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总工丁文华:央视十二五技术支撑与实现

2010-08-22 11:05:00来源:DVBCN数字电视中文网 作者:DVBC综合报道热度:

8月22日,BIRTV2010主题报告会在北京国际饭店举行,DVBCN数字电视中文网为独家行业门户网站全程现场语音互动直播。请继续关注DVBCN网本届BIRTV2010的专题报道:BIRTV2010主题报告会CDTF2010 BIRTV2010厂商报道 BIRTV-CDMS2010 BIRTV-3DTV2010等,进入BIRTV2010北京国际广播电影电视设备展览会专题。

CCTV副总工丁文华

DVBCN道,以下为中央电视台总工程师丁文华做主题报告内容。

丁文华:各位专家,各位同行,大家上午好!

今天就相关具体在技术层面的支撑和实践跟大家做一个汇报,基于中央电视台的新址工程在这几年全台整个技术系统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整个国内外广电工业界的大力支持下,特别是在国内诸多的广播工业界厂家的合作下,应该说我们做了一些工作,我们这几年,特别是面向未来“十二五”期间最为关键的经验和基础。

上次在我们台IDC研讨会上就CCTV未来五年的期望发展,从技术角度上我们提出未来五年中央电视台在技术层面重点发展的三个方面,就是高清的战略,这也是按照总局的要求大力推进高清全面的普及,第二是在三网融合大的形势下,中央电视台如何去做一个新的战略定位,这就是内容战略。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中国如何在国际上获得更重的话语权,这也是CCTV中央赋予的重要责任,三个面向企业的战略目标实际需要非常坚实的技术基础和坚实的技术支撑平台,我们这几年基于两址三地的建设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技术支撑平台,而基于非常关键的技术支撑平台我们在最初制定整个建设目标,制定建设原则的时候不仅从业务层面,还从系统层面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包括业务层面的全面高清,如何整合业务的资源,谋求先进的集约化管理,面向服务的高质量管理,全程文件化的制作流程,谋求高效率,基于网络的制播搭成一个非常广泛的共享平台。在系统层面高可用、高可靠以及可维都是我们非常重要的指标,这在最近五年技术实践当中是非常重要的原则。

从中央电视台的角度来看,全国很多电视台都做了大量的非常多的网络制播的实践,从2002年开始中央台率先在新闻制播环境下做新闻的共享系统,最初业务方面的诉求是最为强烈的,我们在这个层面上花了大量的精力,后来的播出系统、音像资料馆和各个制作岛从中央电视台来看,从全国业务实践来看,到现在为止可以说我们已经解决了应用系统基本架构方面的技术问题。记得很清楚,当时所谓的双网架构,当时的分级存储,这些具体的技术问题都是实践当中相当重要的难题和解决难题的实践,当然现在在这些系统层面上的基本问题我们通过这几年大家共同的实践已经基本解决。

第二个层面的问题,我们这几年重点已经将原来系统内部的基于应用基础的架构问题转换到系统间以及业务和制播层之间系统和系统的连接问题,在这个方面我们也是做了大量的实践,新址工程的基础恰恰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我们在系统之间,我们在业务层之间主要的规范已经初具规模,从具体技术层到上层出来的业务层我们花了大量的精力在做规范。从业务层面来讲,按照最初的建设原则我们谋求的是集约和高效,这里通过的手段主要是通过业务流程的优化再造,当然随着我们业务流程的优化再造,我们从业务层面也不断地提出新的业务的拓展,当然面向文件化制播也同样有些新的适配,像我们花了大量时间在新台系统当中的节目生产管理系统、新闻业务管理系统,这些都是我们花大气力面向业务流程优化再造,当然也有一些项目是随着业务拓展或适配的,像审片原来不成系统,现在随着全程全域文件化的制播,审片系统变成了必然,原来的系统局域网内从业务层面将把网络制播拓展到异地,类似于这样业务的适配和拓展都是我们这几年中重点解决的。

