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需不需要固网牌照?

2012-06-12 07:16:00来源:通信世界周刊 热度:

中移动申请固网牌照引发各方热议,对此,本刊特组织一组评论,分别从中移动整体战略、铁通角色、市场及反垄断以及用户需求响应等角度对这一事件进行评议。

事实上,不论业务层面的牌照申请是否顺利,中移动都应继续加快基础网络的建设步伐,以弥补其在固网资源领域的短板。

力争固网牌照:中移动胜算几何?

近日,中国移动申请取消“686号文”对于自身不能经营固网宽带业务的限制。中移动此举最终能否如愿以偿?这之中又存在着怎样的变数?

首先最大的变数来自于竞争对手方面。中移动欲进入固网领域的消息一出,就遭遇了中国电信董事长王晓初的反对言论。尽管目前中国联通尚未表态,但估计关键时刻也会表示反对。

如果中电信董事长王晓初所言的中国固网毛利率已经很低是事实的话,那么中移动的杀入势必会造成三方在固网市场惨烈的价格战,进而进一步稀释和摊薄本就不高的利润,而鉴于目前三大运营商在3G业务上均未能取得预期的营收和利润,甚至导致整体业务营收和利润的下滑(中电信和中联通)或增长放缓(中移动)的现状,中移动此时进入固网对于三大运营商未必是利好,尤其是中移动。

尽管中移动目前仍占有众多的高端用户,且按照业内的话讲不差钱,但近乎于从零起步的固网宽带业务,初期的庞大投入(基础网络、人员等)也肯定会在短期内给中移动造成压力,这似乎也验证了中国电信董事长王晓初所说的,中国电信固网已铺设多年,不需要额外的成本,但新竞争者要打入市场则有难度的说法。

其实更大的难度还在于,由于中电信和中联通在固网宽带市场的先发优势(基础网络、人员及用户认知度等),特别是今年发改委对于中电信、中联通在宽带接入市场的反垄断调查,令中电信和中联通在原有的计划上加快了固网宽带的升级步伐。

例如广东联通从今年年初开始启动以“光网世界·沃宽天下”为主题的宽带普及提速工程,大力推进FTTH建设,目标速率可达100M以上。这意味着中移动进入这个市场之初就面临门槛更高的竞争。近乎于从零起步,又面临高门槛的竞争,中移动即便获准进入这个市场,胜算的可能性又有多大呢?

最关键的一点是,上述的压力都有可能以不同的方式转移到当初“686号文”的制订者和发布者工信部身上。这里先不说准发中移动牌照所会面临的来自中电信和中联通反对的压力,即使没有这些压力,当初制订“686号文”的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中移动经营固网宽带业务,进而引发中移动的一家独大,如果此时更弦易章的话,是否自己就有违当初反垄断的初衷呢?基于外部及内部双重因素的考虑,工信部取消“686号文”的几率又有多大呢?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移动进入固网宽带市场虽是必然,但难度颇大,至于最后能否如愿以偿,还有待后续观察。

中移动固网愿景祸福难料

近日,中国移动申请固网牌照的消息再次引发各方热议。

事实上,获得固网牌照对于中移动的战略布局至关重要,至少在庞大现金流支撑下,杀入固网领域无疑会使移动业务脚跟不稳的中电信、中联通腹背受敌。同时,从业务防御角度看,电信运营商若手握宽带业务便已在家庭市场站稳脚跟。况且未来通信业发展的新增长点在于企业服务,而企业服务的基石是基于宽带的ICT服务,若仍不能在固网领域获得突破,中移动或将在未来企业服务战场失去核心竞争力。加之现实情况中中移动与铁通的合作还多停留在表层,合力不足,未形成以宽带为核心的产品体系。因此从各个角度而言,中移动都渴望打破“686号文”限制,获得固网牌照。

虽利好于战略布局,但中移动也应冷静地看到其中的困难与挑战。

首先,获得固网牌照后,中移动将成为舆论笔下彻底的垄断企业,对整体运营而言将阻力倍增。

其次,从资本市场角度看,能够获得固网牌照,尽管长期利好,但是短期内会增加大额投资,同时在网间结算政策不变的前提下,对短期利润指标将产生显著影响。况且固网业务的投资回报不及移动业务,而中电信及中联通已各占据南北宽带市场,中移动固网前景其实不容乐观。固网牌照放开之后,中移动的家庭有线宽带业务在一定时期内也许会成为第二个TD-SCDMA——投资大,见效慢。

再次,从当前基础建设来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于最基础的传输资源,中移动目前只是做到了网络覆盖,而没有对家庭宽带预留带宽资源,说白了,还要重复建设。今明两年是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TD-SCDMA向TD-LTE升级,两种制式对于用户的最大感知是速率的大幅提增,只是这一方面需要无线空口的技术革新,另一方面需要有线资源的跟进支撑。在这个特殊时期,如果4G和有线宽带同时建设,还要打市场、拼营销,那么可以预见,在现有人力成本不变的情况下,顾此失彼的可能性较大。

最后从竞争合作的角度来讲,苏州移动此前趟出的“围魏救赵”模式(联手广电以低价杀入固网市场)在某些省市才刚刚启动,获取固网牌照将直接导致与广电的准合作伙伴关系变为直接的竞争关系,中移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将难上加难。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移动应冷静地看到获得固网牌照的利弊两面性,当下应继续深化与铁通的合作,尽快建立以宽带为核心的产品体系。此外,无论必然要面对的4G还是可能面对的有线,都要“啃食”大量的传输资源,所以当下中移动一定要做的就是坚定不移地建设基础网络。

