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为: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技术研究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金乃辉
原文刊登于《广播电视信息》2007年第6期
湖北省沙市是位于长江沿岸的一个中等城市。1989年国庆节前夕,沙市有线电视系统开通试播。沙市有线广播电视台的建立在中国有线电视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位置。
沙市建设有线电视的起因是世界银行长期低息贷款支持中国的环保、教学事业。当时,项目选择在中国经济比较发达的中等城市进行,一个是沙市,一个是常州。沙市领导开始提出的建设项目是建立广播电视发射塔基地。世界银行代表团到沙市考察,对沙市提出的建塔项目不支持,沙市广播电视局进而提出,建设电缆电视教育系统,理由是解决沙市经济发展中的职工职业培训问题,得到了世界银行考察团的支持。此后,沙市广电局通过湖北广电厅要求广播电影电视部给予支持。当时主管事业建设与技术的徐崇华副部长派了广电部章之俭副总工程师等赴沙市考察。考察组回来向徐部长汇报后,部里决定从部广播科学研究所(简称广研所)、设计院抽人为沙市建设电缆电视系统进行规划与设计。
广电部广研所从80年代初就开展共用天线方面的研发工作并面向社会承建工程,其中为中央首长、部队首长住地及部队大院建设共用天线系统,在社会上颇有影响。1984年,广研所成立应用技术分所,将从事有线电视方面的开发与工程技术力量集中到应用技术分所,笔者担任分所所长。在广研所电视分所还设有有线电视研究组,由张殿臣工程师负责研究系统标准。在接到部里安排的沙市有线电视任务后,广研所成立了由鹿遥副所长、笔者、张殿臣、樊重道等参加的项目组。项目组成立后赴沙市,对城市状况、主要街道的走向、居民区域的分布等进行了实地的考察,对系统前端的设置、节目的组织、传输干缆的布置、用户区的划分等与沙市广电局进行了研讨,收集了资料。回京后,设计组立即开展了工作,很快就形成了包括总论、节目制作(由设计院提供)、电缆电视系统以及整个工程财务预算的完整规划,其中重点部分——电缆电视系统的设计已经基本完成。
1988年5月前夕,项目组得到通知,世界银行代表要到沙市再次考察并听取项目规划的汇报。至今,我们仍清晰记得那次难忘的沙市之行,4月28号,广电部项目组到沙市后,主管文教的刘副市长召集了广电局,城市规划局等有关部门领导同志听取方案汇报。汇报会上,大家都为项目要上马很兴奋,表示要为工程的实施做出努力。但是第二天,风云突变,世界银行的代表到沙市带来了电缆电视项目被撤消了的坏消息,原因是财政部官员对该项目不予担保。之所以不予担保,据说是财政部官员认为北京与各地已建了不少共用天线系统,把沙市建电缆电视系统和建共用天线混为一谈,因此就不予支持。
沙市主持这个项目的熊盛清副局长与我们项目组都很沮丧。第二天正值“五一”休假,熊副局长陪项目组去宜昌观光。在宜昌广电局接待我们时,介绍当时宜昌广电局已经在局周围架设了干线传输电缆,采取收费方式,发展有线电视用户。熊盛清副局长是项目的提议者,尽管受到了挫折,但仍然决心很大,提出要取财于民、为民服务,建设沙市有线电视系统工程。项目组回京后,向徐部长写了报告,建议部里支持沙市有线电视建设项目,并由部研究所承担此工程。此后,熊副局长专程到京,争取部里对沙市的项目给予经济支持,但计财司考虑到支持了沙市,其他城市提出同样的要求就难以处理,因此未同意。在此情况下,部里决定设沙市有线电视为部里的城市有线电视网络建设试点项目,在技术上给予支持。在沙市决定开展有线电视工程建设项目后,一些有线电视设备制造厂商开始与沙市广电局联系,其中武汉天线所对工程表示积极支持,为工程提供了20万元的启动资金,并成为工程的主要承建商。
半年后,1988年12月,由广电部科技司,河北省广电厅组织召开了项目审定会,通过了工程的总体方案,开始了工程建设。
沙市地处长江中游锦江段北岸,是一个沿江城市,总面积166km2,人口36万,约7.6万户。有线电视系统工程当时的覆盖范围为其城区,东西长约12km,南北宽约3km,面积为36km2。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包括前端的建设(含信号源的汇集)、干线网的建设以及用户分配网的建设。沙市广播电视局地处沙市的市中心,为了方便与沙市电视台、广播电台节目共享,节省投资,并且缩短干线传输的距离,系统前端站就设在广电局的大院里面。