说到节目生产管理系统,实际是我们在新台运作项目当中作为技术层面来讲面临挑战最大的项目,也是我们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当中和国际上最著名的系统集成和咨询服务的专家IBM合作,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以发布计划为龙头,构建三条主线,一般常态节目的生产组织,特别节目的生产组织,还有内容引进,在这里面如何优化技术资源,如何进行生产核算,这个都是在项目当中进行作业的,当然节目生产管理是整个电视台系统架构上层业务层,它和下面所有的制播层有非常密切,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的工作是下一个“十二五”非常重要的支撑。新闻业务的管理也是和节目生产的管理非常相近的,但是它有它不同的特点,除了要进行生产计划、生产过程的管理以外,还要应付像我们台里除了正常新闻,还有重要新闻,还有突发新闻这些环节上的组织,通过节目生产管理和新闻生产管理大量流程细节的梳理,在最近一年期间台里整个频道化的改革和大新闻中心机构的重新变更,这个对我们进入新台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体制上的变革。

说到全台基于网络制播的内容审片系统,2006年提出这样的系统概念,适配全国的文件化制播,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得到了业界大力的关注和支持,大洋公司在这个项目当中做的最为突出,不仅在审片的场景上,不管基于PC的审还是基于群审,包括领导审片,还是基于具体产品上,不管是软件还是审片的机顶盒,包括界面和全台的流程,这个系统从结构上来看并不是非常的复杂,但里面涉及全流程上的问题,特别是适配网络制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中央电视台这几年,特别是借助2008年奥运会,从2004年开始整个外场的制播系统就已经明确提出了,2004年雅典宋总专门前方督阵,实际是我们第一次部署外场的制播系统,这个业务拓展对于别的台来说也有类似非常典型的业务场景,像现在这样外场的制播系统不仅是体育,对于新闻和支局站点类似情况都涉及到外场网络制播的系统,这样的系统原来如何解决异地之间高质量、高速的协同,技术上有非常多的难点,经过这么多年的技术实践,我们在这方面主要是和国内的索贝公司进行合作,现在能够达到的结果除了奥运会现场有30-40路信号,如何把高质量信号传回来,不可能,而后方又要完全看到前方的所有信号,原来最初基于低码率的传递我们到后方做代理编辑,这是最早的雏形,之后我们把编好的EDL表传回到前方,再把高码率组织回来这样的流程,现在不仅要做这样的工作,我们通过实时快速基于H.264的压缩系统,冬奥会做的RTMS系统,把整个东西以流的方式传回来,不仅要解决代理编辑,还要解决后场所有的场记,因为现在大型赛事,前方光场记就要去二三十个人,运营成本如何降低,我们把场记安排在后方,实时进行场地。后方转播系统也要看到前方实时的所有信号,而通过[FS:Page]后方看到所有的实时信号来控制前方进行高清信号的切换,类似这样的系统从业务层面提出来已经非常多了,我们通过压缩延时非常短的低代理码率的传递,把前方的信号传到后方,看到多屏的监看,今后实时远程切换,类似这样的系统从业务层面来说完全是基于业务层面的驱动产生的这么多的技术系统。

从技术平台的系统层面来看,除了业务层面有流程优化的诉求,有高效的诉求,有集约的诉求,而系统层面更多的诉求还是高可靠、高可用以及整个系统的可管可控,我们面向“十二五”部署新台项目当中高可用、高可靠是我们非常重要的诉求指标,我们将高可用以及高可靠完全指标化,有明确的系统诉求作为系统的指标来实现,像播出系统已经是非常复杂的系统,而且可靠性指标要求非常高,类似这样的东西如何做后面我会说到,像内部异构的问题也争论了很长时间,最后确定下来,包括组群的设计问题。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点,直接让技术系统不能安心的新闻直播,新闻是制播一体化的系统,它的制作和播出以及快速的要求,要求这个系统是临界的系统,我们这么多年来一直在跟索贝公司就新闻制播系统做大量的实践,老台新闻直播系统从任务上完成了整个新闻共享的任务,但如何在新的系统当中体现高可靠、高可用,一旦有问题能快速恢复,不影响制作和播出,类似这样的目标都非常高,我们现在提出来A岛和B岛双岛的方案,这些都是体现高可靠、高可用方面很重要的技术部署。

