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BN2013高峰论坛:双向网改业务发展

2013-03-27 11:23:19来源:DVBCN数字电视中文网 热度:
内容摘要:CCBN2013高峰论坛“双向网改业务发展”专场于22日下午召开。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广电运营商必须加快有线网络双向改造,提升广电网络承载水平。双向网是广电网络改造的必然趋势,目前市场上有多种双向网络改造技术并存,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下,各种技术各有优劣。本次论坛以双向网改技术为主题,组织双向网改主流技术企业的专家、行业专家等进行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以下为对话实录:

主持人:大家下午好,这里是CCBN2013高峰论坛双向网改业务专场,我是格兰研究的韩凌,很容幸请到一些业内专家和主要的厂商,我们今天请到有来自高通的,也有来自华广世联的,还有歌化有线的,有姚老师,有未来宽带的李进老师,有来自格兰研究的王总,还有张俊霞女士。

今天下午我们是各位专家和来自于也是领导来参加这样的会议,希望大家能够相互交流,不以我的问为主,首先想问一下高通这边,2012年国家广电总局相继规范了技术标准,还有标准迟迟未能公布,我知道高通是这个组的成员之一,这个标准的进展情况,推出时间。

刘世伟:我们和其他合作伙伴,包括其他公司,也包括未来宽带充分的准备在进行要开这个CHPAV的评审会,我们在上海高等研究院搭了一个验证平台,实现了不同芯片和厂家的互联互通,在规划院这边最近也完成了各种模式,包括测试,所以我们认为在不久的将来,应该能发布这个标准,关于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至少出两代的未来产品,一个是基于现在的CHPAV的标准,下一步进展到IV2.0,这个性能会提升,包括这个层面,所以我们认为这个CHPAV还有很长的一条路可走的。

主持人:那高通发布了,就是说我们推出两代这样的产品,那对现在已经形成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双向网改的市场来讲,会有什么样的一个改变可能会有一个什么样的这个发展演变呢?

刘世伟:这个基本上可以讲两条路,一个就是在今天这个性能的水平上,就是尽量成本功耗等等,那另外一个就是在AV,性能提升,就是我刚才提到的从今天的物理层600兆提升到800兆,尤其在控制的这块,也会有大量的优化。

主持人:谢谢,我想问一下双向网改,我们的技术研发程度,以及对技术方案的发展看法。

刁成凤:过去一年我们做了很多双改的项目,而且各个层次各个规模的运营商做过很多广泛的沟通,那么作为我来讲,我认为接下来作为双改的企业,在提供解决方案这块,应该从三个纬度去发展,我们也是从这个方面去实践,哪三个纬度呢?我认为现在在双改这个市场,或者这个技术领域,随着应用量的增加,在一个城市,哪怕一个县级的城市,他的用户数可能终端的数量要达到几万,甚至上十万,有的大一点像华东一县甚至二三十万,三四十万这样的规模,金网这个层面,UC层面他的网改一定会提到非常高的一个层面进去,因为金融网网改甚至要远远重要于核心网的网改,那么我们在这个方向上要进入深入的实践,而且推出相应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我想其他的同行也可能在这方面有深入的一个发展。

我认为在这一个领域的深入发展,还要具备一个,解决方案有一个普通的特性,就是要有一个通用性,也就是说不同厂家的局段设备和不同厂家的终端设备在统一的网改当中进行运营和监控,这里就需要对高通提供一些要求,希望高通在终端的开放性或者互联互通提供一个更强大的支持,我想刘总也有所考虑。

刘世伟:这个我们未来支持的。

刁成凤:这是一个纬度,另外一个纬度我认为,作为我们来讲,可能会像家庭联网的方向去发展,因为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家庭他实际上隐性的和显性的计算机或者电脑PC,带CPU,安卓还有苹果系统也好,一个家庭普遍有6、7台电脑,这样家庭联网家庭存储,家庭存储中心等等这些概念越来越有明显的需求,但是运营商这一块来讲,他们有他们自己特殊的想法,我看目前在家庭联网的产品上,还很难去满足运营商的需求,我想在这方面我们作为设备厂商,可以好好的跟运营商进行深入的沟通和研究,甚至提供一些定制化的一些家庭联网产品的研究和发展,这是第二个纬度。
第三个纬度我认为在带宽的需求上,尤其接网的带宽需求上,从我们实际需求上我们看AV,包括MTV的应用上都是满足的,带宽也是满足的,但是我想呢,带宽的需求是无止境的,现在索尼和松下的4K电视在展示,100兆这样的带宽,高情是6倍还是8倍?4K是多少带宽?王主任很清楚,3000多象素乘1921,基本接近100兆这样一个数字,所以我想我们另外一个纬度的开发,因为光节点现在的位置不会变,那么光节点做完网改整改之后,因为改这个拓扑的改造是最难改的,只有设备的完善是容易实现的,所以当一个光节点到80度到100度的这个,你这个节点,如果并发率比较高,可能是需要4G或者更高的带宽,我想从我们另外一个纬度的时候,我认为可能是多端口的发展上,会拓展。

那么随着高通单芯片系统性能的提升,再加上多端口方面的拓展,这样双管齐下,在一个局端的位置上一个带宽就可以得到几个亿的带宽,当来新的技术出来之后带宽可能更高一些,所以目前产品的发展方向是这样的。再一个从总体的解决方向,我想中国县一级的广电网络是有非常大的潜力可挖掘,那么针对县一级我们要提供一整套的解决方案,包括出口的定制,包括ITV的等等这些定制,针对县一级的用户,我想我们可以提供端到端的整体解决方案。

主持人:谢谢刁总,刚才讲的好几个纬度讲的非常好,我是想问您,那现在我们广电系统双向网改一直在以一个很快的速度前进,各种技术都有应用,也是发展非常分散,刚才您讲到互联互通的问题,我们高通刘总说尽量解决这个问题,我想请教您一下,就是说以后的互联互通,如果以后我们走向互联互通,我们各个运营商选择技术上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刁成凤:是这样的,刚才韩总您有点误解了,我讲互联互通是指不同厂家之间的互联互通,那么互联互通实际上在我们目前开发的体会上来讲,他实际上是脱离于芯片的,因为从网改这个层面,某种程度是远远脱离芯片这个体制的,如果更好的做好互联互通,实际上要做的国家级的标准的数据,更好的让大家去执行和实践,这样有好的统一的王官系统,那么大家互联互通,非常好的执行,现有的设备级的互联互通,现在很容易做到的一件事情。那么假如说我有一个统一的金融网的一个UC,或者是小C的系统,那么他如果能统一,他一定也可以管理,因为他是脱离于芯片,就是这样的,这么简单。

主持人:谢谢。那问一下姚永老师,刚才针对刁总说的一些包括互联互通上的问题,我们这个协会都在做哪些工作?

姚永:这个问题我很难回答,因为协会目前虽然说是从全球和电信方面来看,协会承担的责任,包括这个标准在内,但是在目前咱们国家的情况里面,在座的各位其实很清楚,协会没有这个功能,作为标准制定这个方面来讲,他没有这个功能,我们只能说配合总局,同时配合厂家和运营商,我们来做一些沟通和交流的工作,所以说要想标准方面的事情,目前协会谈不到,我没办法回答你这个问题。

主持人:我说一下我对刁总刚才的理解,刁总看一下是不是正确的,是不是说在不同的体系下,或者UC的体系下,这样的互联互通都是没有文化的,厂家的芯片或者设备方面没有问题解决这样的问题,但是在不同的技术之间和不同的跨带产品之间,需要更多的一些管理方面的一些规制,是这么理解吗?

