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节目录制质量,有一套完整的技术标准,要达到较高的录制水平,仅有好的设备是不够的,还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过硬的业务水平,要严格把握技术标准,认真履行制作要求,保证节目录制标准化。在整个录制过程中,要画面清晰透亮、色彩艳丽、信号稳定,节目录制指标不出现超标现象,有细腻的质感、丰富的层次。整个节目色调合理,信号幅度标准统一。在实际工作中,制作出优良的画面质量往往比拍摄难度更大。用同一档次设备制作出来的节目技术质量差距也相当大,有时旧设备也能制作出较高质量的节目。现代的电视制作设备,技术指标高,稳定性也相当好,有些还设有许多自动校正功能,使用起来很方便。这往往容易形成一个错觉,好像技术人员无事可做了。其实先进的设备,若不掌握操作程序,也不能制作出高质量的节目。从节目的录制过程和播出效果看,重视技术制作质量,对提高节目的整体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 电视节目录制质量标准
我国电视广播行业中规定的电视广播制式、技术参数、节目磁带录制和交换标准是节目磁带录制过程中必须认真执行的。国家广电总局在1996年颁发了《电视节目录制技术质量奖奖励办法(暂行)》,其中,录制技术质量奖评奖条例综合了各项录制和交换规范内容,重申了对节目磁带录制的规定。电视节目录制要严格按照有关录制和交换规范中规定的内容依次进行录制,具体规定见图1。
图1 电视节目录制具体规定示意图
1. 磁带引领处预留10秒空白带
为实现磁带运行中的简单控制,磁带带头和带尾均粘贴5秒左右的透明引带。由于透明引带与磁带粘接的不平坦,而造成了磁带此处的抖动率大,亮度与色度分离大,故规定留10秒空白带。
2. 图像彩条信号
要求在预留的10秒空白带后录制100/0/75/0的图像标淮彩条信号60秒,用于质量监测。
彩条信号是检验视频通道传输质量的一种常用信号。尽管它无法用于通道的指标测量,但它可以方便地将复合电视信号的幅度、周期、色调、饱和度、色同步相位及其与各色条间的向量关系等显示得十分清晰而精确。
彩条信号分100/0/l00/0(简称l00%彩条)和100/0/75/0(简称75%彩条,是要求的彩条):其中第一个100为白条幅度值;0为黑条电平值;第二个l00(或75)为色条信号亮度值,以白条幅度值作参考;最后一个0则为色条信号最小值。两种彩条的排列和颜色都一样,区别仅在于彩条的饱和度和亮度。我国彩色电视广播在电视发射、传送和磁带录像中统一使用100/0/75/0彩条。
原始记录时,彩条信号应是经过信号处理和切换系统输出的标准测试信号;用ENG方式记录时,彩条信号与随后的节目图像信号应取自同一编码器输出。复制时,由录机记录在节目磁带引带上的彩条信号必须是用放机从素材带引带上原录彩条重放的信号。使用多盘素材磁带进行编辑时,由录机记录在节目磁带引带上的彩条信号可取自该制作系统的标准信号发生器。
彩条信号中的音频校准信号,要求在彩条信号中录制1000Hz的正弦波信号,规定的基准磁平为1000Hz的正弦波,使单位磁迹宽度的短路磁通量是l00nwb/m,这时对应于600Ω平衡线路输入、输出的电平是+4dBm。根据1000Hz正弦波校准信号调整录像机声道1、2(CH1、CH2)的音频重放电平控制钮,使音量单位表的示数为0VU,峰值表的示数为-8PPU或-18dBFS。
3. 图像信号技术质量指标
* 引带彩条亮度信号峰值电平标准值:0.7V±0.02V。
 [page]; * 引带彩条R-Y信号幅度 标准值:0.525Vp-p±0.015V。
* 引带彩条B-Y信号幅度标准值:0.525Vp-p±0.015V。
* 引带彩条彩色相位偏离|ΔΨ|<2.5°。
* 节目全信号峰值电平不大于0.8V。
* 节目亮度信号峰值电平不大于0.77V。
* 黑电平与消隐电平差(底电平)标准值:0+0.05V。
* 字幕峰值电平不大于0.8V。
* 时码 连续并在引带彩条信号开始点置零
4. 声音信号录制要求
磁带的声音信号必须按照有关录制和交换规范中的规定,记录在相应的声音磁迹上。除新闻节目外副声迹必须录有国际声。综合文体类节目如属于现场实况转播时,允许副声迹记录与主声迹相同的混合声。国际声是在专用声音磁迹上记录的节目自然声(现场的背景声)、音乐声和效果声等。
声迹分配规定为:声迹1(对应CH1)记录单声道节目混合声,声迹2(对应CH2)记录国际声。