随着全台整个网络制播化目标逐步的实现,不仅是中央台,各个台都面临大量专业化,不仅是AV,还有IT设备统一的可管可控,总体提高系统的高可用,这样的情况实际已经在系统层面非常迫切的提出来了。在AV设备当中不仅要把全台所有的AV设备,特别是和直播相关的设备我们进行实时的监控,不仅在设备级,而且在信号级进行实时的监控,这已经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系统诉求了。除此之外建设统一的数据中心来提供高可靠的运行条件,这些也都是非常重要的设计诉求,这次新台当中提出统一监控,URM系统,还有内部经过大量时间讨论的IT合属监管,实际在这方面都体现在高可管、高可控的诉求,我们主要是和捷成世纪做了大量的合作,广电界如果说在过去AV监管层面有些实践的话,IT合属监管层面我们刚刚开始,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了非常清晰的集成思路,我们也期待这个项目在今后大楼的实践当中还能够提高。

播出层面如何进行异构,主要是播出服务器的异构,分组,过去二三十个频道我们把它搁在一个组,这次的设计目标至少涉及到50套节目的时候,分成两组甚至搁成一组的方案显然不敢考虑了,我们把系统从组织上,从协同上更加灵活,而且今后在产品化的方向更有所作为。新闻制播的A、B岛也是我们在工作当中为了解决高可用提出来的架构,A、B岛在整个系统集成上如何和上面的业务层进行联动以及和通稿前后方的协同,还有A岛、B岛冗余的机制都是这次设计当中非常重要的关键点。

URM和IT合属监管从两个层面来提高可管可控的手段,一个是AV层面,一个是IT层面,我们在IT合属监管过程当中内部如何按照更加有效的协同机制,特别是业界已经有了(爱头)的规范,从1.0、2.0到3.0,如何实施整个IT运行和维护的水平,这块有很多问题要讨论,不仅涉及到结构层面的事,组织层面的事,还涉及到运行机制层面的事,当然也涉及到里面协同内部不管是存储资源、网络资源、服务器资源和关键的中间件平台的资源如何共享,如何协同的问题,这块问题确切的讲我们是刚刚捋出一些思路,我们也希望在这方面的问题上能和全国的兄弟台共同探讨,就下一步广电机制下IT资源合属的监管,共同讨论。

这里还应该提到基础的数据中心的建设,在别的行业,像银行和电信数据中心的建设走在广电界的前面,我们这次和业内在数据中心集成方面最有实力的惠普公司合作,在机房数据中心的建设上花了大量的力气,和惠普的实践中我们受益颇多,除了机房环境上如何达到高标准,当然目标是达到TR4,最终由于基础建设环境是不是能达到TR4最后还是期待。除了这个之外,我们曾经尝试过的存储共享,乃至在这个层面上存储的需求,特别是服务器资源的虚拟化也是数据当中非常重要的课题,在过去的业务实践过程中每个系统都是小而全,哪怕再小的系统有7、8个应用服务其都是很正常的,我们曾经有一个极端的案例,为了支持海外某个记者站5个工作终端,至少要安排8个应用服务器,完全是头大身子小的架构,这方面宋总坚决要求集中管理系统化,在内部面向不同应用系统都还有不同的考量和不同的声音,现在毕竟有了虚拟化资源池的规划,我们也是强行要求各个项目、各个系统集成商给予最大限度的配合,将资源进入虚拟化的资源池统一支撑,不仅是为了让系统高可靠、高可用、可管可控,更多的还是在数据中心环境下资源高利用率,意味着能源的节省。

除了技术支撑平台,我们对三个不同的战略都有非常具体考量的步骤,按照现在的计划,2011年新址全面启动,这个进入“十二五”计划的时候我们如何全面发挥新址的高清制播能力是下一步不管是机制上还是整个技术的支撑上,还是技术的实现上都是要兑现的。2011年新址启动届时将会出现新址和现址两地进行高清的制作,在这个当中高清和标清是并举的,因为现址还有大量的节目在做标清。我们希望花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完成新址整个系统的良性运转,2012年将进入现址的工艺系统改造,2006年2.0规划大纲当中关于现址的目标定位,还有现址整个改造是一揽子计划,进入到现址工艺系统的改造,由于新址工期推后,现址的高清化程度比我们原来的预计已经有大大的提高了。在这个期间我们还将贯彻总局高标清同播整体的战略,现在CCTV-1高标清同播,我们还会扩8-10套高标清的同播频道,这里将会涉及到CCTV-2、CCTV-3、CCTV-5、CCTV-8、CCTV-10、CCTV-新闻、CCTV-少儿,收视份额比较高的频道,如果把这些频道做下来,整个收视份额60-70%就已经转到了高清频道上播出。