刁成凤:是这样的,因为现在中国,咱们国家广电针对UC还有一套互联互通的管理协议,实际上是由广电总局规划院的线索在具体的去定义和实现,实际上是代替了姚老师他协会的那个作用,我想因为他是脱离于芯片的一个东西,他实际上完全是,因为他实际上放的位置,跟今天的起史的位置一样的,他可以按到这个体系当中,很多国家可以按这个标准做网改了,有些设备厂商,有司右文多一些,为了这个发展,这个网改很重要,过去他用的量很少,所以显得大家没有太多的重视,没有花很多钱开发这个东西,但是未来随着一个城市,5、6万的发展,想象一下这样的规模你不进行很好的管理和配制的管理、监控的管理,是很难有效的调动系统的资源,很难发现系统上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实际上这个主要是要排险。那么这个我想基本上这样就可以了。

姚永:如果讲到互联互通我可以说一下我个人的看法,作为接入网本身,我一个用户采用一种技术也是可以的,他本身从技术角度没有互通的要求,没有说用户和用户之间我要直接互通,恰好相反,接入网用户和用户之间是隔离的,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讲互联互通?运营商的角度来讲,不要被一个厂家和一种技术绑死,我能够不同的技术可以用,同一种技术我不同厂家生产的设备我能够同时应用,那么这个对于营销来讲好处是我可以降低我的采购成本,降低我的维护成本。所以说这个互通从设备层面,从技术层面来讲,他主要是解决降低成本,降低维护量的这个角度出发的,那么真正需要互通是什么呢?是业务,业务的互通,业务的互通就包括刁总讲的那个层面,我觉得首先可能还不是网改,首先应该是端到端的控制管理,当然这里面有网改的程序在里面,端到端的策略,你说你是一个策略我是一个策略通不好,你说我这个技术和那个都很好,但是大家你和我通不了,再就是心灵上头不一致,我不认得你是谁,这个业务没法开,电信行业打电话不都是同一个网,但是他样不同,我按了1他就知道是1,你别按一个1他那是2,那就麻烦了。所以我觉得互通是不同层面的,最终最主要是保证业务的互通和质量保证。

主持人:我觉得您说的太好了,我昨天参加展会的时候,发现很多厂家的展台上都推出了社交电视,推出可视的电话,如果没有这个网络的支持,没有端到端的互通,我们很难把我们的业务去实现,想问一下王主任,那现在C-DOCSIS成为热点了,请王主任介绍一下最新的结果,和下一步双向网改的技术规划。

王野秋:确实现在C-DOCSIS也是双向网改行业的热点,从芯片厂商到咱们展会遍地开花的设备的集成商,包括我们国际传统的大C-DOCSIS的厂商都在支持类似的方案,所以从我们运营商来说,最开始吸引我们的概念就是成本低,把我们吸引过来,那么吸引过来,我们就要研究他,测试他,然后看看他适合在什么应用,这是我们网络一个现状情况。在测试过程,大概我们从11年的4月份,就已经进行了第一次的实验室测试,那当时应该说失败,只测了几个关键项目没有通过,这个就结束了,就是失败。这样相关的厂商又做了一些改进,到12的5月份,我们又启动了第二轮的实验室测试,在这次测试中把我们常年的经验中所总结出来的一些关键功能项,比如说生产连接,还有一些分类,这些基本的电平参数和基本的功能我们都定了一下,而且也通过了,这样在阶段上通过了实验室测试。紧接着在12年的7月份,我们把通过实验室测试的设备放到了我们的办公楼,来做这种我们应该算准线网的一个测试,通过这个测试我们主要验证高速的VOD,我们希望通过他能点播,我们机顶盒能正常通过,宽带看下载速度快不快,200兆到我的桌面,一个G两个G的电影不到十分钟,确实感觉非常好,但是我网很快,但是计算机可能受不了了,但是在这个不断的实验室测试还有线网测试的阶段,我们也陆续发现了很多问题,所以如果说问我C-DOCSIS现在测试的情况,我觉得可能三句话,第一个就是问题很多,在我们测试的不同阶段,陆陆续续都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不支持ATMA还有一些关键的像负载均衡,这些关键的一些技术要领,那么没有支持我们是无法接受的,后来陆续发现这些问题,ACI失效等等很多问题。

第二句话改进很大,到现在基本我现在上述的问题,基本都得到了解决,而且整个产业链的积极性速度都很快,感觉速度都很快,还有一些在验证,但是大部分,甚至我们认为比较困难的问题,都已经得到了解决。

第二句话可能就是,肯定这个产品还没有成熟,但是日趋成熟,这也可能是因为,可能现在也有说在其他,咱们很多我们的兄弟运营商有一些试点,甚至听说有一些较大规模的商用,但是在我们公司来看呢,因为我们公司一是我们的网络规模太大,另外一个就是我们的应用场景可以说是最复杂的,无论是支持业务种类,和我们单域的这种并发数,都是一个热烈的测试环境,我认为这个产品还没有完全的成熟,我们当前还是有一些觉得比较关键的问题没有解决,但是相信按照我们之前产业链的一些反映,各个方面芯片到集成商的反映,相信会有较快的速度能解决,所以我预计这个产品正式商用应该是比较接近了。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我们双向网改的规划,其实我们歌华有线,不说双向网,我们双向用户已经达到了300多万,我们的网络可能就更多,但是确实没有改完,还有很多,而且剩下的网都是一些比较特殊的网,比如说农村网跟城市网有一些差别,我们确实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做不同的一些设计。另外除了做我们高清交互的覆盖,我们的网更重要的就是支持我们的数据业务,大带宽这是我们常说的,还有要做一个重新的调整和规划来支持三网融合下的大带宽的书记业务,高QS的语音业务等等等等。从整体建设思路来说,第一点,咱们业界常说光进同配,肯定是一个趋势,不光是广电的趋势,是发明光线那天,就奠定了各种原因,电信已经全面建设这种工程,但是在我们广电,我们广电行业共识还是没有问题,但是是不是现在,我们不是为了光进同配而光进同配,我们是为了网不行了才做这种投资,其实我们现在,尤其是已经入股的还是有很大的优势,并没有看到他太多的瓶颈,这个可见在未来,至少五年我个人认为,十年有可能也是他。所以把光节点缩小,从500到50这种操作,至少从业务上看不出来大的这种必要性,反而他会带来更多的投资。

说这个什么意思呢?关于C-DOCSIS也好,还是原先歌华没有采用的,讨论的UC也好,应该把这种一个终结的设备,做一个分布式的处理,往用户推进。这种推进的过程中,一般来说都是要光节点变的更小,但是刚才已经说了,如果让我也变小,本来我的双网这种投资就会,设备也许是省了,但是我为了把这个变小也是投资很大,还要结合我们当前的现实,基于这种情况下我们看什么解决方案能够好,如果C-DOCSIS他能够覆盖500户也是好的,但是当前我们看他在,小C在覆盖性,当时追求一些低成本或者业务规划,他里面QS的队列,只有1024个,带更多的客户可能是不适合。但是他最大的优势是他的带宽,他的带宽非常大,而且在单位便宜,就是没比特代价这个方面他比较有优势,如果在覆盖上面他可能没有优势,所以我们可能,如果采用C-DOCSIS来做我们双向网的补充,主要考虑怎么利用他的优势,利用他每比特的单位成本低的优势,怎么用他,刚才也说了,在宽带应用得到更多的发展,我们要构件第二张高速网,我们传统的光覆盖,用一个很物理端口低的成本做了高的覆盖,一个是设备扩充的成本比较高,也是希望传统的厂家能降价可能很好,我们解决大覆盖和高速带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矛盾,所以这两种情况我们要构建第二张高速网,制革高速网不是物理上的,是我们逻辑上两张网,一张是覆盖,一张是大带宽,在用户下没有感受的,从我们远程,根据他的业务,比如他宽带就开到高速网上,开到小C上,当下是有这样的规划,主要是这些。

主持人:听完介绍身为北京人也是很振奋,北京除了歌华有限提供带宽服务,还有北京联通,提供20兆光线的这个计划,那歌华在带宽的推进方面有没有一些具体的规划?

王野秋:一个是电信10兆20兆或者更高,他其实两件事情,或者直观一点,最大的贷款需求是看视频,说出来一个带宽看两种视频,一个是FTV,然后他应该满足用户能看互联网视频,也看互联网视频的高清,也来8兆,所以电信要做到20兆,同时上网看高清,这个事情到了广电来说同样的需求就变了,我们同样满足客户看一套广播的高清,同时还能看另外一套互联网的高清,只是解决方案不一样,我们传统解决方案就是高清,所以不需要在数据上提供10兆,我们只需要给他提供10兆,让他看互联网高清就可以了,我们千家万户150到200套的节目,所以这个我觉得是在满足同样的一个用户需求的前提下,不同的一个…

主持人:我们10兆就可以做到?

王野秋:没错。第二点就是说,其实带宽,我们要带宽做什么?刚才也说了,其实刚才我的桌面是200兆到我的桌面,但是发现我平时用不到,我接入网再快,我这个出口,最终比如IDC的服务根本享不了那么快的,我个人认为大家满足流畅的看一下高清就可以了。

主持人:我觉得王主任说的话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广电系统他的业务规划,和网络技术改造一直不同步,我们有的时候发现技术改造改造的非常快,已经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但是业务支撑不上,他的网络资源我们一直觉得浪费的,有的地方业务规划非常好,网络规划不上,就是支撑力和业务发展总是感觉不太匹配,我想问一下王主任说了很多C-DOCSIS的一些问题,包括还存在很多关键的,是不是存在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仍然没有解决?

王野秋:还是发现了一些,不是很关键,还是和运维上,用着出现了问题,原因还是有的,不是最底层协议方面的缺陷,但是对我们来说,这个问题不解决,对我们真正的线网使用是有隐患的,这个问题还是有的。

主持人:我想问一下王总,咱们这边在技术体系覆盖的比较全了,C-DOCSIS,EOC,我们都做了哪些完善性的工作,目前进展了什么程度?您觉得什么时候能支撑我们运营商能到大规模商用的程度?

