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屏融合起新篇

2011-01-06 10:56:00来源:《互联网周刊》 热度:
WiMo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电信运营商可以利用这项技术,实现互联网资源对电视资源的替代作用,这对于电信运营商争夺三网融合的主导权很有帮助。

三网融合颠覆了我们对终端功能的认知。今天,我们可以用电视上网,打电话;用手机看视频;可以用电脑上的网络电话跟朋友联系,用IPTV看电视。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只需要一个终端,一个屏幕,就能实现现有终端所有的功能。

终端的融合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屏幕的融合。当前多屏融合的进程正在不断加快,其中潜在的商机无疑是巨大的推力。据咨询公司OVUM预测,到 2012年,全球将会有6400万多屏业务用户,市场规模可达180亿美元。现在包括法国电信、AT&T、韩国电信(KT)以及中国移动等国内外的电信公司纷纷在多屏业务上发力,意图抢占这一市场制高点。

当前不同终端在内容共享上主要采用业务-用户模式,即用户通过使用电信运营商推出的多屏业务,实现不同终端对同一资源的获得。然而这一模式受制于内容资源提供方之间的竞合关系,特别是电信运营商与广电运营商之间的利益纠葛。另一种模式,即在终端设备之间实现内容的实时传送,就成为内容共享的一种捷径。

业务-用户模式

这种模式表现为运营商推出相应的多屏业务,然后用户选择是否购买。运营商凭借对各种内容资源以及网络渠道的掌控,能够将内容同时发送到手机、电脑、电视等三个终端。用户购买了此业务,即可实现在不同的终端获得同样的内容。

例如购买了多屏业务的用户在家里通过IPTV订购了某段视频后,可以先在电视上观看,然后在PC上接着看,如果没看完,出门后还可以通过手机继续观看剩余的节目。多屏业务允许设备之间的无缝切换,无需用户多次登陆认证。此外,后台系统还可以记忆用户的喜好与习惯,针对用户的设备,主动对内容进行适配。并可以根据用户偏好和场景,调整用户观看的体验。上海电信在2010年11月份推出“三屏互动”新业务——“翼视通”,就能够实现同一视频节目在电视、手机、电脑等多个终端跨屏交互。

不过国内的多屏业务发展非常落后,而且进展缓慢。国外的多屏融合业务发展要远比国内成熟。以IPTV为例,早在1999年英国Video Networks公司就推出IPTV业务,到2003年上半年,全球有30多家电信运营商推出了IPTV业务。可是,国内IPTV从2003年9月上海文广传媒集团“东方宽频”推出网络电视业务开始,比国外迟了多年,加上广电总局迟迟不发放IPTV的经营牌照,广电系统与电信系统无法在发展IPTV业务上达成合作,到今天我国的IPTV用户还非常有限。国内的多屏融合需要另辟蹊径。

终端传输模式

如果把内容共享的主导权交给用户,让用户自己具备在不同终端之间切换内容的能力,实现自下而上的“革命”,多屏融合的进程就有望加速推进。而这一目标,可以通过技术上的创新得到实现。

苹果是一个可以参考的范例。苹果推出的Apple TV产品,其AirPlay功能就能够通过Wi-Fi无线网络系统将互联网和电脑上的内容传送到电视机上的机顶盒当中,特别是可以将iPhone、 iPad或iPod Touch上的视频和音频无线传输到电视上。虽然Apple TV还有一些局限性,例如支持的视频格式有限,但是这款产品的市场前景很广阔。美国市场研究公司Forrester分析师詹姆斯·麦奎维认为:“AirPlay透露了苹果客厅战略的真实野心,他们想将iPhone和iPad作为主导因素,而电视则只是苹果生态系统的一个输出设备。”

苹果在这款产品上不断改进,显示出乔布斯并不仅仅把它当作“业余爱好”。2010年9月,苹果推出了新版的Apple TV,价格也较前低得多,从原先的229美元降至99美元。老版的Apple TV有一个硬碟,让用户线上购买和储存电影、音乐和电视节目。新版Apple TV则完全围绕流媒体和租赁展开,不能储存内容,但和老款一样,可以把储存在家庭电脑上的内容通过Wi-Fi传输给电视机。

除苹果外,谷歌的“Google TV”,微软的“维纳斯计划”,英特尔的无线显示WiDi(WirelessDisplay)技术都具有类似的特点,即在不同设备之间实现内容的实时共享。对于运营商来说,这项技术具备特殊的意义。电信运营商之所以没有发展起IPTV业务,就是因为缺乏电视内容资源和IPTV集成播控平台,而现在电信运营商可以利用这项技术,实现互联网资源对电视资源的替代作用,并由用户自主播放内容。这对于电信运营商争夺三网融合的主导权很有帮助。

中国移动近期创造了一个新的技术名词WiMo,就是类似的技术。WiMo全称是(Wireless Mobile Multimedia Transmitting)移动终端无线多媒体传送技术,它支持移动终端与大屏幕设备间无线、实时、高清音视频信息传输的技术,能够实现以移动终端为核心的多屏共享互动。如果在用户的手机和电视机上安装上相应的WiMo装置,借助无线网络,就能实现将手机上的内容在电视上演绎的效果。