我们希望2013年整个中央电视台标清制作全部退出,从生命周期来看我们的设备届时至少工作了八年到十年,甚至有的更早,现在从台里的情况看,2000年以前的设备基本上不见了。2014年由于新址一期只是启动了60%的生产能力,届时将会调回头来组织另外的生产能力,根据新的业务诉求组织新的系统建设,届时除了同播的频道以外,我们希望在2013年全国高清环境和现在有非常大的数量上的变化,我们期冀高清数量全国在一半或者接近一半的频道都已经具备高清的条件,其余频道就切换转入高清频道,当然这块数据总局还有一些关键,比如高清电视机[FS:Page]、有线电视接入前端、直播卫星、地面,包括盒子这些指标都应该达到一个指标,国外有30%进入切换,中国晚一点也是50%进入切换,这样的话整个五年期间完成总体战略部署。

为了完成整个高清,实际还需要一些具体的非常关键的技术实现来支撑,下面从采编播几个环节介绍一下新址当中已经经过评估,已经决定选或者是准备选的设备,作为具体关键的技术实现。基于新介质ENG是全国所有电视台都面向高清进入考量的,因为这里有两档机器,一档机器是准高清,还有一档机器是4H1,面向新台我们测过这个东西,所以跟大家做一下汇报。在这个级别的机器基于MPEG-2 50M XDCAM索尼蓝光系统是2008年首次奥运会上的使用,其后我们还和它的面向HR1以及它便携的编辑机,还有1500或1600系列的机器都做过一些评估和测试,我们也都有非常明显的业务实践,像今年的冬奥会我们使用PW700加上1500编辑队,这个使用感受非常好。

2008年我们也使用了松下公司AVC Intra系列的机器,我们使的是3000系列的机器,这次松下公司又隆重推出3100,这个机器我们也都看到了实物,不仅从体积上,重量上,特别是功耗上达到34W,原来ENG7G如果能低于40W,这是我们应该在高清,特别是大芯片高速处理上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现在能达到34W指标非常突出。这次我们在世界杯当中前期采用全部是3000加上HM200,非常好的编辑配对,让基本的采访单元,除了ENG还可以非常便利的现地编辑,同时支持传送。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国内的品牌,华傲精创的DataCAM,国内这几年走了一条非常敢于创新,又非常艰难的开发路线,它最先推出来的680的摄录一体机,还有编辑980,在我们台都有非常好的应用,基于结合线性制作又完全基于非线性技术的一套理念在我们业界内非常突出,今年BIRTV又推出1860,从原来推出DHH120和185双盘记录,ENG的功耗控制在40W之内,这些指标是国内ENG品牌非常优异的挑战性的指标。我们这次在世界杯的前方前溯到冬奥会的后方,包括正在举行的青奥会都使用了DataCAM系统,这次青奥会我们面向轻型的技术支撑,在前方全面部署的DataCAM系统。

除了面向网络制播环境下的新介质的ENG之外,实际上广播工业界一直在不懈的追求高质量的ENG,去年索尼公司推出的SRW9000的摄录一体机是业界非常经典的产品,仍然基于1/2数字磁带环境下的制作,制作码率基于4:4:4RGB的架构可以支持到440,甚至能到880,这么一个平台能够把这么复杂的东西集中在体积这么小上,在工艺上是非常苛刻的,这也就是去年BIRTV评SRW9000的特殊奖,不敢说是不是基于磁带1/2环境下的末代皇帝或者最后贵族,至少这块产品我们非常高兴的看到已经在电影方面大力推广。CCTV自己在新台方面也有新线编的面向高质量的制作平台,我们也会在今后的环节当中结合我们新线编的制作岛引入超高质量的ENG。