王澄锟: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因为所谓的C-DOCSIS本身,我们定的标准实际上他是支持三种架构,就是说这三种架构他面临的问题不一样,所以最终你看到是不同的厂家可能产品成熟的速度会不一样,以我们来讲,我们采取的C-DOCSIS的架构,我们叫IHA,就是说你的物理层,我们把他拉到5层,很简单的东西,我们所有的功能,跟这个传统的是没有差别的,为什么我们这样的设计一直在说,我们进入C-DOCSIS这个市场的时候,我们所有的经验,我们不希望从头再来,还有你已经,所有的产业链都已经成熟了,你不用重新打造。其实都是我们在中国可能有的人说价格太高,有的人说水土不服,你仔细看这个数据,在北美市场,用的3.0的技术,他们宽带伤亡拿了美国上网的4成,用的就是C-DOCSIS技术。

主持人:这边我要为广电说一句话,我原来看美国的数据,美国发展的时候是广电先行的,所以他占据的一些先机,我印象当中是50%以上,这两年有点下滑了,中国的情况和国外有些不同,中国是电信先行,我们广电是抢电信的市场?

王澄锟:这是事实没错,我这样讲只是他技术的完美性。那他到中国来为什么我们中国不把美国的搬过来呢?不方便搬,只有少数,像成熟的运营商才有条件搬。因为他的用的HMC,我们说的光纤的建设方式,对施工品质要求很高的,在中国我们很多的时候民工去做。

主持人:我们先把民工的问题放一边,我听到一些专家跟我讲,我不是搞技术的,您正好在我请教您一下,您说CMTS这个技术,现在在美国都是3.0发展的很好?美国的楼宇不像我们中国密度这么高的高楼,都是一些比较,就是一桌一桌这种,我们中国都是这种,像北京深圳,还有选择CMTS的城市都是建筑比较密集,这样的城市,他们当时为什么选择CMTS呢?一个是他们技术上比较成熟,第二个也比较有钱,有些人说不适合中国的发展你怎么看呢?

王澄锟:这个CMTS本身做高楼用没有问题,在中国水土不服,主要是两点,一个以中国的市场发展程度来讲,传统的CMBA做法成本太高,第二个你要把他真的做的很好,要投入相对人员的数值训练,大规模的运营相对门槛很大,所以不好使,在外公成功有他的条件。

主持人:维护人员要负责光节点,负责的东西比较少,所以容易去解决。
王澄锟:就是解决成本,增加供应商产业打造,再来他把部分的规格把他单纯化,更适合中国,所以整个对中国还是很合适的,他最大的,就是说传统的CMTS他必须用模拟的光线技术,那中国的C-DOCSIS是为中国开发的。

主持人:为什么为中国开发这样一个技术。

王澄锟:因为我们觉得不仅适合中国,我觉得很多国家像我们走这样的路,其实中国做这个标准出来以后,在全世界得到的反响非常的大。

主持人:比如呢?

王澄锟:这个不方便说,单单从组织来讲,我们一个国家标准很有可能变成国际标准的,这个不简单,所以这个创新的程度非常高。

主持人:刚才的问题您好象还没有完全解答,刚才针对王主任的问题,我们在C-DOCSIS还有一些不成熟的地方,我们思科这边在做进一步的工作,预计什么时候还能用上?

王澄锟:我们没有这个问题,如果是这个解决方案,我们的架构,我们就要把物理端口把他拉远而已,所有的特性跟我们现在提供的一模一样的。
王野秋:思科的方案,包括他的这种的没有变化,确实系统自身本身的功能之外,没有引入新的问题,思科的方案跟,思科这个方案是C-DOCSIS之一。

主持人:理解,刚才所说的我们也测试了很多厂家的。

王野秋:也不多。

主持人:就是说发现了整体上存在这些问题。

王野秋:应该说整体上,我刚才说的在运营中发现问题,在整体上说,整个C-DOCSIS要解决哪些事情,这是有的,比如今天上午也是主持开会,关键是大家要达成共识,怎么确定C-DOCSIS的应用定位,到底解决什么样的事情,包括运营商有不同的理解,第二点解决系统本身的成熟性,不管是功能、性能、运营管理、稳定性,看他项目的运行。第三点就是他的这种骨干对接的方案,所以今天上午也在说,组织研究,那么争取在下一步的实施建议中能对这个接入方案做一个定义。第四点就是可以在,尤其是怕和C-DOCSIS这种组网方式下的端到端的保障机制上,也可以做一些工作,因为也是这个系统,C-DOCSIS点对多的系统,两个点对多的系统对接,如果不做这种映射,是对各自的一个破坏。所以这部分也是可以继续做工作的地方。

主持人:谢谢。也希望这个C-DOCSIS早日投入商用,这样子我们在使用C-DOCSIS的用户,我觉得是可以更流畅下载一些大片了。下面这个问题想问一下来自于未来宽带的李总,我们知道未来宽带也是双向网改这样承载速度很快的企业,我们在下一个阶段发展上都有哪些规划?

李进:谢谢,我接着刚才讨论的关于CAV互通的那个问题,这边的话,因为我们是整个CAV标准组的成员单位,所以对这块标准制定的过程我们也是比较清楚,CAV的标准他是对于整个,基于AV的这样一个适合中国的,有线环境的标准制定,他是将所有的底层的麦克,一些基础的参数选择,甚至包括我们CNU,怎么在CRT进行接纳,整个这样的流程,包括格式。那么定义的都是非常清晰,还有关于刚才刁总比较关系就是在管理层次的股东,这个标准里头他们专门有一个介绍,通过原来的MIV,MME的机制进行扩展,支持我们的终端,接这个芯片,或者带有网吧功能的WIFI这样的产品,这样定义的非常的清晰,所以我相信,就是说这个标准正式发布了,如果有任何兴趣的芯片厂商,或者系统厂商,那么按照这个标准去做,那么实现这个设备级和系统级的互联互通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这个是刚才那个话题,我在补充一下。

韩总刚才问的这个问题,我们未来的发展,那么先介绍我们公司整个产品的情况,这块的话,我们是从,应该是从06年,我们公司开始先是做产品研发,07年专著EOC的产品研发,公司近几年产品线主要是EOC,已经形成比较系列化的一个,各种不同形态,适应不同的。

主持人:我们现在的技术产品已经覆盖到不同的技术领域?

李进:应该说是3大NGB的标准,我们都有相应的标准,谈到这个技术,我也想说两句。因为原来刚开始做NGB,其实这个选择还是很多了,包括我们系统厂商,包括运营商,对这个技术选择其实是非常头疼的一个事情,我想整个业界的都有这个经验,现在就是说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可以说是,当然技术本身他是有优势的,那么另外就是说,可能还是一个市场的选择,那么最终就是去年总局三个标准,那么已经定了,未来宽带的话也是,那么在EOC这块我们是一直坚持这个技术,同时就是说因为我们也是ACB的工作组成员,所以一直在做产品的,相对于配合标准工作,做了这个样机的开发,还有1.0样机的实验示范,那么在C-DOCSIS的标准发布以后,我们同时也推出了两款,一款是野外型的,还有一款是ESO的,可以说我们的观点和技术选择,一定要和标准连上,因为成为标准的技术的话,那他后面产业链的整个支撑的话,他会是比较完善的。那么我们也可以看到,包括现在C-DOCSIS,包括AV,这两个技术的产业链,其实他是在整个的接入是比较成熟和完善的,那么HINOC的这个,那么技术框架已经确定了,近期会发布这个框架,这块的话,我想这是,我们也在标准工作的参与过程中,也深刻的感受到,HINOC的整个产业链,包括芯片和系统厂商,还有运营商,对这块工作也是越来越重视,我想也很快看到2.0的产品,也会逐渐完善下来。

主持人:谢谢,HINOC2.0,我不是特别懂,也听了专家介绍1.0没有怎么投入应用是吧?那HINOC2.0听说厂家都在研发,包括一些芯片厂商和终端厂商,我还想问一下,就是李总,您刚才说您还是非常看好2.0,觉得2.0他可能会进入一个产业链相对成熟这样的一个阶段,您觉得是什么支撑您有这么大的信心?觉得运营商会采用2.0的产品?

