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成: 基于云支撑的网络电视台架构

2012-08-24 18:22:00来源:DVBCN数字电视中文网 作者:DVBCN编辑部热度:

8月24日上午9点,第一届中国OTT TV峰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会议室隆重召开。本届大会的议题集中在中国视频新媒体的转型探索。互联网电视的政策解读,OTT TV牌照商如何运营发展,电视台如何搭建、运营网络电视台,视频网站如何和广电行业合作进军OTT TV,有线网络运营商如何发展OTT,电信运营商怎样抓住OTT TV的发展机遇,产业链上下有着怎样的合作机遇,整个中国OTT TV产业将会如何发展等,诸多行业前沿问题一一呈现。

会议上,北京电视台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赵志成介绍了基于云支撑的网络电视台架构。

讲话全文如下:

大家上午好!今天上午跟大家分享的是《基于云支撑的网络电视台架构》,新媒体听起来很美,但实现起来很苦,短平快容易,持续难,烧钱快,盈利不容易。所以,如何构建一个适合未来发展边界检测环境的技术架构,摆在我们实际云嗯者、操作者的面前。 我们是做传统媒体的,传统媒体如何做新媒体?我们有什么?我们想跟什么?我们能做什么?我们不能做什么?这些问题说是理论概念上的东西,但是也都会融合在你技术体系框架的设计上,这张图跟大家分享一下目前新媒体的业务形态分布做了个展示。 大家看到,这张图的外轴上下轴体现的是媒体形态的移动性和互动性,横轴体现的是各种网络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专网、有虚拟专网、有公网,45度角看到用户属性和受众属性的关系,从受众属性到用户属性的变化。 电视台做新媒体,主要从事的是后面两个红圈涉及的应用,以IPTV、移动终端、互联网电视为代表的,在介于中部的圈子业务形态为主的东西,和以移动性更强的网站、LBS、社交、团购、微博等为主的业务范围,都是我们将来要发展的东西,这些东西怎么和我们现有的传统网络,能达到很好的配接?技术实现应该怎么做?我们如何能够适应由受众到用户属性的转变?大家知道,我们用户属性这方面的因素越来越大,个性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我们如何去适应这个市场的变化?适应这种用户的选择?这是传统媒体如何过渡的问题。 实现这个目标我们的路径是什么、定位是什么?这里不展开说,只说结论,传统媒体我们有的是原来的品牌,有的是我们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我们的机制、体制是我们的短项,管控政策要比其它方面严格的多。

我们到底能怎么走,应该如何定位?这也要体现在我们整个网络技术的支撑体系设计理念里面去。 1、我们想说的是,传统的广播渠道,也就是点对面的传播模式,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仍然具有强大的传播力。我们说狼来了,狼确实是来了,但原来我们是垄断的、我们是唯一的,现在是多元化的,是各种各样方式的,在蚕食着我们的份额、在抢夺我们的市场,狼确实来了,但我们原来的优势仍然还在,我们仍然还有一定的资本和体量,能去做这些适应未来新媒体发展的事情。 2、我们在互联网上能做什么呢?综合分析,我们的结论是,建立传统媒体的网络门户是对传统电视业务的延伸,在实际竞争中我们并不指望着面对面的跟其它具有更新体制机制的媒体直接碰撞,我们仍然会对我们的传统媒体,利用新的渠道、新的方式,增强我们的竞争力。 3、我们要最直接、最重要切入的地方,比如IPTV、移动终端、互联网电视、OTT等等为代表的音视频业务,我觉得那是电视台传统的强项,我们有强大的生产能力,我们能直接进入这个领域。我们可以利用跟新媒体的有机结合,我们要做全媒体,我们要做台网融合,这是我们追求的方向,并不仅仅是我们只做一个新媒体,或者只做一个传统媒体,我们要把两者结合,把我们的优势发挥出来。我们要做到从内容的策划,到节目的制作,到传播,打通整个产业链,能够实现交流、交互,等等一系列的全媒体发布机制和全媒体体系,这是我们对传统媒体进入新媒体的考虑。 因为我们是广播电视播出机构,那么我们需要理解政府的管理思路,前提是,要符合国家相关政策,简单说包括今天罗司长所做的报告,对电视屏幕政策属性更强,对非电视屏幕用户属性更重要,但总体要实现可管可控。也就是说,在这个大前提下我们去做我们的支撑架构,实现技术终端、移动终端、网络终端各种业务的支持,根据不同的业务属性具有不同的侧重。

