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历史的声音,回顾中国广电事业开端

2011-06-16 09:55:00来源:国际在线 热度: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西行漫记”陕西行13日正式展开,首站参观了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旧址,并采访了77岁的延安日报前总编、有40多年新闻工作经历的苏若望。苏是延安新闻界的老兵,16岁在汉中老家参加工作,23岁调到延安日报社工作,直到1995年退休。他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新闻事业的发展史,进行过深入地研究,寻找和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和史实。

  苏若望讲述了当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台的历史:1940年3月,周恩来从莫斯科返回延安,带来一部由飞机上拆下的广播发射机,中共中央决定筹建广播电台,并成立以周恩来为主任的广播委员会,领导广播电台的筹建工作。中央军委三局九分队承担建台工作,台址选在延安西北王皮湾村的墩儿山下,他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克服了物资匮乏的不利条件,天线只能挂在树枝上,播音室就在简陋的山洞内。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于1940年12月30日正式开播,成为中国广播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1943年3月。国民党当局对陕北根据地进行封锁,广播器材补充困难,机器发生故障,新华广播电台无奈停止广播。电台工作人员自制了零件,渡过难关,于1945年9月5日恢复广播。1947年3月初,在中共中央机关撤离延安之前,周恩来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新华广播电台战备转移问题,决定在晋察冀、晋冀鲁豫解放区建立战备台,以保证在战争环境下不会停止广播。自1947年3月14日在延安停止播出后,新华广播电台先后在陕西子长县好泙沟、河北涉县沙河村、西柏坡附近的张胡庄继续播出。在长途的转移过程中,新华广播电台仅仅只是由于技术原因停播了三天。听到这段历史,我对新华广播电台工作人员的刻苦和专业精神,感到十分敬佩,他们是我们年青一代学习的榜样。

  接着我们参观了延安新闻纪念馆。延安新闻纪念馆于1986年10月举行落成典礼,当时建在延安清凉山的山腰上,十多年后经中宣部批准,2004年得以翻新重建。纪念馆珍藏着大量珍贵的相片、图表、油画、雕塑和经过复原的实地场景,使大家对当年清凉山上的新华通讯社、解放日报、中央印刷厂等中央新闻单位有了基本了解,而且从视觉和情感上把我们带进了60多年前的清凉山,让我们看到了战斗在清凉山上的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生活状况和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当年清凉山上的一人一事,一草一木,都含着很多感人肺腑的故事。

责任编辑:戈弋

为您推荐

中国互联网走过这些年——吃螃蟹者轶事

1987年:9月20日:第一封电子邮件耗时6天送达标志着中国人第一次“触网”的事件是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钱天白于1987年9月14日发出的内容为“AcrosstheGreatWall,Wecanreacheverycornerinthe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的邮件。事后人们查看邮件记录,收信时间为9月20日,也就是说这封电子邮件耗时6天才送达。而今天我们发送电子邮件基本上都可以实现即发即收,从点击发送邮件到对方收到邮件,也不过是几秒钟的功夫。上世纪90年代中:网游从打字开始当《天下贰》、《魔兽世界》、《永恒之塔》、《剑网3》等一个个网游新作吸引着大批玩家的时候,可能大家

全国广电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构想(上)

概述目前,我国广播电视系统还没有完成网络整合,网络的规模效益难以形成,国家和省广电骨干网络的开发应用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各地的网络基本上是各自为政,节目平台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网络及内容资源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网络的互联互通依赖于电信运营商。这种态势是非常危险的。一旦政策发生变化,广电系统的节目资源不再有垄断地位,那么广电的优势就会丧失殆尽。为此,本文做出构想:(1)启用全国及各省骨干网,建立统一的广电骨干传输平台,把它作为国家信息化基础设施网,在其上首先实现广电系统内部的互联互通;(2)建立各种应用平台,整合广电系统的内容(节目)和网络资源,建立统一的电子商务认证体系,建设广电系统的数字电视电

全国广电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构想(下)

本文作者毛卫兵先生,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工程硕士研究生,莱州市广电网络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毅先生,中广影视传输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徐文立先生,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国家广电网络互联互通的实现鉴于IP将成为全球通用的传输协议,可以考虑在广电骨干网上统一采用IP技术,包括IPoverSDH、IPoverDWDM等。到达服务平台的中心机房后,用高端路由器实现和本地宽带多媒体综合业务网的无缝对接。在发达地区,SDH网络已经连通到了县。如果这些县的HFC网络具有相当的规模且拥有比较庞大的用户群,就可以考虑把服务平台建到县级。如果SDH网络没有延伸到县,则要视该县网络建设和用户数量的情况来确定,如果条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