在采集层面涉及到演播室和转播车方面从这五年来说系统的产品给我们提供了非常丰富,甚至是无忧的选择,种类也比较多,产品也比较齐全,在高清系统建设当中这块让我们能够便捷的高可靠的组建整个系统分为,但是事实上还有两个问题在传统演播室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整合,传统演播室基于网络制播环境之后的Gateway关键设备,这方面中国的路线和国外的路线在集成方面有些不同,我们首先是从制播一体化的系统上开始的,国内各个系统集成厂家基本上基于制播一体化来构建的面向新闻、面向直播演播室,像体育的Gateway就是播出服务器或者是收录服务器,而对于不是网络制播一体化的,像一些综合演播室,这样的Gateway如何来做,现在我们这方面的考虑刚刚开始,而国外这方面没有上来做非常大的复杂的网络制播一体化的系统,而是基于传统的系统构建的Gateway。

我连续两年去NAB看,他们比国内工业界在这方面产品化的程度要高很多,我们这次面向新台就非网络化、非制播一体化的综合演播室如何构建Gateway,言外之意日后全部网络化环境如何从媒资,从别的制作岛不是拿磁带到演播室直播,而是通过一个文件传过来,接收Gateway,在演播室记录下来的节目不再记录到磁带上,而是记录到服务器上以后怎么传走,类似这样的Gateway环境如何和上面的生产管理系统协同,而又是简单的产品化的东西,这方面对我们的要求,特别是国内工业界的要求我们还是有期待的。国外类似像EVS已经在国外,包括中央电视台内部,像我们的1000平米演播室已经构建了这样的网络制播化的Gateway,用这个来解决演播室基本上是线性制作,需要和外界网络环境Gateway的关键作用,当然了EVS实际上在广播工业界是非常成功的产品案例,这次NAB非常高兴的看到很多厂家都有类似非常便携的产品化,一看它就不是PC,不是Server,就是广电设备,类似这样的产品,因为这些设备没有拿到我们台里评估,所以今天也不好提及,但这方面国外很多产品都已经承担日后综合演播室Gateway的作用。

还有一个问题是亟待整合的,就是演播室的网络系统,现在我们在演播室当中过去的切换台就是(肯抽派诺)和主体,现在各家的切换台都是经过交换机来连接,(太类)系统、控制系统,还包括调音台的主机和(肯抽派诺)的连接,包括构建演播室之外还要构建网络化制播的媒体文件传输通道,还要有上层业务管理的诉求进来,整个演播室的网络系统现在看到的都是各自为战,如何整合演播室系统里的网络系统,就像我们整合一个视频系统一样,整合一个音频系统一样,整合这样的网络系统实际上也是摆在我们面前非常迫切需要整合的问题,我也呼吁各个厂家,特别是主要的切换台厂家,关键设备的厂家如何在这个里面构建一体化的网络系统,而同时又能保证这个网络系统高可靠,全冗余,而且是能有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网络体系,这恐怕是很重要的事情,不可能一个很重要的切换台还随便买一个,随便用上一两万块钱,甚至厂家搭给我的交换机,你要怕不安全就摆俩,我们希望下一步各厂家跟我们一块儿在这里整合。

除了采集以外还有编辑,几年前非编平台不能适应新一代编码体系的问题现在随着CPU+GPU处理能力大大提升,已经有了乐观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最初对于新闻类的使用环境是2轨到4轨最多编辑的场景,而对于综合类节目要求4轨到8轨,这都是过去在标清当中的实践下来的结果,头一两年最大挑战的是AVC Intar新一代的算法,大部分的编辑PC平台只能支持1轨或者1轨多一点,不到2轨的重放,现在通过调查我们这边评估下来不管是基于AVID的系统,基于[FS:Page]苹果的系统,还有国内厂家的系统都有非常大的提升,在这方面原来对于DNxHD编解码的运算都还有一定的吃力,现在这方面没有太大的障碍,当然如何提高实时合成或者是优化合成,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我们期待业界整体非编性能的提高不单单依靠几层CPU、GPU的处理能力,我们也希望在上面应用层面能够有比较大的提升,特别是合成、优化合成或者是转码,甚至是分步计算,类似这方面能够有所推进。

