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历史
热搜词
新疆伊犁台哈萨克语频道开播25年话巨变
伊犁晚报 | 王志华 | 2009-06-11 09:00

新中国成立60年来,自治州各族人民生活有了质的飞跃,乡村、农牧区不仅通了公路,有了电,还能收看到丰富的电视节目。各族农牧民坐在家中就能一览天下大事,了解世间百态,而这一切离不开广播电视事业的高速发展。

6月2日,记者在伊犁电视台的办公楼中穿梭,切身感受到电视事业这些年来日新月异的变化。

作为全州重要的新闻宣传媒体,伊犁电视台前身为录像转播台,1981年12月22日首次用汉语试播成功,1984年12月5日被国家广电总局批准为电视台。从那时起,伊犁电视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得到发展,现已成为拥有总编室、新闻部、哈编部、广告部等14个部室、采编播人员200多人的新闻媒体,每天播出自办新闻45分钟,自办栏目120分钟,向各族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伊犁电视台副台长、副总编努尔道列提向记者介绍,1984年5月伊犁电视台首次用哈萨克语播出电视新闻节目,这在全国也是开了哈萨克语播出节目的先河。努尔道列提说,1990年他进电视台工作时,哈编部只有六七个人,当时电视设备短缺、人员不足,仅能翻译本台的汉语新闻节目。经过3年的经验积累,1993年5月,哈编部开办的《多棱镜》自办栏目与观众见面,到现在已播出500期。栏目主要介绍伊犁河谷富饶美丽的自然环境、多种生产经营、勤劳致富的创业之路和劳动典型事迹及先进经验,反映乡村、农牧区生活,通过摄像机的镜头和文字介绍,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目前,该栏目已成为伊犁电视台的一个品牌栏目,制作的节目多次获奖。在哈编部做了21年记者的齐格斯对这些年的变化深有体会。他说:“刚参加工作时,我用的是索尼1820摄像机,也就是俗称的背包式摄像机,特别重不说,还要有个专门打灯光的人跟着,20分钟就要换录像带。现在用上了数码摄像机,信号、画质、功能方面都有了大幅度提高,采访时方便多了。”

哈编部主任库兰别克告诉记者,以前的工作条件跟现在不能比,七八个人挤一间办公室很正常,设备陈旧短缺,节目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说,都比现在低得多。而今哈萨克语频道拥有5千瓦功率发射机发射电视信号,夜间开播自办新闻节目、自办栏目、电视剧在内的6个多小时节目,白天还直转新疆电视台的8个多小时节目。今年台里还全面实现了硬盘播出,告别了磁带播出的历史。各县级电视台也可以通过光缆直接给台里传输节目信号,再不用奔波于两地投稿送带了。

哈编部副主任苏里坦介绍,哈编部现有采编播人员20名,分新闻编译组和自办栏目组,翻译、编辑、播音员每天要完成20分钟的《伊犁新闻联播》和15分钟的《晚间报道》的译播任务,并从1993年3月开始翻译《动物世界》、《军事天地》、《地球故事》、《农牧科技》、《科学天地》等专题。自办栏目组先后开办了《多棱镜》、《雏鹰》、《金泉》、《今日访谈》、《法制天地》、《金色时光》等栏目,每周播出一期,每期20分钟,其中《金色时光》时长一个半小时,每月播出一期。去年底,哈编部对现有栏目进行了整合,坚持“三贴近”、少而精的原则,为哈萨克族群众送去丰富的文化食粮。

25年风风雨雨,25年硕果累累。哈编部先后20多次被州广播电视局和伊犁电视台评为文明部(室)和精神文明建设、外宣工作、电视宣传工作、创优工作先进集体。

哈编部编导、记者杰恩斯古丽·努斯拜2003年11月被自治区评为“十佳新闻工作者”。在2003年新疆广播电视新闻奖评比和第五届全国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语优秀广播电视节目评比中,哈编部作品《自治区民运会专题》获一等奖。在2005年新疆广播电视新闻奖评比中,哈编部作品《珍惜你和他的生命》获一等奖。在2007年第九届全国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语优秀广播电视节目评比中,哈编部作品《艺术人生》获一等奖。2007年11月,苏里坦被评为自治州第四届“十佳新闻工作者”。

近两年,州直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哈编部又承担起了“非遗”项目申报材料的摄制任务,为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传承文化遗产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阅读 参与讨论 评论(0)

强化五一假期效应 虹魔方发力大屏运营
 04月28日
强化五一假期效应 虹魔方发力大屏运营
倪健中会长:推动中国发起全球元宇宙大会联合会
 01月04日
倪健中会长:推动中国发起全球元宇宙大会联合会
第五届数智中国科技周·全球元宇宙大会(深圳站)收官战报...
 01月04日
第五届数智中国科技周·全球元宇宙大会(深圳站)收官战报来啦!
学术盛宴!人工智能国际治理学术论坛12月18日下午重磅举办!
 01月02日
学术盛宴!人工智能国际治理学术论坛12月18日下午重磅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