李进:因为是这样,按照1.0的话,其实从他发布,就是说整个时间选择上来讲,从市场的角度,其实他跟其他的技术比起来,他在带宽上,在支持的用户数量上,他整个发布的时间的话和其他的技术比起来是有些差距的,那么从HINOC2.0来看,是整个他技术的体系框架,他定义的需求,他要直接支持1G这样的带宽,刚才讲了HINOC2.0从他的技术体系,面对1G贷款的需求,包括他的用户数能支持64,还有一些应该是现在主流的一些技术,在他整个标准体系里面,当然还考虑到中国的一个现实情况,可能会在终端的这样一个标准上做一些兼容性的考虑,从整个标准的讨论过程,当然也是非常的一个基点,同时也是觉得讨论也是比较充分的,所以我对这个标准还是比较有信心的。

张俊霞:现在你说的HINOC2.0,我们了解地级市一些地区开展了双向网改的工作,有些技术现在不够成熟和正在研发,有一天技术成熟的时候,他的市场化推进,我觉得这个难度是不是有点大?因为现在大家已经,一旦选有了,不管是这种技术,一旦选定的话,他这种技术的话,我觉得难度是不是要打一些,你怎么看他的市场发展?

李进:就是说您刚才提到,已经有运营商在选择了。

张俊霞:现在大家,我们做的一些监测来看的话。技术方案已经选定了,那个成熟的话,原有的技术体系或者网络架构已经搭建,相对有些规划,再选用这种技术性,可能性难度是不是大一些?你对他市场推进这块有什么看法?

李进:我觉得是这样,因为现在杨老师这边对这个技术比较熟,现在你的,大家说是下一代的技术,我觉得他现在也是不兼容的,这是一个问题,下一代的技术,真正要跟现在的这个技术要去做兼容,首先技术本身他可能要考虑,但是也不排出,我可以在统一家网上,两种不同的技术共存。这样就是说运营商他也是一种逐渐过度式基础升级的一个过程,这个方案也应该是,比如说你通过评分的方式,这也是一种可能性,另外HINOC2.0技术标准芯片厂商实现的时候,是不是考虑这种兼容性,那么据我了解,可能他参加了2.0的标准,他考虑了这个标准,他原来的那个摩卡标准。

张俊霞:现在有一些厂家,对他的兼容性产业化做了一些工作,我有一点不太了解,像现在HINOC这种厂商推进产业化过程当中的时候,他这种市场,就是如果定位是NGB,或者下一代网络的计划的话,他这种现性的技术,如果这么常见发展的话,厂家这种积极性是不是有一些不是特别积极,因为长线投资不太关注这种技术产品,我之前也和总局有一些沟通,我了解了一些,他说这些产品的产业化,下一步推进的过程当中难度比较大,关注程度也在降低,但是我知道未来一直在关注积极的推进这个事情,所以这是我的一些看法。

姚永:我说说我的看法,一个就是1.0,不完全是像李总刚才讲的那种情况,1.0大家可以下去看一下,我不知道具体什么地方,反正是那个海尔,有一个1.0的芯片,当然实际上不完全是1.0,他的物理贷款是32兆赫兹,麦克层已经达到120兆,和现有的EOC相比是可比的,不像李总讲的那样是很落后,当然他的产品化、成熟还要有一个过程,这个是不利的因素,那么从2.0来讲,因为我先讲1.0,我个人认为,其实最大的问题在什么地方呢?不开放,没有运营商参与,就是几个人在那关门搞,我一直这样讲他们不承认,还说我说的不对,但是我看到的就是这个情况。运营商他没有参与,他不了解你,那怎么办呢?就是怀疑你行不行,你什么时候能出来?抗战八年到现在还没成功。

主持人:2.0是什么情况?很神秘,前两天有一个专家给我打电话,我说你最近干嘛,他说搞HINOC2.0。

姚永:这个有进步,李总比我清楚,参与的层面比以前更多了,而且就是说国内的国外的芯片厂商都参加,包括像高通,刚才讲的,这个国际上一些知名的芯片厂家都参加了,不是光是研究机构自己在做,国内的芯片厂家也参与,这个跟做1.0的时候不一样,同时他们也在努力吸引运营商来关注这个事情,现在是经常去到处宣传这个,这个是不一样的,那么从技术本身,刚才李总讲的很充分了,有很大进步,我们可以把他看成是下一代技术的一种,下一代技术有什么呢?刚才王总讲了,3.1的这个分布式的这种,应该就是把纯粹的,就是直射成,只是把这个广电转换放在边缘,实际上还是留在前端的,只是把一个设定这部分放到边缘去了,这个是一种,3.1如果将来走这一条,那么我认为是很好的,包括将来也可能2.0,将来走这条路,我觉得比较适合。实际上现在跟(英)也是完全统一的,现在技术都在融合,调制技术怎么样的,那么HINOC2.0,实际上走的也是类似的路,只不过他现在,我觉得不太一样的地方是什么,他还是分成两段,还是一个S加EOC,是这么一种东西,在这个上面我觉得有缺陷,如果做端到端的架构,可以做几种普及,你比如说搞到一起是端到端的这种架构,或者说其他的,比如说成语网的做一个端到端的架构,这样当然更好,这点当然现在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从技术本身来讲确实大大前进了一步,确实有很多很好的东西,也有自己核心的技术,应该说在现在大的竞争环境底下,在关系里面大大促进了Hinoc2.0的前进,在我看到的技术里面进展最快,C-DOCSIS3.1确定的东西比较多,总的什么样还说不上来,据说是今年标准的发布,也是很快的。

EPoC反过来开始研究比较早,像博通申请专利10年的事情,开始研究02年的事情,到立项做研究组的时候,是11年的11月份,成立工作组是9月份的事情,去年,但是到现在为止,可以说大的框框,到现在为止没有看到到底有什么东西确定下来,只有在北美运营商的逼迫底下,把3.1一些基本条件想加到EPoC上来希望统一标准统一架构,这是毫无疑问的,比如下行的新兆贷款是192兆,这个是确定的,其他好象没有什么确定的东西,今天早上刚说到一个邮件,整个标准推迟一年。

主持人:原因呢?

姚永:就是因为他是一个工程师的企业,讨论的很充分,不好很难阶段,再加上参加成员的结构,你比如说有一些大厂起关键作用,一家占了三分之一,他的规律是75%通过才行,那么只要有一家投反对票,这个就不能通过,就这个状态。

主持人:我有一点不太明白,刚才我们请王总发言的时候,我听他介绍,就是像北美欧洲,都一直在沿用这个C-DOCSIS的技术,从1.0到2.0,有一个升级不断的满足这些需求,这些地方都没有出现这些下一代的,刚才也在听,下一代的网改技术,为什么我们中国,已经有了不少技术,好多我都北不上名字,看到很多双向网改报告现在背不出名字,现在除了这些技术之外有这么多新技术,像EPoC、HINOC很多很多的,我们能不能把这个搞好,在这个技术上满足这个需求,为什么总是搞一些新技术呢?

姚永:新技术的是一个客观的,总是一代一代的发展,人类社会也是这样,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主持人:我觉得新技术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就是在互联网上,有了这个技术之后有了那个技术,总是跟不上那个发展,但是选用了一个技术,为什么不在这个技术做的最好呢?因为他也在满足需求的情况下。
姚永:任何技术都有他的生命周期,可以这样讲,就是说现在其实你刚才讲的有一点并不是这样的情况,好象中国这么多技术,又在发展一些新的。
主持人:我只是井底之蛙,只是看了咱们这一片天。

姚永:从国际上看,不是这样的情况,国际上很多技术,刚才讲的EPoC,C-DOCSIS3.1,前面是做的一个MP项目,是11年的6月份,提出MP项目,实际上当时他是一种怎么说呢?他们是C-DOCSIS到头了,实际上是这么一种情况,那么MP就是先进的,要说要采用OFBI调制,这些都在C-DOCSIS3.1体现出来了,他只不过换了名字,这个是很聪明的做法。

主持人:请王总介绍介绍?