采编播现在的播出系统进入了第三代,播出系统是国内工业界历史开始比较长的,最早单频道基于硬盘的播出,这个在地方台非常普及,到了第二代基于共享存储的多频道播出,组织部分文件化的备播,这些都已经在多年实践中有了非常好的经验积累,我们面向新台第三代全文件化流程播出组群的系统,首先要解决的是全程文件化的备播,我们这次播出系统是由大洋公司负责集成的,在全程文件化备播方面的开发上下了大量的功夫,还包括高标清自适应,基于播出服务器高标清文件化自适应,不管日后是基于标清的文件放在系统里用高清播出,还是基于高清的文件放在系统里用标清播出,在产品层面和系统应用层面都没有什么问题,包括这次高标清同播系统的设计,包括组播备份的设计,还有这次花了大量力气的播出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这块都是第三代播出系统很重要的关键的考量点,当然极端的还要考虑异地容灾,像现在同城异址的新址和现址的播出系统容灾都在系统当中考量,在这里面新的主控播出系统除了在流程上和应用系统上组织以外,硬件系统的构建和硬件系统的集成也是非常关键的,包括同播系统的设计,包括一些系统的构建,包括主控系统这块如何协同,实际上在这方面都是需要非常多的技术,非常细的考量,这方面我们和业内非常有集成经验的世纪汇成和方正做了非常好的集成工作。

高清战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是包装,包装这几年越来越成为整个频道和节目不可或缺的非常重要的手段,节目部门基本上在海量容量制作下如何让自己的频道、节目和栏目让人家看了不走,包装是很重要的手段,除了在实践当中在线包装这几年发展非常迅速,在线包装已经从原来单一产品的提供逐渐转换到服务的提供,已经不单单是卖产品了,像现址采用的世界杯的公司,奥为公司和我们节目部门深度的耦合,做这方面的包装服务,和新闻VZRT的系统,和新闻频道的包装都是深度的耦合。国内在包装方面做的最为突出的是新奥特的马里亚纳系统,在产品评估上和应用的集成上完全达到了我们现在的设计要求,当然是不是现在的产品还要转换到服务,这个对国内的工业界也要有个非常积极的适配,恐怕现在包装系统的决定一半的选择权已经到了节目部门的手里,节目部门觉得谁的服务好,已经不单单要体会产品好。

还有一个是演播室内部大屏的包装,越来越多的大屏系统进入到演播室作为背景,作为一个节目主持人的交互平台出现在节目当中,很多国内国外的都在这方面有非常好的业务实践,除了背景包装以外。虚演现在已经从传统的虚演逐渐并举现场包装,这次世界杯当中现场,张斌旁边几个运动员的虚拟图像,演播室现场的虚拟图像子,类似这些东西从原来的虚拟演播室逐渐向真实现场,过去是虚加实,大部分虚少部分实,除了人是实的,日后恐怕逐渐会越来越绚丽到大部分实部分虚,你都搞不清楚现场的广告、现场的下雨、现场的灯光是真的还是假的,类似这样的体系都是很重要的技术实现。

关于内容战略,这是三网融合下的大环境,中央电视台今后五年当中如何考量从传统广播者向三网融合大环境下的内容供应商的过渡,这可能是非常重的话题,远远超出了现在技术层面的讨论,但是技术方面我们应该做哪些准备,至少要在过去的内容再利用方面,为生产服务的内容再利用向内容多平台复用方面体现内容最大价值化上考量,这里面很重要的两个关键点就是多种平台的内容分发或者是支持专有平台的内容制作,这恐怕是今后作为内容战略很重要的两个平台的考量。

我们在“十二五”当中有三个重要的方面,第一是现在已经启动的音像资料馆全面的更新,2003、2004年建成音像资料馆已经运行了六到七年了,累计了40-50万小时的节目,这样的音像资料馆IT设备已经进入到老化的阶段,新的业务诉求越来越迫切,这块我们如何应对,当然了我们还有一个计划当中的,现址系统迁入到新址以后,现址要建立统一的内容分发平台,是即刻要启动的,如何适配内容供应商的位置,下一步要详细跟业界的有识之士讨论如何在制播域开通内容复用渠道的问题。这个当中关键的技术实践要解决的理念,过去重点是存,新一代内容战略上重点解决用,存的问题不要再考虑了或者重点解决的是用的问题,用的问题音像资料馆还有很多问题都要在下一步集成的实践当中一步一步解决。

