化产业发展力度。电影产业是文化产业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由电影本体所决定的。也可以说,由于电影的大众化和广泛的受众面,决定了电影在文化产业中所占有的比重非常大。像好莱坞的电影就已经成为美国国力的象征,成为美国国民的骄傲。最近,中央召开了全国电影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下发了《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我认为抓得很准。作为中影集团来讲,就是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以适应我国电影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具体讲主要有两个努力的方向。

第一,中影集团每年要制作一批优秀的影片,这些影片的内容、价值观必须是主流的,也只有主流价值观才可能有更多的观众人次和丰厚的市场回报。分析一下美国的电影也是这样,大凡优秀的影片其中都贯穿了一条红线,或是张扬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或是弘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或是歌颂美好爱情、勤劳致富、幸福人生,或是宣传高尚道德情操,而这些又都是全人类的主流价值观,带有全人类的共同特点,虽然由于各国在社会政治制度或观念上的不同,其内涵是会有区别的。

我们常说,电影是一个梦幻。它把现实中看不到的或不多见的,甚或是现实中经常发生的事情高度艺术地反映出来。这不光包括《侏罗纪公园》、《大白鲨》以及我们的《西游记》等这些魔幻梦幻影片,也包括现实梦幻,对这个问题我们一直不太注重。比如说,一个士兵经过努力成为将军,一个青年学生经过努力成为学者,一个勤奋的青年成为大企业家,这也是一种梦幻。美国电影中这种东西就很多,像《当幸福来敲门》、《永不妥协》等影片。《阿甘正传》实际也是一个梦幻,一个普通的美国人,甚至还有点弱智,但他身上有种精神,就是勇往直前。我觉得咱们的影片一个时期以来,充满了“怨妇情结”,抱怨这个,抱怨那个,坏人当道,好人没好报。这种情结带给观众的最多就是一种同情感,仅此而已,它不会给人们带来激励的、向上的力量。观众看电影是需要得到一种东西的,要么是视觉的、听觉的,要么是心理的、精神的,我们需要在这方面去努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巨大变化。这一切是谁带来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一历史期间势必产生了非常多的英雄人物。电影要抓住这些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当然不是指形而上的概念性的人物表现,而是一定要体现时代特点。什么是时代特点?就是这个人物只能在改革开放以来的这30年产生,前30年或后30年都不会出现。我们现在的作品,还很难写出这样的活生生的人物,这就涉及电影的创作问题。我认为,我们不必总是纠缠于把我们民族的劣根性撕开给人看,现在的年轻人民族自豪感、国家自豪感都很强烈,写这种作品,他们不爱看,更别说是我们这代人了。

记者:是的。多年来我们党在宣传思想领域一直主张以正面宣传为主,看来确实是深得人心的。

韩三平:像《建国大业》就是正面反映历史,正面表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实践证明,这种电影观众是喜欢看的,因此要创作更多的主旋律影片。我在这里不是给主旋律电影下定义,但我觉得主旋律电影应该是这样的:要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要有一个或几个能代表民族精神的英雄人物,要有非常美好的道德情操,要有激励人向上的饱满情绪,要有当今最高技术水平的电影制作,还要有适合市场规律的营销手段。

第二,中影集团要大力扶植创意制片环节,推动建立合理的科学的电影市场分配秩序。电影产业有两个大的投资领域,一是制片领域,一是电影院。这两头都是资金最密集的部分,而制片的风险又更大。如果投资人、制片商因为哪个环节的分配不合理,资金不能回笼,就投入不了再生产,所以在电影产业全面发展的同时,更多的要关注制片方的利益,这是第一环节。过去我们的利润总在流通环节,生产环节拿不到利润,流通环节又臃肿,因此要研究如何让流通环节变得精干有效这个问题。要拍出优秀影片的关键在创意生产环节,因此,我们在资金、人才上要多向这个领域倾斜。