传播渠道在改变,原来是点对面的广播,现在是点对点、面对点各种各样的传播模式,导致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商业模式都在改变,我们作为一个传统媒体如何实现这种变化?是摆在我们每个传统媒体人面前一个群新的课题。 新媒体要实现的目标:1、实现内容聚合、发布、播控。2、我们要适应平台的社交化,要引入新的模式,里增加媒体的影响力,我们要提供各种手段给我们的用户提供各种各样的应用场景,包括社区、微博,不仅仅在电脑屏幕上、移动终端上,在电视屏幕上也要实现。3、我们希望有面向多终端广域网下的生产加工能力,要做到随时随地,打通我们整个内容生产环节、内容加工聚合环节重要的突破点。4、我们要有海量的内容存储管理,内容存储不是目的,我们要进行挖掘和利用,整个平台构建要突出这点,实现安全可控的技术体系。 以偏重内容为核心的制作体系,我们原来的生产体系基本是以内容制作者为核心设计的,要逐步过渡到用户属性更强的运营模式,这里要解释一下,当初在策划、思考整个技术架构体系的时候,这逐步要以用户为中心,这个技术架构体系要适应这种变化和过程,这都是我们在做架构体系中要考虑的问题。 这张图就是我们规划的整个网络电视台的整体框架规划图,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多终端的,针对电视屏幕、移动终端和电脑终端全支撑的架构体系。同时,我们希望正在尝试、正在做的,跟我们传统媒体进行打通。也就是说,我们的传统媒体和电视频道,也会跟我们这些电视终端有机的整合起来,从频道的组成、栏目的设置、节目的策划,会形成一个立体的东西,这些工作我们都在策划、都在做,支撑这个终端底下的东西是我们整个规划的核心,通过这个支撑内容生产和服务,包括流程管理、内容采集、内容加工、内容审核,转码、直播、广告、网管、CP/SP等等体系,来做上层多终端发布的应用。底下是我们海量的媒资管理库,我特别想强调的是我们的内容支撑服务平台是跟互联网连通的,这里完全可以和互联网信息共享,只要能接入互联网都可以做音视频的生产,这是我们的基础要求。然后配以安全管控,构成整个技术架构体系。

到底采用什么样的模式支撑这个架构体系?首先要了解一下我们所面对的对象,我们要做什么业务?我们做的新媒体业务到底有什么特点?新媒体业务的产品品种和形态非常的丰富多样,对多终端的支持,应用模式、生命周期可能很短,这也是新媒体的特点,想法能不能很快的实现?但却是需要尝试,导致业务规模的变化可能性很大。 也就是说,我们做的这个东西,实际上是个摸着石头过河的体系,业务不是体系,技术支撑体系要去支撑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业务发展模型,大家都知道,互联网发展非常快,变化也非常多,日新月异,谁也不敢说我做了一个模型一定能够成功,但是不去尝试一定是等死,去尝试找死,找死还有10%的成活机率,这也是新媒体的一个特点,要大胆的尝试,我们在做整个内容支撑体系的时候这些东西都要考虑到,这些东西在技术之外,但却要含在技术理念中。 传统模式所面临的问题,每个应用、每个想法,如果独立建设的话,投入比较大,实施周期比较长,招标、采购、实施、部署都需要时间,业务模块的颗粒度对业务变化无法提供调整手段,也就是说我设计一个系统的时候,在设计之初可能考虑的是最大的应用场景,你按这个建设了,但可能往往不到种预想的效果,我们做传统的东西大家都知道,很费空间、费机房的电力,要求也非常高、成本非常大,这也是我们在现实中切切实实遇到的问题,空间不够、电力不够,非常的麻烦,维护效率低、运营成本高,这都是我们面临的问题。所以,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用技术手段、技术模型来解决这些可能遇到的问题。 所以,要建立以云计算为基础的技术支撑体系去适应发展,包容广域网、局域网应用场景,编辑应用体验为核心、交互互动为亮点的网络电视台生产、管理、交互、发展流程。从电视到电脑屏幕,用户属性越来越重要,互动越来越变成媒体的基础需求,这里头我们在电视屏幕上做互动的技术支撑,在电视屏幕我们必须要建立以用户为核心的理念,未来都要落实到具体实现中。这张图片很美丽,但它飘在天上,如何把云计算的特点与业务应用有机的结合起来,这确实是个在行业内大家都正在摸索的技术关键点。

说一下技术的发展趋势,从原来8几年开始,集中式的大型机、小型机,到分布式的桌面、分布式计算,到近几年的虚拟化应用,到最近两年正在成型、正在快速发展的云计算,这是整个IT架构发展的趋势。广电技术大家可以深切的感觉到,这些年已经由传统的录像机模式,慢慢往IT、网络方面发展,灵活性、控制性都得到了质的提升,这也影射到广电行业对IT领域技术的应用于发展。 原来我们的业务系统都是烟囱形状的,每个业务是一个链条,以这种模式构建,带来的问题就是业务实现周期长,资源浪费严重,维护效率低,成本增加,每个业务之间重复的东西很多,但无法得到共享。我们现在要做的,通过云计算技术,我们能够实现的是把各种资源进行整合。我们把网络资源进行整合、存储资源进行整合、计算资源进行整合,进行统一的系统维护、统一的系统集成、统一的系统建设、统一的系统采购、统一的系统设计,来达到高可用、高容错、快速响应、灵活配置、节能环保的目标。也就是说,将来我们在做技术应用的时候,主要的着眼点已经不在具体底层如何实现,而主要的着眼点是在我们的业务上和功能上实现。把我们的基础云平台搭好之后,我们的业务实现仍然面临挑战,适配我们的云平台。 我们通过云的这种底层支撑技术,能够实现五方面的能力:共享资源池、按需自服务模式、普通的网络服务、可计算的服务、快速的伸缩能力,来实现资源整合的统一管理,灵活部署管理,实现降低运营成本,达到节能环保的目标,匹配全媒体业务技术平台。

