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线电视机顶盒的功与过

2010-11-03 08:56:00来源:网络来源 作者:唐亮热度:

电视机出现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电视节目的传输经历了由无线到有线、由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转变过程,在所有这些转变过程中,机顶盒的出现促进了电视机功能升级、使人们能够更好的享受高质量的视听盛宴,但与此同时,机顶盒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渐凸显。

机顶盒的功

相信很多20岁以上的人,都经历了通过使用电视机自带天线收看电视的时代。毫无疑问,通过这种方式收看电视,雪花多、不清晰、不稳定、节目少,要经常调换天线到某一位置才能收看到相对清楚的电视。

后来,有线电视出现了,模拟信号通过同轴电缆进入千家万户的电视机,整个过程由于模拟信号的传输介质上的封闭传输,使得节目的清晰度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模拟信号广播,占用的频带资源较多,导致频道数较少,满足不了日益丰富的各类内容频道要求。因此传输的信号由模拟转为数字,使得频道容量大增。但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绝大多素的电视机只能收看模拟信号,无法直接播放数字信号。

这时机顶盒出现了。通过机顶盒,传输介质上的数字信号转换为电视机可以播放的模拟信号。此外,机顶盒能够支持游戏、点播等互动应用,自身可以集成EPG,提供电子政务、股票等广播信息。当然,如果集成硬盘、网卡,再开发更多的影视娱乐软件,则机顶盒的功能会有更广泛的外延。

机顶盒的过

广电运营商主要通过CAS、智能卡等方式来保证传输节目的安全性和经济效益。可一旦广电运营商选择采用某公司的CAS,那么负责给该广电运营商提供机顶盒的所有企业都要集成该公司的CA,并缴纳一定的测试费。这就带来以下几个问题:

形成了各地有线网络的“割据”。基于我国特有的政策环境,基本形成了以县市为部署颗粒度的有线网络格局。不同网络运营商采用不同的CA、不同制式的机顶盒,导致有线电视网络之间难以互联互通,也限制了用户的规模发展。试想,如果在A地买的手机到B地就不能打电话了,在C地能上网的电脑到了E地就不能上网,那么移动产业、电脑产业难以快速的发展壮大。

阻碍产业链的发展,影响市场的繁荣。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近几年IPTV、互联网电视带来的压力,大多数有线网络公司以免费的方式向用户提供机顶盒,为此有线网络运营商需要支付大量资金。此外,机顶盒制造商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将自己的产品适配到全国各地不同的有线网络,同时还需要支付部分测试费用给CA公司。这就给有线电视软硬件产品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尽管目前已经出现了数字电视一体机,但其仍然没摆脱机顶盒、智能卡的掣肘。例如,在北京购买一体机的用户,如果到外地,只换一个智能卡仍然无法收看电视节目的,必须置换内置机顶盒。

CNNIC分析师唐亮认为,机顶盒在电视机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新的形势下,机顶盒统一标准的缺失、私有封闭的特性,已经成为电视产业乃至广电产业发展的一个瓶颈。广电部门应该发挥主导作用,相关CA及机顶盒生产企业应该有统一的大局意识,尽早把CA及相关软件从硬件生产中分离出来,像电脑一样,硬件厂商只关注硬件本身的生产,只要做好开放接口,上层的软件生产厂家不用和硬件捆绑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相关企业更加专注于自身产品的开发,才能更好的推动电视、广电产业的发展壮大。

责任编辑:DVBCN编辑部

为您推荐

周师亮:机顶盒机卡分离的发展趋势(下)

机顶盒采用软件技术实现数字电视即时CA解密(由于没有计算机的支持帮助)必须解决两个关键点:一是提高对信号处理的运算效率来达到和电视广播同步运行的匹配。其次为了保证CA不被破密的安全性,不能用降低CA抗破密的强度来凑合存储空间限制和运算效率,还不能提升机顶盒的成本(只能降低)。此外从长远发展来看,随着FTTH进一步的成熟普及和大容量存储器件的不断开发成功,它还可以起到家庭网关的作用(这方面的论述从略)。

周师亮:机顶盒机卡分离的发展趋势(上)

一机顶盒从世界范围内广播电视发展方向看,模拟电视被数字电视取代是无庸置疑的,取代的时间和方法则随各国的国情而有所不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无论经济实力有多雄厚,那国也不会于朝夕之间将所有模拟接收电视机都打入冷宫而以数字接收电视机来取代之,于是数/模转换机顶盒就应运而生。我国已经拥有三亿多台模拟接收电视机,当前我国有线电视由模拟向数字整体转换的关键条件

国内主要卫星电视机顶盒厂商目录

1、同洲电子2、长虹3、深圳九洲信息4、福建神州电子5、高斯贝尔6、江苏银河电子7、深圳迈威8、深圳创维9、深圳成功10、福州卓异11、大亚科技12、江苏银河13.其它

06年前瞻:手机电视与IP机顶盒等备受关注

考虑到能源成本高涨与房地产泡沬化等因素,一些华尔街的分析师相当担忧2006年的美国经济。但投资银行JefferiesBroadview的技术管理总监DavidCreamer指出,半导体也许会成为新焦点。Creamer表示,随着半导体业界一些合并或并购案、首次公开发行(IPO),加上部份跨领域大型企业积极寻求成功的新兴科技以使其技术更加完整,2006年对半导体产业来说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