5. 声音信号技术质量指标
* CH1引带1000Hz正弦波校准信号电平标准值:0VU±1VU,-18dBFS±1dBFS;
* CH2引带1000Hz正弦波校准信号电平标准值:0VU±1VU,-18dBFS±1dBFS;
* CH1节目声音平均电平,标准值:语言-7~-3VU 瞬间最大值允许达到0VU,音乐-7~0VU 瞬间最大值允许达到+3VU;
* CH1节目声音峰值电平,标准值:语言≤0PPU,≤-10dBFS, 音乐≤+5PPU, ≤-5dBFS (暂行);
* CH2节目声音平均电平,标准值:语言-7~-3VU 瞬间最大值允许达到0VU,音乐-7~0VU 瞬间最大值允许达到+3VU;
* CH2节目声音峰值电平,标准值:语言≤0PPU, ≤-10dBFS音乐≤+5PPU,≤-5dBFS (暂行)。
三 科学使用设备,提高节目制作质量
视频图像的质量是电视节目技术质量的首要指标,目前广泛使用的摄录设备提供了相当多的音视频电平自动控制电路来保证信号质量,这些自动控制电路是按预先设定的技术参数工作的,可以适应大多数拍摄环境。但这些自动功能或预先设置好的技术参数在一些特殊摄录环境下,拍摄的视频信号可能和期望的结果不一致,从而使摄录的信号可能会超出正常的要求。另外,由于摄录设备的信号通道与最终的信号传输通道存在差异,也需要在将视频信号送入传输通道前进行必要的检测或调整。
在电视节目制作系统中,电视制作者为了制作出符合播出要求的高质量视频信号,一般使用专门的仪器实时监视和控制视频摄录的质量。常用的仪器是波形监视器,它用图形方式测量和显示视频的亮度(亮度分量)等级;另外一种是矢量示波器,它实时测量视频的色度(颜色)信息。视频设备的动态范围是一定的,将信号的最小和最大幅度维持在限定范围内可以确保视频信号电平不会超出标准范围,保持正确的画面彩色平衡、对比度和亮度,可以保证画面中的亮部与暗部细节及色彩能够得到正常的还原。在节目编辑过程中保持视频信号幅度正常和相对统一也是很重要的,这样可以保证图像不会在编辑点前后引起严重的画面明暗或色彩的变化。因此,必须要进行白平衡、黑平衡、底电平、视频幅度的调整。
1. 白平衡调整
调整白平衡可以保证在光线条件变化时,白色物体仍然保持白色的图像,而色调也始终是自然的。调整白平衡是调整摄像机三基色电信号混合比例,使其与实际光源的[page]光谱成分协调一致,使景物色彩正常再现或追求某种色调效果而进行的调节。在节目拍摄中,进行白平衡调节是使现场景物能够真实自然准确的还原,通过白平衡调节,有意营造出符合节目内容,烘托画面气氛的色调效果,即偏色调整.根据色彩之间的互补关系,使用色卡有意偏调,来取得自己满意的色调效果。景物的色彩能否正确还原,现场的色温也是影响电视节目质量的重要原因。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环境,以及拍摄现场的光源色温都是不同的,这就直接影响到画面的色调。当拍摄场景变化,特别是室内、外景交替时,只有正确掌握色温、及时调整白平衡,才能保证色彩还原,尽量减少因环境造成的色调突变。当使用多台摄像机时,正式使用前必须校准彩色匹配,依据相同的白色表面进行调整,以保证切换镜头时,人的肤色不变和相互的色平衡。同时在拍摄中还要根据节目内容来适当调整画面的色彩来获得更好的艺术效果。根据色彩互补原理,在拍摄傍晚镜头时,为渲染气氛,有意采用偏蓝色卡进行调节,会使暖色调明显加强。在拍早晨镜头时,使用偏黄色卡进行调节,使画面呈现淡蓝的冷调,在温暖的阳光照耀下,给人以清新、亮丽的感觉.有色色卡的选择,及表面颜色深浅,应根据具体情况加以选择,一般为色卡颜色越浅,调整后的偏色越淡,颜色越深,调整后的偏色越重,越明显。对色彩的处理,直接影响着节目内容的表达。
2. 黑平衡的调整
摄像机黑平衡的正确与否也会影响所拍摄景物彩色的正确还原,尤其是画面黑色部分。当初次使用或者长时间未使用摄像机以及遇上突然的温度变化时,都需要进行黑平衡调整。如果黑平衡调整不良,画面中黑色部分就会带彩色,如黑头发、黑衣服等会变成黑红色、黑紫色或黑蓝色的等等,造成彩色还原的失真,所以黑平衡对画面的彩色正确还原也是至关重要的。黑平衡调整时都要求盖好镜头盖,以便摄像机对黑色取样。通常,在调黑平衡时,摄像机一般置于自动光圈位置,然后启动自动黑平衡开关,摄像机的光圈会自动关闭,也可以将摄像机置于手动光圈,但切记光圈一定要置于CLOSE位置,再启动自动黑平衡开关 ,一般经过几秒钟黑平衡调整自动完成。