牌照若发,铁通尴尬地位或转变

几经期盼,“686号文”终于在2011年底到期了,中国移动终于有机会正式成为“全业务运营商”,目前正积极向工信部申请固网牌照。

在此之前,根据“686号文”规定,中移动固网业务只能授权铁通经营。受到政策限制和内部战略影响,近三年来,看着中电信、中联通高歌猛进,中移动的固网业务增长缓慢,并且固移融合等市场策略或者无法执行,或者低调推进。而铁通的地位也变得相当尴尬,作为悬于母公司之外的独立公司,既无法承担母公司固网发展的重任,也无法同母公司进行有效整合,获得母公司的资源。

但是,如果“686号文”的限制能够被打破,中移动能够正式获得固网牌照,或许铁通的尴尬地位就可以得到转变。

首先,中移动必然会促进固网的发展。移动通信市场已沦为红海,特别是话务量经营领域尤为如此,而中移动目前的强项仍然在话务量经营层面,流量经营则受缚于TD的网络与终端,难有爆发性增长,而竞争对手则正借助于流量经营以及固移融合等不断蚕食中移动的市场。因此,中移动必须要发展固网,一方面获得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也能稳守现有用户。而事实上,中移动自身的固网资源并不缺乏,主干网早已建设完善,并且处在持续优化过程中,同时,大规模云计算基地的建设也标志着中移动在固网方面必然将有着更深度的举措。

其次,铁通的资源在中移动发展固网业务过程中必然会被使用。铁通尽管在重组后的三年内发展状况并不良好,但亦积累了一定的资源,例如客户、运营等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中移动固网业务的深入发展提供有效的补充;同时,中移动也不可能撇开铁通彻底另起炉灶,毕竟,这样在政策层面与企业经营层面均无法交代。

因此,未来,中移动将会整合铁通的资源共同发展固网业务。发展的道路可能包括两种,一是在业务层面的整合,即铁通继续保持独立的公司形态,中移动以自我品牌推出相应业务,并整合铁通的业务资源,在维护、服务等方面进行分工,在考核上则按照对业务整体价值的贡献进行拆分;二是在资产层面的整合,即两家公司通过资本运作,形成一家公司进行运作。

从执行的难度上看,由于涉及到人员、文化、业务等诸多因素,中移动彻底整合铁通形成统一的公司难度相对较大,因此短期看,采用第一种模式的可能性较大,铁通将弱化对外的形象,而成为中移动整体业务中的一个资源池。

政策开闸可响应用户宽带提速降价呼声

日前,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在股东大会上表示,希望监管部门可以取消不对称管制,让中移动早日获得全业务运营牌照。

中移动之所以对宽带市场“念念不忘”一方面是为了移动互联网市场的未来考虑,毕竟移动互联网不能只靠“一条腿跑路”,而且在4G的相关政策尚未确定之前,中移动必须把可掌控的因素更多地掌握在自己手中;另一方面,中移动自从确立了“个人、集团、家庭”三大市场之后,各级公司也先后成立了家庭业务中心或相应结构,但目前家庭业务中心可运营的业务相对单薄、部分业务与其它市场业务重叠,取得全业务牌照也可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

由于之前种种因素,南电信、北联通在当地宽带市场上依然占据着明显的优势,而宽带市场目前的价格定位依然有明显的利润空间,即中电信、中联通可以通过宽带业务来补贴移动业务。加之目前国内宽带市场处于稳步发展状态,根据工信部发布的1~4月业务数据,尽管4月宽带新增用户数有所放缓,但1~4月的月均宽带用户净增数依然维持在230万户以上。同时,在当前的宽带市场中,颇受消费者诟病的就是对现有宽带运营商所提供的业务、服务、价格不满意,但却缺少别的运营商可供选择;南联通、北电信和中国铁通的宽带覆盖范围又比较有限,打破“区域垄断”、将选择权归还给消费者,就成为了宽带用户共同的心声。从这一角度而言,中移动如果强势进入宽带市场,以中移动的经济实力、人员队伍和市场决心,必将搅动宽带市场的竞争格局,彼时自然会对现有市场的主导者形成挑战,进而使消费者享受到打破垄断、“降价提速”所带来的实际优惠。

即便如此,也不能简单地认为中移动一旦进入宽带市场就一定会推动全业务市场的快速发展。尽管中移动有足够的实力去改变宽带市场的竞争格局,但是否能快速推动全业务发展却还要取决于中移动在宽带市场上所采取的策略。如果中移动只是将宽带市场竞争作为牵制竞争对手的手段、仅提供同类宽带接入的通道产品或以价格竞争或交叉营销补贴竞争来吸引消费者的话,一旦形成恶性竞争,既不利于竞争对手,也不利于自身,更不利于全业务持续健康发展;但如果中移动将宽带市场竞争定位于完善自身产品结构,并将之作为家庭市场乃至移动互联网市场新业务模式和新服务模式的“前哨战”,不但可以向消费者提供各种创新业务,也可以为将来的发展探索更多途径。

责任编辑:51DTV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