目前,我们正在从四个层级上开发电影市场,一是在发达城市、一线城市进一步扩大电影院的覆盖面;二是在几百座二线城市建立数字化放映系统;三是在县级城市普及电影院;四是加强农村电影放映。这样的四级电影放映体系建立后,能迅速地扩大观众市场,中国电影产业会前途无量。但在加强电影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思考一个问题,就是众多的电影院里都放什么电影。如果都放的是《阿凡达》,那么我们就丧失建立院线系统的意义了。所以,从根儿上讲,我们还是要把创意产业扶植起来。编剧、导演、演员都要解放思想,不要人云亦云,跟在外国人的屁股后面。也不要自我封闭,囿于传统的、历史的、权威的束缚。电影需要超常的想象力。这不光是指在形式上,在内容上更要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让中国的电影充满创造力,充满新鲜的东西。其实,我们中国人并不缺乏想象力。我们写出《西游记》的时候还没有美国呢,但现在我们在这方面比较弱了。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电影。想不到“阿凡达”,就拍不出《阿凡达》,再有技术也不行。在这一点上,我国其它类型的文化产品表现得更弱,如动画、动漫、游戏等,光靠技术投入解决不了问题,有人才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我们发展壮大电影企业最可宝贵的资源和保证。

记者:李长春同志最近强调,要加快实现我国由电影生产大国向生产强国的历史性转变。这两者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如何实现这种转变?

韩三平:如何把一个大国变为一个强国,这是全行业都面临的一个问题,或者说是全民族都面临的一个问题。我认为,电影大国只是一个电影消费大市场,电影强国则不仅是消费大市场,同时还是电影创作制作大国,这是有本质区别的。中国电影一直有一个巨大的压力,就是与美国好莱坞的竞争。如何把中国电影的制作份额和市场份额保持在不低于总额的55%,这是我们从政府、管理机构到从业人员甚至观众,都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不能说你卖了200亿元票房,但有90亿元是美国电影,这不叫电影强国。不仅如此,还要把中国电影推广到世界,这是我们的历史责任。

 [FS:Page]; 从世界电影史上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电影、英国电影、意大利电影、日本电影都非常发达,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影片、很多大师级的导演和演员,但现在这些国家的电影业都被好莱坞电影冲击得荡然无存,正可谓“忽喇喇似大厦倾”,市场份额非常小。台湾电影、香港电影也是如此。无论如何我们要团结起来,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永远保证我们自己生产的电影在中国市场中不低于55%,也就是说我们要占主导地位,这才是电影强国的表现。

要实现这一点,我觉得应该两个手段并用。一是我国电影企业要建立独立自主的文化创意产业,二是电影企业要迅速吸纳电影发达国家的技术、管理以及营销方式。同时我们还要吸取其它产业发展中的一些经验教训,要更多地注重品牌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因为电影这种产品不同于工农业产品,带有很浓的文化色彩甚至意识形态色彩,更需要加以产权保护。我们既不能封闭自己,也不能拱手让出。中国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难以比拟的。13亿中国人在解决温饱之后,必定会转过来追求精神的文化的消费。中国有5000年丰富灿烂的文化,有数量众多的人才资源,更有高速增长的国力作为基础和后盾,所以,我们有信心实现中国电影强国的梦想。这也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记者:新世纪以来,我们一直在思考,中国电影如何与好莱坞电影博弈?您也说过,要把电影产业做大,跟他们对话。您觉得中国电影怎样才能加大“走出去”的力度,在全球主流市场建立自己的生存根基?

韩三平:我个人有一个观点,就是以中国大陆为基础,联合港台力量制作一批优秀的华语电影。这些影片首先是向全球的电视台、音像市场推进、渗透,然后逐渐推广到主流院线。这些电影要从中国最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和文学中吸取素材和养料,让西方充分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像“梁山伯与祝英台”,鹊桥相会、为爱化蝶,那么美好的情感和想象,完全可以成为我们创作灵感的来源。二是大力发展中国现实的英雄主义题材,树立林林总总的当代中国人的银幕形象,这也是目前中影集团努力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利用电影这种形态,把当代中国文化和中国当前的发展形势介绍、传递给世界各国。三是要占领国外市场,必须先做足国内市场。我们说让中国电影走出去,其实从经济角度讲就是要占有市场,取得丰厚的市场回报来更好的发展中国的电影产业。