图像底电平不能偏高、偏低,底电平太高会使画面呈雾状,影响了透明度;太低会造成黑切割,也影响了画面的层次感。在外景实况转播时,不同位置的摄像机由于拍摄的角度不同,可能有的顺光有的逆光,图像的底电平也要随时加以调整。为了渲染艺术效果,不少节目中常常带有释放干冰、烟雾等效果。在这种情况下不但要及时调整光圈,还要随时调整总体底电平,而且这种情况往往是随机发生的,技术人员就得看着监视器上的图像和示波器上的波形,在烟雾出现和消失过程中随时调整底电平。底电平以0-50mv为正常,除作黑、白平衡的自动调整外,还需要进行光圈、底电平的手动调整。还要增加灰度(r)校正、杂散光校正、轮廓较正、拐点校正以及白切割校正等
3. 视频幅度调整
当视频信号幅度超过允许值时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如果视频信号幅度过高会造成白限幅,损失画面亮部图像细节,影响画面的层次感。如果黑电平过高会使画面有雾状感,清晰度不高,图像上本来该发黑的部分却变成灰色,缺乏层次感。黑电平过低时,虽可以突出图像的亮部细节,但对于暗淡的画面,会出现图像偏暗或缺少层次、彩色不清晰自然、肤色失真等现象。在前期拍摄中主要体现为光圈调节,视频信号幅度过大,是在图像高亮度区造成白限幅,影响了画面的层次感。磁带上的记录视频信号幅度过大还会使录像机因过调制而使画面高亮度区呈现光点闪烁、白区边缘拉黑道。电视节目中的视频幅度是随着图像内容而变化的[page],直观的是看模拟信号的波形变化,既使用波形监视器。主要为演播室和电视转播车等使用,而大量的前期采访和拍摄任务主要通过看监视器及摄像机的寻像器来调整。利用斑马纹的变化可以较好的控制视频信号幅度,取得较好的画面质量。在拍摄中对过亮和过暗的环境以及明暗对比强烈的环境要严加注意,认真把握。比如黄色是彩色中亮度电平最高的,因此在拍摄带大面积黄色画面时,全电视信号幅度常常要超标准,录制人员就要及时处理。拍摄时除抢拍新闻外,应当避免使用自动光圈。因为摄像机的自动光圈电路采用了峰值或平均值取样方法,当景物光比反差很大或者景别不同时,画面效果就会有很大差异。若用自动光圈,图像就会忽亮忽暗;又如从全景推入近景时光通量往往有变化,尤其是演员身着白色服装时,就必须随时手动调整光圈,否则,就不能保证演员面部特写有正常的光比。又如,画面要尽量避免使用大面积大红、大兰的颜色。因为这些颜色区的背景杂波大,而且边缘部分还会出现严重的模糊和扩散现象。要努力做到画面自然柔和不宜过分夸张,否则不但会影响彩色的还原,也会在图像边缘产生亮色互串现象。要避免使用带有细条纹、细方格的服饰、道具和布景,这是由于PAL制式的很容易产生亮串色闪动的彩色花纹。制作出技术质量高的节目来,需要多方面的密切配合,为此,技术人员应该懂得艺术上的基本要求,同时也要努力使编导人员了解电视技术的特点和技术设备的主要性能。在艺术构思时兼顾技术质量指标,对不同的镜头和画面的技术处理,常常会为节目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技术和艺术在业务上的互相渗透和能力合作,往往容易被忽视,因此,严格按照标准制度信号的幅度、电平是保证图像技术质量的基础。画面的综合质量,图像亮度信号的瞬间峰值电平通常应控制在不超过770mv,叠加色度信号后的全信号最高峰值电平应不超过800mv。
四 结束语
提高电视节目的技术质量,首先要对电视技术质量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掌握电视技术的指标要求,按照节目质量标准去制作节目。严格执行设备的操作规程,掌握其正确的使用调整方法,做好经常性的测试检查和调整,保证视频信号不超出信号传输系统与还原设备的处理能力。同时重视摄像、编辑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业务能力,不断总结经验,找出差距,才能制作出高质量的电视节目。电视节目录制技术质量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是电视台对内实行自动编辑和播出、对外走向市场面向社会的需要。在各类摄录设备日新月异的今天,要真正掌握电视节目的录制技术,提高电视节目录制技术的质量,不但要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努力学习与此项工作相关联的各类知识。温故知新,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