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有线运营商争相转型“去广电化”

2013-03-26 08:54:01来源:北方网 作者:逄丹热度:
CCBN2013正向业界传递一种信号,脱离了三网融合“保护期”的广电运营商已经做好准备接受市场考验了。
 
无论是网络的双向改造,还是“平台+内容”的构建,抑或是OTT冲击下的自我救赎,广电运营商都比以往更加积极,而厂商推出的方案也更趋完善和成熟。摆脱以往缩在事业体制得过且过的保护心理,多位来自广电运营商的人士在展会上向记者表示,他们将承受改革的阵痛,效仿电信运营商和互联网厂商,推动“去广电化”的转型。
 
中兴通讯副总裁王翔宇在接受《通信产业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成熟的市场正在遭遇天花板瓶颈。相对应的,广电基础力量薄弱,刚刚起步,却也意味着机会大于挑战。”
 
特别是一直披着神秘面纱的国家级网络公司的定位首次明确。原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司司长王效杰在CCBN2013主题报告会上表示:“未来,广电将以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为龙头,建设全国有线电视互联互通平台,实现各级网络、业务和运营支撑的互联互通。同时,开发各种跨域新兴业务,加快高清交互、视频点播、信息服务等新业务研发。”
 
由此,以一张互联互通的网络为基础,以“平台+内容”为价值渠道的竞争蓝图初步形成。
 
国网公司定位更加务实
 
国家级网络公司作为第四大运营商被广电寄予厚望,视其为三网融合的经营主体。从2010年起,原广电总局开始推动国网的组建进程,通过整合全国范围内的有线网络,形成和电信运营商相同的经营主题。
 
然而,现实并不那么如意。由于国网的成立有可能触及到地方广电的利益,他们并不希望被整合。为此,一些地方广电纷纷通过上市的方式来拖延时间点。
 
当然,整合进程更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而对于缺少资金的广电来说,他们希望采用国家拨款的方式。的确,方案获批,资金也得到批复,财政部拨款40亿元,广电自筹5亿元。显然,相对于上千亿元的电信运营商注册资本来说,45亿元过于“杯水车薪”了。
 
面对这一情况,逐渐成熟的广电运营商也不再是一味的等待,及时转变运营思路。“国家级网络专做互联互通工作,实现网络、技术、业务、运营和管理的互联互通。”王效杰强调。
 
按照规划,这个互联互通平台将按照“一个中心、三个系统和六类基地”组建。一个中心为全国有线电视网络内容分发交换中心;三个系统为运营支撑系统、内容管理系统和骨干网传输交换系统;六类基地为广播电视内容、文化资源、数字电视出版物、数字电视互动教育内容、综合资讯服务和数字电视互联网内容集成基地。
 
“从国网定位可以看到广电更加务实。一直以来,广电总局希望掌控整个广电网络,而忽略了各地方有线网络运营商的感受,导致国网整合进程进展缓慢。如今抛开整合,专注互联互通,有利于国网和地方有线相互配合开展工作,提高广电的市场竞争力。”一位广电观察人士向记者分析。
 
目前,广电已经具备一定的互联互通基础,这便是中国有线建设的国干网。据中国有线展台人员介绍,国干网路由建设总长度达4万公里,在用线路为30514公里。直接连通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同时通过租用中国电信网络实现与西藏连通,通过与香港和记黄埔合作实现大陆与香港、澳门连通。
 
而对于未来互联互通工作以及国干网的建设,继续由中国有线承建还是国网公司独自承担,该工作人员表示尚不清楚,需要看国网挂牌之后下一步的具体工作开展计划。
 
网络双向改造加速
 
和进展缓慢的网络整合相比,双向网改则一直走在快车道上。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有线电视用户超过2.14亿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超过1.4亿户,有线数字化程度约66%。双向覆盖7000万户,占比有线数字电视用户50%。
 
毋庸置疑,网络是基础,被广电运营商摆在第一位。在CCBN2013主题报告会上,王效杰再次强调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改造的急迫性和重要性。“加快推进有线网络数字化、双向化升级改造和网络规模化发展,到2015年,全国县级以上城市有线电视网络全面实现数字化,80%基本实现双向化。”她说。
 
CCBN2013上展出的双向网改方案坚定了广电运营商的信心。相比于之前单一的PON+EoC解决方案,厂商在CCBN上推出了多种技术制式的网改方案,比如PON+EoC,PON+LAN。特别是C-DOCSIS更成为本次展会的主角。
 
C-DOCSIS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在去年被广电总局正式确立为接入技术标准之一。相比于PON方案,C-DOCSIS能够直接利用现有的CMTS网络,保护运营商原有投入,以较低的成本实现网络平滑升级。自从C-DOCSIS被确定为标准以来,受到越来越多地方广电运营商的青睐。
 
CCBN2013上,思科、中兴通讯、数码视讯、华为等厂商均推出C-DOCSIS解决方案。目前,珠江数码采用华为、中兴通讯提供的“GPON+C-DOCSIS”进行双向网改。王翔宇判断,今年将是C-DOCSIS规模商用的元年。
 
而那些还尚未研发出C-DOCSIS产品的厂商也表达了急切的心情。在烽火科技展台,记者看到烽火展出了多种多样的网络改造方案,却唯独缺少C-DOCSIS。烽火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正在加紧研发C-DOCSIS产品,预计很快就会推出解决方案。”
 