王澄锟:我有一点看法,我觉得是时代的改变,其实中国环境下,各式各样新的起来的有他的背景,这个主要是说现在数字光纤的技术,和成本的下降,在新的时代的前提下,当然技术就会有演变,所以环境改变比较争取领头羊,所以雨后春笋各种技术都进来,你怎么累计足够的经营,把这些运营的经验能够全部具体化到实际的产品上面,这个有一个学习的过程,那他以后市场会慢慢调整出来,比如说我们做传统的C-DOCSIS,也要对这个环境要做适应,我们才会退出C-DOCSIS的产品,你只要能够适应这个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你自然而然会长期的生存下来。

主持人:我也认可您的观点,厂家确实需要与时俱进,根据运营商的需求来满足运营商的需求,这个是无可厚非的,我们也注意到像这些,就是技术上支撑比较成熟,运营和发展比较稳步前进,或者规划一步一步按部就班这样往前走的一些运营商,当然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基本上他是在一种技术体系上不断往前发展,我们现在看到中国电信选择了FTD的技术,没有选择其他的技术,也是有钱有规模的单位,也是沿着这个技术前进,可以满足运营商各种各样的需求,但是我觉得对运营商而言,还是应该既然选择了某种技术之后,就是还是要根据这个技术路线来做这个演进,不要一会搞这个搞那个,比如说歌华,我作为歌华的用户,我不知道歌华背后都在搞什么技术体系,我在搞我的用户体验,他不停的换技术,我的用户体验也不见得好,而且我觉得对于运营商来讲,这一小片,今天受这个厂家影响,上了HINOC,明天受厂家影响上了其他的,我们现在数10、20种技术来,我们的在座专家怎么说都好,肯定在成本精力和各个方面,都会带来很多问题,对吧,我觉得王总一直在点头。

姚永:其实你讲的这个是另一个问题,是两个问题,一个就是选定一种技术要坚持,坚持把他做好,这个非常重要。确实是这样的,如果你今天做一个技术,有一些问题就一脚踢开换另外一个,另外一个不可能没有问题,一样有问题,你就翻翻,最后什么做不成功,就是这个结果,技术来讲没有任何一种技术不能成功,这是一个问题。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刚才说到的一点,这个技术都有他的生命周期,不管你叫什么,这个不重要,实际上技术只是…

主持人:我觉得我认为您说的肯定是对的,产品都是有不同的生命周期,这是指某一种固定的产品,比如我们的脚不能踏到同一条河里,也是不断的完善,不断的丰富这样一个程度里面延展了他的生命周期,我是这样的看法。

姚永:技术总有时候会到了一个门槛,一个是模拟现光纤,继续往上提带宽,这个时候不是说不可能做,但是这个成本可能会非常高,所以传统C-DOCSIS他的上行点对点的传输,这是限制他的带宽,没有办法突破了,那这个时候他必须要改变,调的技术,别人都已经往前走了,你还是采用单载播方式,光是靠捆绑达到,60的带宽捆绑,这个终究有极限,所以这些逼迫他必须做一些彻底的改变,这些技术体制一定会变,作为EOC来讲,就是这样,EOC本来就不是一个成熟的技术,本来就是转变而来,本来在接入网就有很多的局限,本来就是EOC把接入网分成两段,没有端到端,这种情况本身客观上的要求要突破这些门槛,这个下一代技术是必然会应运而生的,所以我讲技术的演进是有内在规律的,不是我想怎么样,我当然希望一种技术从头用到尾不用变,但是是不可能的。

刘世伟:我觉得情况没那么复杂,我觉得慢慢这个技术的路线图也明确了,我认为这个接入网以后走的技术是基于核心网的技术,觉得这个王总他也很清楚,和新网这些大型的交换机,其实都是以这个为主的,所以我觉得其他技术,陆陆续续都会被淘汰掉,那假如核心网以太网表现的话,定了家庭网以后的方向,所以在数字光纤有太网的技术也有(英)太网的技术,所以我认为北美也好,中国这边也好,我们要好好看这十年来,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我个人认为是偏向以太网为主的技术,道理是各种各样的看怎么办,所以其实没那么复杂,个人观点。

刁成凤:说一点我自己的观点,我们自己企业有的时候定位高一点有的时候定位低一点,看自己的经验。过去IT技术打败APM技术,IT很理想,APM很实在,到了太网的交换技术,都是和底层通讯技术和模拟技术的结合,我们看到实际上现在前段时间有非常小的例子深深打动了我,我们实际的案例,什么情况呢?就是我们的产品用在电信的IPTV业务的提供上,就是UC电信的IPTV业务的提供上,而且并发流很大,我们看到,实际上某些事情是反对姚老师的观点,端到端的QSEOC没有问题,因为是一个芯片结合在一起,他的保证是靠交换芯片来实现,并不是靠AV模拟的调制的芯片来实现,所以在这个交换大的技术架构上,整个通信转向,转向以太网交换大的架构上,在这样统一的技术体制下,其他都是一个技术的改进,并没有颠覆这个变化,这是我基本的观点。

另外来讲,由于我想我们的企业搞运营,应该是实用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结合,更应该偏向实用主义,电信搞EBO可以搞很大规模并发的一个产生,我想在QS上,或者传递上没有问题,否则他不会彻底的有效的实现,这样的话,那么我想更关键的问题还是,过去所说的广电网,端到端的问题是在城域和出口的,他没有规划好,而不是接入这个层面产生的,这是我的基本观点,所以我认为实际上按照现有的广电业务,不管是C-DOCSIS还是AV也好,只要做好规划全部没有问题。

姚永:刁总实际上他没清楚我说的什么,我说的端到端,不是指的EOC本身没有QOS,他本身都有自己的QOS的保证方式,EOS和C-DOCSIS相比,C-DOCSIS是从城域到用户的终端,现在是两段,一个是资源的统一调度,运营的统一管理控制,QI策略的统一,这个端到端指的是这个,这个方面他还没有做到端到端。

刁成凤:是这样的,我觉得他这个EOC都是以太网的这个,那么在EOC这个里面,他的QOS的保证应该完成句断的交换芯片完成这个任务,他这个以太网交换芯片来执行的保证,他可以有效的执行,做好上下传递就OK了,这是我的观点,在具体的设备实现上也可以这么执行,所以我认为既然有QOS保证,那么到EOC的居端设备,因为以太网现在太关键太成熟了。

李进:我补充一下刁总这边的看法,我觉得接入网这边,瓶颈出在EOC这块,EOC本身带宽有限,在同一个网上要共享贷款本身就是这个机制,所以这块EOC的QOS本身比较重要,反过来说这边的需求还不是非常的强烈。另外就是说从整个管理上来讲,其实现在应该不同厂商都会有这种统一的管理的方案,我觉得这块的话应该从管理的角度,你要做配制,要做两段,判断和EOC和POS管理一致,这块来看也能有相应的解决方案来解决。

刁成凤:我是这么想的,我觉得QOS他和带宽有关,但是刚才我讲到,其实带宽可以通过简单的叠加来提升带宽,或者是通过网络的优化来减少现有带宽所带用户的数量,这是我的观点,那么但是这个跟QOS有一定关系,但是关系不是特别的大,当然可能在C-DOCSIS原来想的特别多,但是如果接入网清载的话,关节点覆盖60度或者80度完全可以做到清载,现在我们遇到案例把带宽的瓶颈没有到EOC这个阶层,因为经常分为1分8,1分16,现在平均的贷款可以达到200兆,如果你在中间加一个交换芯片的话,这个交换芯片的性能如果可以的话,完全可以满足QOS的调度,没问题的。

王澄锟:这是一个根本架构的问题,像我们做这个投资,我们也有EOC的投资,我们对这个,根本上来讲是因为你,其实他是一个,特别是上行,大家会去抢传送的这个权利的媒体,和电信他们来讲是新型的架构是不一样的,因为他这个要做到端到端的QOS就要有,所以我相信这些问题日后都会克服,但是克服必须是面面都考虑到,确实目前我们了解EOC的发展,我们叫不动他们,我们有改进的空间,可以把系统做的更好,如果适当的投入之后,EOC有办法做到跟电信他们的光纤到楼,然后加上这些一样竞争能力,就是把两个就划平了,价格一样的竞争力,只是说目前的产业链,整个端到端的考虑不够完整。

刁成凤:我想咱们国家除了发表Hinoc2.0的这个同时,我觉得应该多多和博通和高通发展,大力发展AV的芯片,大力发展C-DOCSIS的芯片,我们回到实用主义的原则,我们都或多或少选择了,我们做到系统厂商,我们希望看到有很多家芯片供应商,因为既然是C那个的标准,加了一个C,就因为我们国内做芯片,为什么不沿着市场的方向,哪怕是模拟也好,哪怕是学习也好,来加入到这个产业链的竞争当中去,包括了ABA的芯片,包括博通小C的芯片。另外我想,就是说回到实用主义,因为现在在中国搞AV的厂家很多,那么产业链很发达,用户建网的成本很低,等等这些都已经具备了,实际上已经给芯片厂家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沃土,他们实际上有一个很好的市场的环境发展这样的芯片。

刘世伟:我觉得我们也同意,然后我认为这个市场是足够大,能支撑多个芯片厂家和系统厂家,关于AV的演进,我觉得你们假如能等待这一两年的话,我觉得你们会看到一个很大的提升,不管在物理的性能,或者管理的这边,确实是沿着CHTAV标准走下去。

主持人:刘总问您一个问题,现在包括计算机还有其他领域的芯片,产品的升级非常快,我们看到在机顶盒领域芯片的升级实际也是非常快,刚才我听刁总包括听王总的概念,我也是听了这种概念,是不是我们在芯片方面的速度还不够快呢?原因是什么呢?