下一代媒资总体技术架构的问题,这块和业务定位都有关系,当然现阶段音像资料馆的问题,包括现在回调速度永远达不到节目部门的要求,找内容永远找不着,过去磁带LTO2开始马上使到LTO5了,速度和存量在倍增,可是整个服务速度提不上去,这样的问题我们内部也讨论多次,是不是继续这样的技术架构。主题服务怎么能够达到高质量的主题服务,除了有人员素质问题,还有技术架构支撑的问题,是不是要引入视频搜索引擎的问题,下一代五年我们还是不行,这一代没有视频搜索引擎。还有深度编目的问题,我们花大量的人力物力,每年花几千万组织好几个团队做二次编目,二次编目对整个资料的检索有多大贡献,类似这样的问题恐怕都会在下一代的媒资系统当中仔细考量。

内容分发平台定位是面向B2B,但多种服务对象如何定位,怎么定位,建成的音像资料馆和内容分发平台之间的导入策略应该怎么考量,完全过去还是有需过去,包括内容分发平台自身是更加池化的东西,还是日后没有什么池,是引擎转码多端服务的问题,这次BIRTV有一个产品是能快速将一个内容分发给不同码率的,这次这个产品也获奖了,是引擎化的东西,包括服务机制,整个分发机制和服务机制和CNTV关系的问题。很重要的是数字版权保护服务问题,如果在媒资系统里暂且不用考虑的是DRM,考虑的是版权体系,而在内容分发平台DRM的技术是少不了掉。

关于内容复用,现在很重要的话题是台网如何互动,技术内部还有很多分歧,台里内容复用问题,如果不从台的层面进行战略上把战略地位搞清楚恐怕台网互动就没法实现,因为我们不知道做到什么样,现在的内容复用是最初步的播后内容的共享,能做到播后内容的共享就满足了,实际这块的级别是非常低的,时效解决不了,内容拿回去再加工的成本也比较高,当然了是不是可以考虑播前策略的共享或者播前策略性提交,哪些节目电视不播就先放到网上,BBC和NBC都有这样的策略和实现,今年在N[FS:Page]AB期间我也看到很好的应用案例来解决不同媒体之间的提交策略问题。还有是不是在制作环节共享,制作环节共享现在已经向我们平台里提出来了,体育就要求第一分钟就要给CNTV提交节目了,一级一级往前递推,还不敢说是不是有拍摄共享,当然现在对象不一样,拍摄介质不一样,至少这几个层面的复用问题已经非常实际的摆在我们的面前了。

国际战略,如何构建全球的覆盖网络,类似这样的东西更多的是业务层面的规划,技术来实施和保障,恐怕现在全国一流的第一集团的省台也在考虑全国的网络系统,大家都有类似这样的诉求。第二个战略目标就是建设全球的新闻报道网络,这个已经明确的给中央电视台下达了任务指标,这块主要体现三个层面,一是高效互联的网络,二是构建骨干的中心站点,三是强化基本采访单元的报道能力。骨干传输网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业务的需求是非常明确的,我们要解决大中心站,还要解决平时的大型赛事外面临时构建,业务上很重要的诉求是IP和TS复用,共同用,把这个东西over SDH,这块基本的业务诉求,当然技术层面还有带宽我们希望可指配,日后还有带宽QUS保障甚至动态分配,现在经过遴选构建的是基于(乃听塞的)TS+IP完全广电层面和IT层面的接口over SDH的产品,这个产品2008年BOB使用,现在中国电信、联通也都再见这样的基于(尼泊)的专网,我刚刚知道PCCW,香港也在建立这样的全球基于(尼泊)的网络,我们家的设备也是基于(尼泊)构建的网络。还有一个是宋总提出瘦型子制作平台,如何建立苗条型的,不是大头小身子的远端制播平台,这个也是很重要的诉求,怎么样解决远程维护的问题,技术支撑薄弱的问题,高可靠的问题,易操作的问题,我们也在这方面跟索贝公司有了非常好的产品级的实现。

