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阿里云的的几个小建议

2012-09-24 09:21:00来源:IT时报 热度:

0. 首先,说句公道话,其实阿里云计算业务几乎已经到了临界点 因为砸的钱实在太多了。不过现在的一个问题是,几乎我认识的所有朋友都说:阿里云没有懂云计算的产品经理,一个都没有。接下来的疑惑是:阿里云什么时候会重视「产品」呢? 现在的产品,有些完全是跟风和拍脑袋拍出来的。比如什么云渲染。补充一句,临界点,也可能是崩溃的临界点。

1. 现在的产品已经不少,不过也只是弄了一堆刚刚及格的产品,到了用户那里,如果用了两个以上的产品,总体体验是不合格的( 60%*60% 是多少?)。建议不如从单个服务突破,比如虚拟云主机,将这个服务从 60 分、70分尽可能再最短的时间内做到 90 分。然后以这个产品为基础发展目标用户,进一步拓展更多服务的市场。

2. 放弃目前这种销售模式,成本太高。而且,销售人员一般不太懂技术,和目标用户很难对接,靠忽悠不是长久之计。云服务和诚信通以及中国供应商这些产品不同。尝试让用户能够自助购买、能让绝大多数用户无协助即可运行使用服务。做不到?那就继续改进产品。

3. 培养或是寻找几个技术布道士,向潜在用户进行产品推广,而不是找一些根本不懂云计算产品的市场营销人员出去忽悠。另外请问,微博上如果有人遇到云主机的问题,有人可以出头帮助协调解决么?没有?那就找人来做。

4. 技术上的储备几乎已经够用了,但产品上,还不够。挖掘公司内部云计算产品人才,前面说没有懂云计算的产品经理,其实更多是说,还没找对人,还没用对人,找 到他们,充分授权,给他们足够的资源支持,他们比高级管理者专业很多。毕竟管理者负责开会就行了,一二线员工是具体的干活的人,他们需要自主权。做不到? 那就等着更坏的结果吧。

5. 没有 5 了,能把前面几条搞定,我觉得都挺难了。我估计说了也白说,大家就当看个垃圾帖子,忽略就行了。

责任编辑:文月

为您推荐

阿里云手机操作系统本周发布 多个应用入驻

阿里巴巴将于本周正式发布阿里云手机操作系统,命名云智能。据悉,包括聚划算、淘宝比价等多个阿里集团内部开发成型的手机应用,已入驻该系统平台中。这款即将发布的手机操作系统被阿里巴巴命名为阿里云·云智能OS。与其它手机操作系统不同的是,云智能OS采用CloudApp方式,使用户不需要在手机端下载应用,而只在网络环境下,登陆统一的云账号后,即可运行OS平台上的各种应用。据体验者称,云智能OS的开机画面将呈现一个用户注册云账号的提醒界面。该账号为一个统一的登录系统,起到PC端及各种移动终端的数据同步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用户要使用平台上的应用必须登陆云账号。在应用方面,云智能OS不仅集成了阿里云自主研发的

阿里云抢滩“云服务”业

阿里巴巴集团旗下阿里云计算公司昨天推出基于云计算技术的阿里云OS操作系统,首款搭载此系统的天语云智能手机W700也一并亮相。这个业务模块的推出,标志着马云所希望打造的“数据分享第一平台”的蓝图已搭建完毕。目前国内用户所接触的智能手机,以苹果公司的iOS系统和谷歌公司的Android系统为主,其显著特色是提供平台接入了大量第三方开发的本地应用程序。而采用云OS的智能手机则完全不同,用户无需下载安装软件,即可直接享用100GB云空间和阿里云提供的地图、电子邮件等各种云服务,还能通过阿里云的云计算数据中心方便接入手机终端,保持本地应用一样的流畅用户体验,把智能手机直接推动至“云应用”时代。据悉,阿里

阿里云发布云计算服务

风传已久的搭载阿里云OS升级款产品终于曝光。10月24日,记者在首届中国互联网无线化峰会现场看到,新一代阿里云OS终端产品,包括更大屏幕的手机以及平板电脑正式亮相。相关负责人透露,新产品最快在11月与消费者见面。与此同时,阿里云开始了云计算生态链建设,国内著名投资机构云锋基金联合阿里云启动总计10亿元的云基金,阿里云云应用开发者大赛也同期启动,为云应用开发者提供100万元的大赛奖励。云计算壮志凌云作为移动互联网的最佳载体,手机、平板等终端设备销售已经超越传统PC。“云计算技术在互联网无线化进程中,将是推动这一变革的重要力量。”阿里巴巴首席架构师王坚表示,“传统互联网是各家自备发电机,而云计算则

阿里云王坚:云计算的蝴蝶效应到底是什么

10月24日——首届中国互联网无线化峰会——阿里云开发者大会在杭州举行。会议上,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架构师王坚发表了主题为“云的蝴蝶效应”的主题演讲。他表示从今天来看,云计算是对互联网的影响的诸多方面之一,但是过去几年以及未来几十年都会因此而深刻改变,就好像蝴蝶效应一样。“当晶体管诞生的时候,体积很大,每个家庭人均只需要一个晶体管。但是现在手机处理器的晶体管已经超过2亿,在2004年全球稻米颗粒数被晶体管数给超越,生活的中心发生了转移,世界已经被改变。”王坚认为处理器与晶体管以及操作系统三者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同时又因为彼此增长而构成了互联网的基础。这一内在规律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依然成立,同时又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