刘世伟:韩总您觉得多快是足够快,因为我们至少高通这边每一年至少是出一款新的芯片,我讲的是全新的芯片。

李进:我这边从高通芯片的客户角度,我觉得高通这边的话步伐还是比较快的,至少我们的需求他们一般都是能够在前列的,但是就是说,因为现在既然是CAV了,就是中国的,那么就是说可能真正的要从这个,做中国的接入网的技术,那么有一些关键的需求,还是要在加快一些,比如说我们DMV的功能的支持,还有就是刚才刁总也提到现在有的县级市现在对农网改造的需求,我们AV虽然是低屏传输距离比较远,但是还是解决不了跨多地的一个信号传输的问题,这方面也有这方面的需求,就是能够做的这些功能,虽然我们现在从整个设备角度来看,我们是有解决方案,但是这个成本比较高,如果从芯片层面,这个需求确实是实在的需求。

刘世伟:我都认可,这些需求从高通的角度来看这些都是机会。

主持人:我们广电和电信要打仗,我们网络要快点支撑上,跟着中国的网络情况,和中国的一些特殊情况,我们是不是要在,已经很快的基础上再快一点,刚才我觉得也是未来款待李总的一石激起千层浪,现在回到我们稿子上面,问一下姚老师,也是一个前辈,这两天也在参观展会,是不是都看了?

姚永:我几乎没怎么看。

主持人:今天有哪个都看了?

李进:我今天上午转了一下。

王野秋:随便转了一下。

刘世伟:还没。

主持人:王主任你有没有注意到,我是注意到了,我觉得这个网点的产品,原来感觉机顶盒到处都是能生产双向网改都生产了,太多了,现在市场上出现了新技术,能够看到哪些不同的东西?谢谢。

王野秋:还是刚刚那番话题,其实我比较认同您的观点,如果我们已经走了一条路,除非有另外一条路能看出来,否则任何尝试都是成本的投入,所以刚才说的一条路走到底都是能走下去的,基本上是对的,但是有的时候比努力更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选择,我们现在就是研究C-DOCSIS的这种架构,至少目前还没有看见他终结的一个地方,比如说现在还是在2.0时代,陆续3.0时代在往后3.1,咱们分布有C-DOCSIS,还会有分布式的这种物理层的,都有可能,反正当前来看,并没有看到他在未来会解决不了哪些方面,我想问一个问题,我想选EOC,最难受的是选EOC之后还要继续选择,我一直感觉EOC种类有点特多了,这种选择,要不就是姚老师的一句话选定就是他了,但是选着选着这个东西越来越少,所以我想问一下,咱们各种全球来看,比如EOC的终端Hinoc还是AV,还有用户的终端现在能有多少?我想知道EOC的终端全世界能有多少?

王澄锟:终端具体的量不知道,了解是他建设的很多,不少在国内最近这几年,可是真正运营的…

王野秋:我想知道这个东西,这是一个终端,其实他不管我是什么,最后的终端是这个东西,放在哪就可以上弦,这个认为他们是一个东西,终端没有变。

张俊霞:将近年底的时候有不到800万。

王野秋:都是一个标准的?

张俊霞:在去年有一些地区,有一些省网原有选用这种标准的体系,量还是在不断的突破,去年的时候,这个量突破虽然有所降低,但是包括在11年的时候量比较大,所以总体的市场保有量来看,这种比例比较高。第二就是国家后来确定AV以后,促进他这个市场快速发展吧,应该从12年,应该是他发展最快的一年,所以在AV的市场,去年是比较快,PPR是弱的这个,是在10年左右的,他的发展的市场那么大,所以他占的比例是这样一个格局,剩下的话,另外去年摩卡的那个增长比较快,因为去年是省网,包伙在天津加快这种摩卡的EOC也有一些增长。另外还有什么标准技术,我想想,就是其他的技术相对来说,像HPNA,这些技术没有用了。

王野秋:反正很多了,按照风险来说,刚才你列的六七种,在EOC领域可能就是两个,一个是高屏一个是低屏,剩下的四五种,可能还有,发展趋势可能就不如历史了,这个我们觉得选择有时候比努力还要更重要。再一点我们要选择什么样的设备,我们觉得我们要选卓越的设备,什么叫卓越?有人说优秀,就是在平常的时候能够超常发挥,比如说各种性能非常好,这叫优秀,但是只有在平常的,就是异常的情况下,比如在我们的高压力的网络,高用户数的服务的情况下,他只要正常发挥他就卓越了,所以我们要相信这种更加成熟稳定,能满足我们,不需要想的太远。

张俊霞:我有一点别的感受,就是说你说卓越的产品,大家都觉得应该选,包括C-DOCSIS体系的,原有的这种技术的,其实在相对歌华来说,歌华有一些优势,政府的支持来说,但是其他的运营商考虑这些技术的优越的情况下,还要考虑成本的压力,就是说…

主持人:我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我在选择上面我一直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我承认歌华可能在资金方面在资金充足一些,其他运营商可能更不充足一些,我觉得如果说你所选择的全都是将来要沉默的,那你全都是浪费,我觉得即可选择一个不断的改和完善,能够支持后期那么多业务的需要,从这方面来讲,我觉得一定要选择一个相对来讲有更大规模已经应用的这么一种技术。

张俊霞:你说的那个问题我也了解到,你说他应该说要考虑到长期规划来看,但是有时候运营商他短期要实现交互,或者要先干起来的时候,他是没办法考虑到特别长远的一种规划,他在上面报一些长远规划,上面是不做通过的,他们也在实际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他们为什么会选用一种短期见成效,或者能够的一个成本优势是他最直接的优势,包括到现在,运营商虽然意识到这种技术,技术上的问题,包括本身存在的兼容性,网改方面的问题,他存在这些问题大家都知道,但是大家都在用?首先就是说我长远知道你说的那个事,考虑短期内让我用户实现活动。

主持人:这个短期的效应相应的这种。

张俊霞:因为他不像电信那样,具有一种市场化的规律,或者不适合市场做一些长远规划,他不像电信有一个长远规划,中国广电网很规范,原有的一个地市网络这种能力很弱的,他只有在这两年有一个省网统筹规划,包括我在接触省网审核整合度很高的省网在做一些规划,在做一些项目的推进的时候,他就能够很好的推进,就是说他本身体制上的一些问题,内部人员,包括各个方面的这种设置,都影响了他对技术最终的使用,其实他有一些问题,包括给他们一些总工沟通的时候,他们也能够认识,他应该选择一些长远一点或者怎么样,但是现实这种成本,包括总公司或者本公司上层的压力,要短期看到一些用户,或者看到一些效果,包括甚至有的是地方的政府,你要怎么样,别的地方实现交互,我这边也可以实现交互,因为同时有一些是地方保护主义,本地有什么样的企业,你要基于这个企业,我觉得现在这种因素应该是多方面造成的这种局面,其实国家,当然有一些国家,最初广电,其实国家从07年的时候已经做了双改的指导的意见,但是那个时候没有做一些规划,只是到09年大家把标准用到快烂的时候,总局在10年推出了这个使用什么,高屏使用什么,这种推荐促进了市场蓬勃发展,为什么会出现,因为之前刚才王总说选择的问题,大家很谨慎的选择,总有人选错的。

主持人:因为大家认识的水平不一样。

张俊霞:所以政府的导向要对他做一些支持,或者帮他选择。

王澄锟:我觉得是市场慢慢成熟的问题,就好象小孩子从会爬慢慢学走路到会跑掉,这个是一定的,当然我们广电,尤其条件没有电信那么好,这个随着时间过程会慢慢的,现在是有一些决心是短了一点没有错,但是学了一次,长远受到伤害自然而然会调整,我们对这个市场有信心,慢慢慢慢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做投资和建设的时候,会慢慢的看的更远一点,到了这个时候广电就慢慢聚集了。

主持人:我想问一下刁总,刚才说了很多我们在说网改选择上说的一些问题说的非常好,由于各种各样的问题太复杂了,导致我们选择的技术不一样,所以您觉得现在双向网改的运营商在选择这些技术上面都存在那些方面的,就是从您的角度来看,存在哪些应该调试的地方?只是个人的观点?