建设基于云技术的集成基础支撑平台是符合IT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同时也契合了广播电视全媒体发展需要,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呢?我们在构建一个体系中肯定要想到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技术,这个技术发展的现状是什么,未来是什么,这都是我们采用云技术构建这个平台的原因。 它的核心关键点非常多,我列出几点,我们采用的云管理平台走的是异构化的道路,我们采用支持异构虚拟化的云管理平台,来实现物理资源、虚拟资源、服务资源的管理,我们建立标准适配的AAS、PAAS、SAAS的软硬件体系构建,怎么去重构我们的业务模型适配云平台?这方面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业务流程要适配云平台进行重新规划,管理与运营要得到保证,因为是新建的,没有案例可循,所以要逐渐的摸索和完善。这是我们云平台的整体架构适配模型,AAS结构是我们的资源共享,云平台可以管理到我们的虚拟平台和物理平台整体的管理网络。我们做了大量工作,在PAAS层,把我们的管理服务、资源服务跟PAAS层、SAAS层有机结合。我们通过自服务门户、自动化的流程管理,来实现我们的资源管理、用户管理、监控管理、备份管理和资产管理,这是整个云平台的架构,这里每项都有很多的辛酸。 我们的目标就是建立一个适配敏捷生产的架构体系,我们这个平台确实可以快速转身、灵活配置、弹性伸缩,这是将来不仅仅是新媒体,也是所有技术平台所需要的功能。通过建设一个符合技术发展趋势和契合业务应用场景的技术支撑体系,实现云技术和新媒体的结合,达到广泛适用、节能环保、灵活转型的目标。

云很美丽,但它确实是个新生事物,像早晨的朝霞很壮观,前面是我们的发展方向,但是云的体系架构会影响到大家思维的着眼点和业务流程变化或重新构建,我也希望通过我的分享使大家共同在云海遨游,谢谢!

责任编辑:方珍

为您推荐

央视欲市场化运作国家网络电视台 急寻投资方

2008年以来,央视就希望在网络视频行业有所发展,但受限于体制等原因突破不大。尽管央视“不差钱”,但引入社会资本有助于加强市场化运作,转变原有思路。对于建立网络视频国家队,10月11日,在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发展论坛上,中央电视台原副总编辑、央视网总顾问赵立凡称,央视网将通过“台网捆绑”的模式打造国家网络电视台,将融合“电视”与“网络”的双重特性,目前正在进行第一阶段的工作。引入社会资本

中国网络电视台被山寨 官网未出XXTV遍地开花

独立域名曝光据报道,中国网络电视台将会以独立域名www.CNTV.cn的方式推出,央视网CCTV.COM也将升级为中国网络电视台,两个域名采用内容同步的方式。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网络电视台采用的是.CN域名,并非更加国际化的.COM域名。对于这样的情况,央视网方面没有给予解释。通过查询域名信息发现,CNTV.cn由央视国际网络有限公司于2003年注册并拥有,CNTV.com域名则被美国公司注册拥有,并不在央视手上。实际上,除了CNTV.com外,其他相关域名诸如CNTV.net,CNTV.com.cn,CNTV.net.cn等,也早被他人注册拥有。专家提醒说,央视“中网台”有可能会因此遭遇“山寨

中国网络电视台上线 央视节目可网络直播

12月28日消息,从今年年初就开始筹备的中国网络电视台已于昨日悄然上线,并将于今日举行上线仪式。与中国网络电视台同步上线的还有一款名为CBox视频客户端软件。此前央视内测的两大视频网站爱布谷和爱西柚已在该网站上向公众开放。央视节目全部实现实时网络直播从中国网络电视台首页看到,首期上线的内容包括新闻台、体育台、综艺台、爱布谷和爱西柚五大栏目以及类似视频播放客户端CBox。其中爱布谷和爱西柚是央视前一段时间上线的两个视频网站,分别定位于在线直播和用户分享。CBox是一款通过网络收看中央电视台及全国几十套地方电视台节目最权威的视频客户端。中国网络电视台在其官方简介中介绍,从2010年开始还将陆续上线

国资民资“交锋”网络电视台

“名不正,则言不顺”。一天之内代表着“国家队”和“民营队”的两家互联网视频企业同时更名、换标、上线。看似巧合,但是其背后却酝酿着互联网视频竞争态势深层次的巨变。分羹“国家队”还是“民营队”昨日晚间,目前国内最大的网络视频直播网PPlive悄然更换域名标识,更名PPTV,转型网络电视台。其内部测试版已经上线完成,PPTV.com将于明年1月18日正式启用。而为了拿下这个域名,PPlive曾在10月份砸下180万元重金。同样是昨日,恰好也是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上线的日子,CCTV将正式同步启用CNTV.com.cn域名,其寓意为ChinaNetTV(中国网络电视台)。对于网络电视来说,一时之间国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