OTT“为我所用”
 
日前,OTT大势来袭。以微信为代表的OTT业务已经对电信运营商的网络和业务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中国移动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微信占用中移动60%的信令资源,但仅仅带来10%的移动数据流量贡献。迫不得已,三大运营商开始约谈OTT厂商,希望对OTT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和收费。
 
如今,OTT已经向广电运营商市场渗透。在2013年1号文——《广电总局关于促进主流媒体发展网络广播电视台的意见》中提出,将网络广播电视台提升到与电台电视台发展同等重要地位,并明确三至五年后确立网络广播电视台在新媒体传播格局中的主流地位的目标。
 
从限制OTT到发放互联网电视牌照再到如今的1号文,广电对OTT的态度已经发生了360度的转变,变成主动拥抱。而这也将地方有线置于更加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未来,地方有线不仅要面对IPTV的竞争,更要直面OTT的竞争。”融合网主编吴纯勇向记者表示。
 
不过,在河北广电网络集团技术副总监毛卫兵看来,地方有线无需悲观,反而借鉴OTT的基因“为我所用”,探索适合地方有线的OTT模式。
 
“地方有线的广播网络拥有无可比拟的带宽优势,地方有线完全可以和互联网牌照运营商合作,在有线电视的基础上,构建集有线、互联网于一体的电视平台,为用户提供高清VOD、3D视频等业务。同时开发多种增值业务,形成‘平台+内容’的竞争模式。”他说。目前,河北广电网络集团已经建设了优化的高效OTT系统。
 
王翔宇也向记者表示,“电视屏幕已经被证明是最佳的观赏屏幕,地方有线要抓住这块屏幕的优势,积极开展OTT视频业务。”
 
CCBN2013上,面对OTT的侵袭,数码视讯、华为等厂商都为地方有线量身定制了OTT系统。在数码视讯平台,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他们推出的OTT系统已经被地方有线采用。用户不仅可以看到电视台的直播高标清节目,还可以浏览CNTV等网络视听资源,更可以播放本地存储的影视、音乐资源。
 
“其实,OTT并不可怕,就看地方有线如何应用它了。”一位在展会参观的地方有线运营商人士向记者表示。
 

责任编辑:李辉

为您推荐

三网融合下地方电视台应积极拓展创收渠道

三网融合背景下城市台如何提升竞争力城市电视台现在不仅要与众多省级卫视抢夺收视份额,还要与电信、移动、迅雷、苹果等公司争夺音视频用户。在这样严峻的竞争压力下,如何提升竞争力?行业竞争程度和行业利润潜力可以由五个方面的竞争力量共同决定:新进入者的威胁、供应商、买方、替代品、以及当前主要竞争对手间的竞争。上述五个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决定了一个城市电视台的盈利能力。城市台面临的挑战在于,需要在行业发展中找到这样一个位置,能够正面影响到这些因素,或者能够战胜这些因素。实际上,城市台对行业环境的正面影响能力越强,它占有的市场份额就会越大,获得的竞争优势也就越多。由此我们尝试设计一条城市电视台提升战略竞争力的

结盟地方广电创维圈地一体机市场

随着高清节目源不断增加,高清数字一体机市场已经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为应对地方广电系统诸侯割据的局面,高清数字一体机厂商的“圈地”,正步入结盟地方广电的新阶段。昨日,国内数字一体机企业创维集团宣布,与陕西广电网络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达成业务合作联盟,联合推广创维双向单芯片一体机及陕西广电网络高清双向业务。据创维集团营销总部总经理刘堂枝介绍,未来在陕西省内,广电的服务点将代理创维的品牌,而创维的终端门店也将推广广电的高清影视业务。其实,在数字电视整体平移(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改造)的阶段,运营商把控市场是个不争的事实,也正是由于各地有线电视市场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不管是方案解决提供商还是终端厂商,

三网融合试点:国家应让“主权”给地方

据报道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三网融合重大战略部署一年多以来,三网融合就一直成为业界的焦点。但是这一年多来三网融合基本上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犹如乌龟前行让人揪心,这不能让人担心三网融合何去何从?最近工信部工信部互动媒体工业同盟秘书长杨崑,在今天举行的2011论道电视新工业高峰论坛上指出,从前期三网融合试点工作已经开展的情况,要解决三网融合难题,关键还需发挥地方“主权”优势,多给地方一些发挥的空间,才能有效解决当前面临的瓶颈。目前,海内工业仍处于政策和市场的双重驱动期,这种局面在试点启动之初就已有判定,不会从根本上影响工业的发展动向。而对于三网融合下一步的发展,杨崑业做了相关的预期,他以为主要有五个

苏州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挂牌成立

本报讯昨天,“文化强市”建设推进大会在市会议中心举行。会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蒋宏坤,市委副书记、市长阎立为新成立的苏州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揭牌。蒋宏坤指出,“十二五”期间将是苏州文化发展的黄金期,文化的软实力要和经济发展相协调,以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他鼓励苏报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以及昨天同时成立的苏州广电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发挥好新闻宣传主力军、文化产业的生力军作用。近年来,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全面推进,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379亿元,位列全省第一,占GDP比重为4.14%。但总体来说,苏州的公共文化产品的总供给还不够,文化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