这可以突破手机屏幕太小的劣势,现在手机上的移动互联网应用非常丰富,智能手机多媒体解码能力增强,智能手机的内容不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升。而且随着智能手机硬件配置的进一步增强,功能的进一步扩展,将来智能手机就是一台微型电脑,容纳的资源非常丰富。WiMo技术就有很大的施展空间。

中国移动研究院终端所副所长郭晓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宣称:“WiMo时延小于60ms,可支持游戏等实时业务;功耗小于0.5W,在移动终端可接受范围内;分辨率最高可支持1080P、30帧/秒;可内置于手机、平板电脑、上网本、机顶盒、数据卡、电视机等多种终端中。”“此外,WiMo还具有技术定位和特点明确、快速传递、统一简捷编码方式、底层重用Wi-Fi承载、无需内容版权管理等多重优势。”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晓庆更是表示:“支持 WiMo的特殊芯片进入市场后,具备WiMo功能的手机很快就可以商用。”

不过WiMo技术要成功商业化还面临着众多挑战,终端适配是其中之一。要实现这一点,必须具有强大的产业链支持。目前中国移动联合大唐电信、联想、海尔、创毅视讯、CYWEE、华硕、三星、LG、Siliconimage、Marvell、博通、ATHEROS等12家厂商启动了WiMo技术与产业合作,产业链初具规模,但是离大规模推广WiMo技术还有距离。

在技术上,WiMo也有待改进。即使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强也坦承WiMo技术尚未成熟。华硕孙聪敏认为,如何做到移动终端、 Dongle与电视之间的快速匹配;如何减少WiMo手机重量和功耗,以适合较长时间玩游戏、上网或阅读的需求;如何有效抑制WiFi高速传输时的干扰;如何让手机菜单完美地呈现在电视屏幕上,这些都将是WiMo技术面临的潜在挑战。

从消费者角度讲,他们无疑是欢迎这一技术的。以电信运营商的财力和掌握的内容资源,[FS:Page]以及对移动终端和整个产业链的影响力来讲,它们是开发这项技术的最合适的人选。虽然前期在研发以及终端适配方面都将投入巨大的成本,但是只要坚持下来,等这项技术成熟、整个产业链发展起来之后,具备WiMo功能的手机有望成为手机市场的新宠。

责任编辑:DVBCN编辑部

为您推荐

信产部出台今年工作要点 三网融合或有突破

“今年会倒退还是进步?”这是很多电信业人士对于目前业界翘首以待的几个敏感问题的一致疑问。日前,信息产业部发布了今年的多项工作要点,一定程度上回应了上述质疑。信息产业部明确表示,《电信法》今年将进入立法审议,使出台时间拉近;另外,信产部今年将对三网融合提供政策建议,而省级通信管理局可望增加人手。《电信法》成为工作要点近日,经过信息产业部第16次部务会议通过了《信息产业部2006年工作要点》,并下发相关部门。在信产部的工作要点中提及,今年将配合有关方面开展《电信法》立法论证、修改完善及立法审议工作,还将做好《无线电管理条例》、《信息技术应用促进条例》等多个规章的制定或者修订工作,配合做好《邮政法》

三网融合7年博弈无进展 专家称实现仍要4年

只有让垄断者放弃垄断三网才能真正获得融合,在这场利益的博弈中政府能否痛下决心或许是事情得以解决的根本一切都因“十一五”规划中的一个词而引发。“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在我国政府“十一五”规划中,业内人士发现,“十五”计划中的“促进”已经变为“推进”,这是否意味着三网融合将要发生某些实质性变化呢?事实上,在IPTV成为一个新的热点时,三网融合就已经再度成为电信和广电不休争战中的最热门话题。中国电信首席技术官韦乐平对IPTV业务曾公开表示,第一,IPTV业务电信不能不搞;第二,IPTV即将有规模化的行动。看起来,这无疑是在向广电宣战。在现行的

娄勤俭称三网融合是趋势 各自均有独特技术

娄勤俭表示,要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三网融合,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他说,现在应该讨论如何满足用户的需求,提供方便、有效的NGN。要注重电信网、互联网、广电网三网原来独特的强势技术的进一步拓展,这些技术各有各的侧重点,比如说互联网本身就考虑是无所不在,任何比较方便用户的使用,不受任何管制的考虑。作为通信网来讲,考虑用户质量,考虑信息安全,考虑运营模式,这种考虑理念的发展,会推动本身技术的一种推动。如果我们在技术研究的初期就强调这些技术相互复制性,制约它的发展,这可能是不合适的。这些技术完全可以在强势技术上,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主创新。另一方面,他指出,要注

国内网络安全尚未成体系 三网融合存隐患

在第38届世界电信日来临之际,百纳电信咨询IT与设备事业部高级顾问刘成效在接受天极网记者采访时谈及了他对今年“推进全球网络安全”主题的理解。“我认为这是全球对电信网络安全问题关注的重要信号。”“一方面,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网络也在遍布全球每一个角落,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的隐患。因为网络安全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攻击手段也越来越多样,为人们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网络安全问题也被提升到了全球的高度。光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组织已经不能很好的解决安全问题。因此,注重安全问题,发动全球来共同关注安全问题,已经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说。既然网络安全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