基本采编单元如何提升EMS,所谓快速回传,主要是三件套,第一个是非常清亮,能在各种场合下使用,既能解决高质量场合,又能解决恶劣场合,当然可以是不同机型的ENG问题,这个方案现在为止还是比较乐观的。第二个是解决Mobile便携的非编如何做,我不管是松下公司、索尼公司还是基于软件的国外的(一地而四)系统,都是非常便利和编写的平台,希望国内在这方面给予跟进。第三个是非常方便的有效的传输系统,SNG,当然SNG我赋予它新的词,这里不单单是一种设备,可能是面向卫星传送的,所谓的(塞特来特)系统,也可能是面向网络传送的,(乃特我可)系统,也可能是面向移动的,2.5G,3G,还是今后的4G,能够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便携传输的系统,这块我们还面临非常大的挑战,尽管业内已经开始面向3G做一些尝试,但如何提出有效、稳定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代表中央电视台衷心感谢所有参与CCTV新址建设项目的设备供应商、系统集成商、应用开发商、咨询和服务商给我们CCTV这么多年来的大力支持和精诚的合作,谢谢。

责任编辑:chengxi

为您推荐

BIRTV2005--中国广播影视业界的年度盛会

中国广播影视业界的年度盛会第十四届北京国际广播电影电视设备展览会(BIRTV2005)已于8月28日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落下帷幕。BIRTV展览会作为中国广播影视系统最有影响、最具权威的设备展会,既是对广电市场新产品、新技术一年一度的大检阅,又是业内人士交流先进理念、促进合作、共谋发展大计的重要约会。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让我们再次回味带给我们无限惊喜和无限希望的BIRTV2005。一、展览会基本情况本届展览会展出面积45,000平方米,启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11个展馆,共有来自中国以及日本、法国、英国、荷兰、美国、德国等23个国家和地区412家中外厂商参加本次盛会。其中国际厂商185家,中国厂商2

BIRTV2002热点追踪

制作包装日受重视现在观众可收看的电视频道越来越多,中央电视台、本地电视台、各省台、教育台等等足有好几十个频道,频道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如何在这众多的频道中脱颖而出、如何使观众手中的遥控器能停留在自己的频道上,除了频道的定位、内容,频道的节目包装也成为了节目制作中一个不可或缺、日益重要的环节。去年BIRTV展会期间就举办了节目包装制作研讨会,今年庆祝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成立20周年举办的一系列研讨会自然少不了节目包装制作方面的内容。而且,自今年起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也首次举办了“图形制作奖”,并且以后将每年举办一届。伴随着节目制作包装的日益受重视,展览会上展出的有关节目包装的产品也越来越丰富了。

BIRTV2003信息发布与座谈会12月9日在北京召开

12月9日下午BIRTV2003信息发布与座谈会在北京中国职工之家召开。作为中国广播电视行业一年一度的盛会,北京国际广播电影电视设备展览会(BIRTV)在广大参展商和用户的热切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已成功举办了十一届。为了进一步加强沟通,提高展览会的效果,BIRTV组委会组织了这次“BIRTV2003信息发布与座谈会”,来自国内外广播电影电视生产厂商90余名代表参加了座谈会。会议由中广国际总公司副总经理、BIRTV2003组委会副秘书长胡荣泉主持。会上,广电总局计划财务司统计物资处处长兼广电总局政府采购办公室成员王益洪首先介绍了广电行业在即将过去的2002年设备采购方面的情况:包括国家政策和操作程

BIRTV2006

“数字新媒体”将成为BIRTV2006最炫的亮点-BIRTV数字新媒体信息交流会在京召开2006年5月12日,由第15届北京国际广播电影电视设备展览会(BIRTV2006)组委会主办、《广播电视信息》杂志社协办的“BIRTV2006数字新媒体信息交流会”在北京举行,本次交流会就我国数字新媒体产业的发展趋势和相关热点问题进行了座谈。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司、无线局、中央电视台、中国有线、中数传媒和北广传媒数字电视有限公司等多家机构的高层人士参加了本次交流会。与会的专业人士就近年我国数字新媒体产业的发展做了整体的分析,并分别对数字电视、付费电视的进展,直播卫星、车载移动电视、手机电视和IPTV未来发展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