在系统前端站,设三座卫星接收站,收转中央电视台、中央教育电视台、云南、贵州、四川、新疆、西藏电视台节目;设微波接收站,利用省微波干线,在荆州--沙市间增设短程微波支线,收转湖北省电视台和电台节目;架设天线,收转荆州电视台和电台节目;直播沙市电视台与调频台节目。在系统前端站还具有录像录音节目播出,自办节目录播、直播以及现场节目上行到前端站,再下行播出的功能与设施。在前端站还配备有摄、录、编系统,用于节目后期制作,还具有节目监听功能。前端站的组成见图1。
图1:沙市有线电视系统前端站
沙市有线电视系统为单前端方式,信号的传输和分配采用“树枝状”的结构,干线电缆利用沙市有线电视广播网的现成的杆路架空敷设。从前端站出发,四条干线覆盖全城区,最长的是8.7 km,总长26km。用户分配系统,对企、事业单位住宅区单独设分配网,对街区分片设分配网。
在系统上,设置了两个上行频道,全市11个现场直播点通过上行频道将节目信号送到前端,再下传给千家万户。在系统的规划与设计上,也考虑了数据通信与多功能应用的方案。干线网络示意图见图2。
图2:沙市有线电视系统干线示意图
在沙市有线电视台建立之前,我国企业有线电视台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城市有线电视系统已经在佛山、金华等地开始建设。但是对要不要积极支持、发展有线电视,在广电系统的高层仍存在着不同意见,不主张发展有线电视的意见,主要是担心有线电视会办成社会上放低格调节目的“大录像点”,还担心主流节目的观众被分流。沙市有线电视系统的建设正是处在这样的背景下,徐崇华副部长及时抓了沙市有线电视的试点工作。
沙市有线电视作为部的试点工程取得了很大成功。在工程建设资金上,世界银行贷款取消之后,不用国家拨款,也未靠政府向企业摊派,而是自筹资金,艰苦奋斗搞建设,依靠参与工程建设的企业提供启动资金,依靠用户自愿交纳初装费、维护费,积累发展资金。从89年国庆前系统开通,经三年的发展,用户达到三万五千户,积累的固定资产达到五百万。除了工程建设、运营管理取得成功以外,更引人注目的是在1989年国庆节前系统开通时,在全国各地都播送了2-3套电视节目的时候,沙市系统中播出10套电视节目(其中除转播中央、省、市节目外,自制3套节目)及多路调频广播节目,成为当时全国收看电视节目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城市,通过有线电视系统看节目,节目的质量也好,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这在当时是很不容易的。
1990年6月上旬,经半年多时间的运行后,沙市广电局领导专程到京,向广电部艾知生部长等领导全面汇报了有线电视建设及管理工作的情况,特别介绍了半年来节目播出的详细情况,试点工作受到了部里的肯定。同年11月上旬,全国城市[FS:Page]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会议在沙市召开,中央领导同志到沙市,在住地看了沙市有线电视节目,听取了沙市市委书记和徐崇华副部长汇报,对沙市有线电视的发展给予肯定,认为是精神文明的举措。同期,中宣部王忍之部长亲临沙市有线电视台参观并题词:“让群众成为屏幕的主角,使节目贴近生活”。
同年11月16日,经国务院批准,广播电影电视部以2号令发布《有线电视管理暂行办法》,有线电视成为广播电视事业的组成部分,由各地广播电视系统建设和管理。1991年1月21号,广电部(91)广地有字1号文批复,正式批准沙市建立有线广播电视台,呼号是“沙市有线广播电视台”。
在沙市有线电视系统开播后,全国各地二百多个城市的广电局的领导到沙市参观考察。沙市有线电视的成功经验为2号令的发布助力添彩。徐崇华副部长在“走出中国特色有线电视新路子”一文中,用唐代诗人岑参的两句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形容在2号令的推动下全国各地有线电视建设呈燎原之势。
沙市有线电视台虽在国内不是建得最早,但它作为广电总局试点项目,所取得的成功,在国内外所产生的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有线电视全面进入城市有线电视发展阶段的标志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