刁成凤:就是说我想没有白花的钱,花了的话,要么得到经验,要么得到利益,我现在觉得,现在因为选择主流技术的话,进行改造,他是非常有价值的,改造好的话,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现在实际上看待主流运营商与广电运营商的合作展开,那么这种合作共赢和互补的现象,各地都在生根发芽,长大结果,这种情况实际上是进程的情况,这块我想针对县一级的或者地市一级的,我想说一句话,要尽早的选择实用的,规模大的,成本低的产业链丰富的技术。

主持人:您说这么多定语,您能具体说。

刁成凤:其实一两种技术,我认为还是说AV技术或者HINOC技术,因为主流运营商不太适合这个,因为现在广电实际上真正的有活力的单位还是出现众多县一级这样的企业,那么他虽然现在省一级的整合做的比较好,但是实体还是在县一级的。

主持人:有点厂商主导市场的嫌疑。

刁成凤:没有没有,随便聊,有点走偏了,那么因为家庭网改技术的发展,会越来越丰富,所以依靠烂技术也会得到发展,在很多程度上会得到成功,AV这个,以及AV未来的发展,我感觉现在AV在中国大地上应用确实是非常的广泛,而且我觉得今年的增长率可能是去年的百分之二百以上,就是实际的增长率,因为我们看到具体的招投标产生的数据,能够反映出这样的一个变化,那么说明大家已经不在犹豫了,包含了很多因素,第一他过去试点和小规模应用的一个情况,他认可了。第二成本认可了,第三,确实价格撒的很狠,厂家不怎么挣钱了,他们感觉差不多了,该买了。第四竞争的结果,可能最后一点最主要的一个因素,竞争,我们可以看到,电信连通买LTV的机顶盒非常量大,他们是死任务,压下去必须完成,家款的任务也是死任务必须完成,这整个中国大地的角色当中,把这块的市场,搅的火热火热,不是我活就是你活,就是这么简单。大概就这个意思吧。

主持人:谢谢,我想请问一下刘总,您是芯片厂家,也是我们的产业链的最上端,从高通的角度出发,能不能谈一下对我们运营商在选择方面的建议?

刘世伟:我想讲的就是,C-DOCSIS他确实是一个很优秀的技术,他这个十几年累计的基础,王总刚刚也提了,在北美很成功的MV,他是应该做接入这边的参考,AV技术的话我觉得他在某一些方面不是,就是说不如C-DOCSIS那么完善,但是为什么会在国内受欢迎,因为他基本上是可以满足绝大多数的需求,因为他性价比高,今天有这个市场才会沿着这个AV,或者这条线走下去的下一代技术,所以我们高通在这一边的话,确实是准备投入,我们认为在EOC这条路走下去,在某些层面就是以太网协议的光纤和数字光纤跟EOC的融合。所以面向未来的话,我认为像姚老师说的,标准确实有点推迟,然后真正产品化芯片化,我觉得最少要有两年的时间,可是我们能,就是说…

主持人:这个我不得不在提另外一个问题,因为刚才说有很多的问题导致他包括技术进展和产业化进展,可能至少推迟两年的时间,我们知道13年到15年应该是我们广电双向网改最热的时期,总局出一个文件要求完成多少的覆盖率,第二个公信部这边有一个文件,要完成基本上全覆盖,光纤全覆盖,广电来讲,13年和15年是非常关键的时期,我们能不能把这个竞争力上去,留有更长的时间发展这个技术,我觉得这个是要打问号的。
刘世伟:这个取决于我们认为成熟的生命周期有多长,我下一场会就是谈这个事,我认为像王主任认为,这个不是五年十年的事情,不是说15年要完成什么任务,2020年要完成什么任务,我觉得通过物理的特性是能支持到,至少今天光纤的这个水平,那么这个生命周期还是偏向比较长的。

主持人:刚才我不是在说技术和技术的替代,我是在说我们要抓紧时间把双向网改这个工作要,这个覆盖率要提上去,把渗透率要提上去,他推迟两年我们15年才能用过,我们不可能那么快了,但是应该也是有…

刘世伟:我刚才说,虽然这个技术或者我们的产品也好,不是完美的,其实没有任何技术和产品是完好的,其实我刚才说的为什么会很受欢迎,那为什么基本上能支持广电的业务,我不觉得是1、2年之后要改变的数据,从现在到15年我觉得我们用这个技术,确实是能满足广电业务的扩展,所以那是不是还有下一代的需求?我们认为确实是有的。

主持人:谢谢,王总,您能不能从全球的角度上,就是这种经验上出发,为我们的有点电视运营商在选择上面提出一些建议?

王澄锟:是这样,中国特殊的国情确实是需要考虑,那跟世界接轨的标准没有对中国的环境有足够的考虑,那这个实际上是迫使我们国内的广电运营商做的决定,决定的时候不见得是最满意的决定,这个我们了解,可是现在基本上有总局的说的这个问题完全消失了,事实上我们是很乐观的,我们认为C-DOCSIS可以拿下大半壁江山,因为他确实是好的技术,而且他没有粗放的问题,刚才听了很多,好象是中国粗放性成长的一个翻版。

张俊霞:我有一个问题,你说C-DOCSIS会拿下半壁江山,在已经选用这种技术的地方,他会采用,在构建新的网络和C-DOCSIS的体系的网络吗?

王澄锟:他会用的很好,满足他用的需求,不需要问题,他不需要改,会去用,用的话觉得不够稳定,或者觉得新的业务的需求没有办法支撑,这个时候怎么办?最大的投资在他的光线网上,那一部分的截网完全可以接入使用。

张俊霞:换掉那个设备,那往往这部分的投入成本比较大,而且在现有的运营商,我们来看,现在多数的地级市,包括一线城市,包括像城市他的郊区,他用的都是EOC,他虽然有了这种标准,但是在众多现在的城市,他在用加EOC,或者做改造的时候,我一直,因为原先也有厂商给我讲,各方面的优劣势,但是我在沟通上,做技术运营商的沟通发现,带运营商选用了这种技术加EOC的之后,我觉得更换成本有点太大,使用过程中有点不稳定,或者对他业务支撑,他也是在EOC,因为他去换这个成本会很高,因为用户,包括现在很多运营商他做运营商,不像歌华这样发过去,用户买的,用户不愿意再买一个,他就不敢轻易换这个东西,我在好几个大的地方运营商有很明显的问题。

主持人:我觉得虽然说你说的问题都存在,但是随着C-DOCSIS逐渐的成熟成本的方面不断的下降,运营商考虑替换的问题的时候,我觉得在早一点替换总比晚点替换好。

王澄锟:因为EOC厂商很多,他可能有的买到是相对比较稳定的产品,我相信他可以继续用的比较大,用的时间比较长,反过来讲买的产品不是那么稳定,他一定得换,因为不换业务不行,客户抱怨,最后客户不见了怎么办,你还得去改善他,有些改善不了的时候,他会考虑更换新的技术。

张俊霞:你说不稳定在一个网或者区域网的某些部分,或者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实际过程中,如果一大片用了之后是EOC,是不可能大面积的退换,他可能在新小区从C-DOCSIS,但是这个产品,不知道今年能不能完全成熟或者推广应用,如果不能在我们监测一些数据来显示,每年三千万左右,或者去年覆盖用户增长加一千多万,如果以这种速度规模增长的话,今年可能还会更多,因为去年的显示数据就是覆盖用户增长比较慢,这些一线的城市都已经完成了,这种增长速度来看的话,在晚一年,他这种C-DOCSIS的市场又被缩减。

主持人:我觉得有可能C-DOCSIS在中国的发展可能会出现一个下坡在上坡。

张俊霞:我觉得市场发展一定得快,如果不快,如果选择这些地方,他在进入会很难,或者进去的成本会很高,或者这种做C-DOCSIS厂商的,他的盈利空间。

王澄锟:这个是确实,这个供应商要把握住的机会,他如果说已经投资了EOC,你让他改确实成本很大,如果他用的很好不用改,对他来讲有足够的诱因才会改变。

主持人:请你参与我们网改的项目,从经验出发,对运营商在选择方面谈一些建议,我问一下未来款待的王总。

王澄锟:刚才提到用的不好就换,其实这个有前提,对运营商来说是一件非常透明的事情,因为刚才也说过,盒子已经发给用户了,要每家每户换盒子,比如你的用户已经上规模了,几十万上百万这个事情是做不了的,从我们这边参与的,特别是在上海这边参与的网络建设经验这块,我觉得首先就是说技术选择这一块,也是刚才我的观点,就是说现在总局3个标准,运营商的话其实你在选择技术你就这三个标准的一个限制之内,那么这个风险是最小的,技术风险是最小的,具体你选什么技术的话,是要根据自己整个网络的一个情况,那么比如说你的线网的一个资产,这个资产除了你已经步的这个双向网改的技术,还有你的软件,人才的培养,还有你的工作流程和运营模式,这一套的东西,不是换两样设备简单的事情,实际上很多情况下,更多的是人的因素在里面,这是一点。

第二点就是,我们要根据我们,比如说业务的一个规划,这边我们也是建议运营商在做技术选择的时候,那么能够适当的有一些前瞻性的业务考虑,建议至少能够规划五年,至少五年这样的需求,还有就是说你线网上原来的广播的网络的规划,还有这样类似的一些线网的状况,根据这个,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的情况,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选择,这是技术选择的一个建议。我们这边也不是特别要推荐采用哪种技术,还有就是说从本身的在你的建网过程中,我们这边的经验就是说,在你的网络的工程的施工,还有你最后的一个业务的开通,还有网络运维方面,更多要考虑你建成这个网络好用的,除了这个网络是可用的,另外一个网络你要好用,好用这边也能体现到产品,体现到系统,很多方面的考虑,比如说我设计这个产品的时候,因为很多都是野外型这样的设备,我要在杠杆上吊装,吊装以后我这个设备维护之后打开关闭是不是比较方便,还有就是说我这个设备,那么我的工作环境比较恶劣,那么我们相应的野外的工作温度,还有防护等级都是需要考虑的一些事情。