记者:这是一体的,我们也常说,市场份额就是政治。

韩三平:是的。从国外来讲,要从他们的低端市场做起。从国内来讲,要把我们的市场延伸、做大。电影的产业链是很长的。一部好的电影在电影院、在电视台、在网络、在动漫游戏的改编、在玩具游乐等等方面都可以产生利润。现在我国电影的产业链很短,就是在电影院,电影院的收入占到了总收入的90%,而发达国家的电影产业电影院收入只占30%,其它收入占70%。我国电影的产业链收入之所以这么低,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另一个原因是盗版、走私太严重。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把电影产业链发展起来,健全起来;另一方面,要把盗版、走私打击掉。现在是中国电影产业大发展的一个难得的好时期。中央这么重视电影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说这样的重视与支持是恰逢其时。如果再早十年,中国的国力不够强,再晚十年,则已经失去了机遇。中国电影还没有获得过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这当然不是目的,但毕竟是一种表现形式,重要的是中国电影如何能更多地占有国外的市场份额,把现代中国形象、中国主流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到全人类的精神层面。从这种意义上讲,市场份额就是政治。说到底,还是涉及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创作、生产出一大批优秀影片来。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创意产业是学不来的,其他的事情都好办。天时地利人和,我衷心希望有更多的优秀人才参与到电影产业的创造生产中来,共铸中国电影的发展大业。

责任编辑:DVBCN编辑部

为您推荐

中国首条国产数字电影院线上海启动运营

中国首条依赖国产技术开发的数字电影院线15日在上海启动运营,有望于下月正式开通。据悉,该院线被命名为“影酷”,将是亚洲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基于数据广播技术的数字电影院线。这也是全球首次实现由高清显示的数据广播。“影酷”院线将于下月正式开通,首先在北京、上海、浙江等全国99个社区服务中心成立小型数字电影放映点,再向农村扩展。华纳兄弟电影公司将成为“影酷”的首家签约外国供片商。同时,该院线还将与台湾第二大网络电视运营商合作,向台湾家庭提供高清数字影视节目下载点播服务。发展数字电影放映厅是中国电影产业的国家战略之一。调查显示,中国数字影院目前分布在全国10个省市,在15条原有电影院线约有34个放

明年银川市农村胶片电影将要转为数字电影

日前从银川市文化广播电视局了解到,作为农村电影改革发展暨数字化放映试点城市,未来一年,银川市的农村胶片电影将全部转换为数字电影。4月25日,国家广电总局在浙江省台州市召开了全国农村电影改革发展暨数字化放映试点工作会议。全国3个试点省4个试点市交流了工作经验,作为四个试点市之一的银川市,副市长马云海进行了大会发言。数字电影发行放映是指运用数字技术拍摄或通过胶片转数字方式制作的数字电影产品,利用卫星、光缆、影片数据输入盘、硬盘等传输方式,它与胶片电影相比,具有传输速度快、画面清晰度高、观看效果好等特点。

中国首条国产数字电影院线启动运营

中国首条依赖国产技术开发的数字电影院线近日在上海启动运营,有望于下月正式开通。该院线被命名为“影酷”,将是亚洲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基于数据广播技术的数字电影院线。这也是全球首次实现由高清显示的数据广播。采用国产技术设备的“影酷”是应用宽带网络,有线电视网络或卫星接入,使用嵌入式接收播放机将电影以“数据包”的形式传输到全国各地的小型数字电影放映厅、点。业内人士指出,尽管刚刚启动运营,该条国产数字电影院线具有接受面少、清晰度高、投资少等特点,可望降低中国电影票价,迅速启动规模可达200亿元的潜在电影市场。

万台数字电影播放机免费送往农村厂矿学校

针对国内部分地区尤其是农村、厂矿等边远地区没有电影院、看电影难等问题,时代华夏院线近日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出放电影送电影机活动,免费赠送1万台我国自主研发的蒙太奇V8数字电影播放机。据时代华夏院线负责人介绍,此次赠送范围十分广泛,全国的青少年宫、大中小学校、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军队、武警、公安、医院,以及社区会所、休闲俱乐部、影剧院等,均在此次赠送范围之内,厂矿、农村流动放映队、农村文化站、城镇文化馆(站)和建筑工地也将成为此次赠送的重点。通过免费赠送,可以解决边远地区电影银幕缺少的问题,农民、工人、外地务工人员等在家门口就能看电影,使电影回归大众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