还有就是说从网络管理上来讲,我们是讲你的这个接入网,你是要一个可管理的网络,因为你这个规模上去以后,他不是说几台的设备,那么我可以安排人员一排登上去配合管理,当我的规模配上去以后有几千台几万台设备,这个时候不可能靠人工做管理,这个时候有一套的相应统一的管理的机制,那么我们这块原来是有相关的这样一个解决方案,也在东方有线整个的建设中得到了一些成功的应用,还有后台我们的伙伴,他们是做了一个,设备这块要配合做相关的支持网改的协议,这是网络的可管理性,还有业务可下发性,当我这个网络建成以后,那么我最终还是要通过开展业务,使这个网络的价值能够体现出来,这个时候我EOC的终端,怎么能够,当用户申请业务以后,很方便能够快速高效去给这个终端做这个认证以后,给他做业务的下发,这块也是在我们整个过程中积累一些很成功的经验,就是我们利用后台的网改的系统,后台的业务的管理系统配合,然后利用我们EOC的设备,对终端设备进行自动认证然后下发,这块是我讲的运营的另外一个方面,还有包括刚开始也讲了,系统的互动性,系统的互动性这块的话,我们的标准也比较详细定义了这块的要求,我想这块通过这个标准的发布,可能各个厂商参照这个标准去实现,最终不管是哪个厂商的的EOC的设备,互通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还有一些其他的方面,就是我这个新建的网络跟原来的网络的兼容性,那么我整个维护的一个便利性,就是这些都是有一些好的经验,如果业界也哪些感兴趣的运营商。
主持人:可以找李总联系,李总要不要当场把手机号来一下。问一下姚老师,是来自中广协会有线电视委员会,也是在这个技术的工作岗位上工作多年,我觉得您这个身份是一个有限的从业者,也是现在目前技术的引导者,对有限运营商在技术选择方面有哪些建议?

姚永:我比较建议刚才李总的发言,我总结一句话就是匹配你自身的资源,从资金人才,现有网络,维护管理体制,各个方面,业务,跟你资源相匹配。

主持人:我问一句,这个匹配的概念是匹配的高一点还是正好?

姚永:我觉得匹配的概念就是要正好,除了他讲的以外,我想补充一点,就是选择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有些时候甚至可以说是没得选择,在有的选择的情况下,我觉得其实我们不光是选技术,从我的经验来看,我觉得选技术不一定是最重要的事情,选设备比选技术重要,王主任讲到,其实刚才王总讲也包括这个意思,这个设备差异可能很大,你选了一个好设备可能用很长时间,你选了一个差设备,技术虽然很活,但是可能也用不了几天。

主持人:姚老师有推荐的吗?

姚永:这个我没法推。另外就是我觉得选合作伙伴比选设备更重要,一个长期的合作伙伴是非常重要的,这点我觉得是北美运营商给我们提供很好的经验,就是说你的设备供应商你的方案供应商,你的合作伙伴跟你是共同成长的,不要讲什么甲方乙方,中国的运营商常常喜欢当老大,我觉得这一点…我补一个看法,不要老想当爷爷,选择一个好的合作伙伴能够帮你解决很多问题,没有设备他可以帮助你你生产出设备来,没有技术他可以帮你研究出技术来,你没有人才可以帮助你解决很多困难,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你选择一个长期的,否则像刚才讲的,也提到,就是过两年找不到了,消失了,那这个风险非常大了。

主持人:也一直测试看哪家厂家能消失,选一家人。

姚永:所以我觉得这是我要补充的,我还是要强调坚持,就是说你不能说我用一项技术,出现一些问题,我就放弃,我就更换,我觉得这不是办法,其实只要你真正做好了,刚才我讲的那些个环节,那么任何一项技术都能够把他做成功,我始终相信这个,当然这个你还是需要注意,要尽可能的,在有条件的情况之下,尽可能的选择成熟、主流的这种技术,但是在没有的情况底下,那没得选择,就要注意后面的条件,你比如像刚开始有限行业做双向建设或者说,像从90年代开始,其实这个C-DOCSIS之前有很多的各种各样的,没有标准的,那个时候也可以说也是没有选择的,没有其他技术。中国当初为什么没有跟上来?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其中就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什么?当时C-DOCSIS刚出来的时候,一个CMTS几十万,一个猫三千五千,美国改造的成本是1381美元,中国1381块钱人民币也没几个投得起的,这和你自身的情况你要匹配,选择不了,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另外从技术的选择来看,我觉得现在技术发展非常快,关键是你先要把业务做起来,先把钱挣到手,先把地盘占住,当然你没有用户没有业务,你将来在想开展的时候,没你的位置了,这是非常重要的,那么现在技术更新换代非常快,3、5年就是一代,所以我觉得有些运营商不是都像歌华那样的,歌华是财大气粗,而且各方面资源比较充分,很多地方他没有那么多资源,你比如像有些技术明明看到不是那么好的技术,大家都明白,所以说这些东西开始我都提倡过,但是后来我都反对,到了一定时间不适用了,但是有很多人一直在选他。就香港来说,我原来工作的地方,我回去跟他们讲你们不要选了,但是他们不听我的,为什么不听呢?他说我先搞的这个便宜,我三年把钱收回来在去选其他技术也可以,这也有一定道理。

主持人:运营商选择的时候,跟他资源的尽可能匹配起来?

姚永:有的时候每个地方都不一样,不可能一致。

主持人:那问一下歌华有限的王主任,您是一个真正的运营商,就是您从运营商的角度出发,您跟咱们运营商在选择上提几点建议。

王野秋:不敢当,我们也是不断在摸索,像我刚才说的,我觉得其实我们公司一直在对所有的新业务,就是新的技术都在开发,我们并没有说我们好,显然不是,我们公司的传统确实是一直都是审慎的态度看待所有的事情,而且说比如成本便宜,我们有的时候要算,不是光算一个设备本身,要自我考虑综合成本,运维人员以及知识结构和水平,要综合考虑这个事情。再一个就是如果我们当前选择的一条路,遇到问题就解决问题,现在还没有解决不了的,然后其他的我们一直都在跟,当然现在主要还是倾向于在C-DOCSIS的领域,主要还是在这个领域,如果没有发现新的技术能够完全超越我们当年使用的话,那么我们这种改变的动力就不是特别好,当然除非任何产品都非常的,成本非常低,其实不像,姚老师说的,我们其实对这个成本是非常看重的,就是非常希望把这个,反正干成这个事情。
王野秋:我不是说不重视选择,是比较好选择,资源比较充分。

主持人:下面问一下格兰研究的张俊霞,因为做双向网改研究做了很多年,搞的很专业,你对运营商在选择方面,您有那些建议?

张俊霞:因为今年我们做了一个项目,在接触我觉得应该是,我觉得首先运营商做双向网改,首先是最终用户的感受,因为你在做业务的时候,把业务现在已经做了,那么你要想发展你的业务,你要遵从业务的感受,你要根据业务的感受做双向网改,如果你没有业务可以不做,现在推业务要把网络质量提升上去,让用户享受你的业务,而不是被迫接受这个业务,最后抛弃你的业务,这一点是我感受最深的,业务规划要给他的网络建设投入,他应该有一个业务发展,他首先要建造一个高质量的网络支持,他才能对他的业务有促进,因为我们现在有数据支撑他的网络,虽然说整体来看是闲置比较厉害,但是现在实际渗透10%左右,虽然是整体,但是个别运营商来看,渗透覆盖不是这样的比例,反而网络没上去,他把业务的盒子发下去,我觉得运营商首先应该建造网络在发展业务,这样才能促进他的发展。

主持人:谢谢各位专家,现在已经三点半了,在座的各位嘉宾也都非常辛苦,我们今天就这个技术探讨,我觉得也展开了一些相对比较激烈的一个交锋,然后另外我就有一些问题的探讨,可能还不太充分,大家我觉得在线下可以接着进行热烈的探讨,13年到15年肯定是一个百家争鸣百家齐放的时间,下面我宣布这次研讨会时间就到此结束,也谢谢各位网友,也再次感谢各位嘉宾。

责任编辑:方珍

为您推荐

CCBN2013新年招待会在上海举行

12月5日,CCBN2013新年招待会在上海银星皇冠酒店举办。CCBN组委会领导、广电总局领导、上海文广局领导等相关领导出席了招待会并致辞。招待会现场座无虚席,热闹非凡。

CCBN2013采访预约

2013年CCBN将迎来二十一周年,本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将于2012年3月21~23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行,届时,DVBCN作为CCB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