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历史
热搜词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总工程师钱岳林
hc360 | dvbcn | 2005-12-31 15:11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总工程师钱岳林

进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大楼,其中一间开着门的办公室里,我们见到了正在忙碌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总工程师钱岳林。

钱岳林,江苏常州人。北京广播学院无线电发送专业毕业。1983年参加工作。历任中央电视发射台副主任工程师、副台长,中央广播电视发射台台长,中央广播电视塔管委会副主任、主任,无线电台管理局副总工程师、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现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总工程师。

工作中的钱岳林总工

埋头工作的钱总工程师抬起头来,我看见他背后满满的一柜子书,办公室桌上堆放着文件资料,笔记本电脑摆放在面前。

记者:您好!钱总,感谢您抽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近年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制播数字化、网络化方面有很大的进度,请您介绍一下目前中央台在这两个方面的情况,并谈一下今后两年的安排打算。

钱总: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现在情况是这样的。

从播出节目来讲,一是原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有8套节目,其中四套对北京地区,第八套对少数民族地区。 去年开始改革后,第四套是中波101.8的都市之声,只对北京地区广播;第八套是针对少数民族的调频广播,有5种少数民族语言(藏蒙维哈朝)。

二是去年对第七套节目使用了两个频率覆盖。过去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节目,统一节目覆盖珠海、中山、深圳这三个地方,现在珠海、中山使用粤语,深圳使用普通话。等于又增加了一套节目。

第三是我们去年七月一号开始,为有线电视网提供了四套数字广播节目。分别是古典、评书、曲艺、相声节目。
以上节目的制作, 全部是数字化。现在只有中央一套有一小部分还不是数字制作,在今年下半年也要实现一套所有节目制作的数字化。

再说我们的新闻采访,已经初步实现新闻制作网络化。新闻采访采用了移动的工作站,就是新闻采访机配笔记本电脑,记者使用这样一套工具来进行快速的采编,可对素材立即进行编辑剪接,通过网络传送回台内,就可能直接播出了。

另外,台内建了30个线的录音电话系统,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只要拿起电话来接通我们的号,系统对此自动记录。编辑对有用的素材进行整理后也能马上进行播出。广播强调要求一是快速、二是现场感强,比如现场播报等,看见什么马上就能说什么,比较灵活,讯息立即就能传输。数字化的设备能保证广播节目的特性要求,以此去抢占市场。这是前端的数字化。

去年总局给我台上了一个关于数字存储的科研项目。我们台里有17万盘录音资料,都是过去的新闻节目和一些采访,包括农业学大寨时记者采访陈永贵、郭凤莲的录音资料,很多都是很珍贵的、经典的历史资料。以前我们对此并不是很重视,比如开国大典时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档案馆问我们要,当时就交给中国档案馆了,现在我们再用这段的时候,还要给他们钱。现在我们要把这些资料全部保存,包括数字存储。另外我们还承担了总局标准《广播电视节目标注》的科研项目,电视部分做的差不多了, 我们是广播节目部分主要牵头单位,这一块还在做。将来这些资料要想变成数字化存储,需要一个标准、规范,方便以后查找,争取今年结尾。

记者:这部分要做好的话,等于将来全国广电资料就可以互通、共享。

钱总:对,我们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主要是老磁带的抢救,把它变成数字化的格式将其存储,这部分投入也不小。

第三个方面总局明确提出“三个开放”。一是节目内容的向全社会开放。把全国1千多个电台、电视台变成一个数字化的资料库,每一个电台、电视台做的节目,都存在这个资料库,相当于统一平台分散存储的资料库,便于节目交换和资料共享,这是内部的。也可对社会开放。[page]

第二个是传输通路开放,大家都可以共享,包括广电的干线网来传输非广电系统的业务。广电传输网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谁要用就可以用,没问题的。

三是终端开放。现在讨论“十一·五”规划和到2020年的中长期的规划。我们的观念有很大的转变。广电希望能够不再是单纯提供听广播、看电视的业务单位。

现在电视机有3.4亿台、收音机有5亿台,普及的原因是买得起,用的方便,养成了习惯。我们想将来把电视这个固定接收的接收机变成一个多媒体信息终端。比如看电视、下载你所需要的信息资料、参考书;另外提供社会应该普遍希望得到的信息,比如天气预报、航班信息、列车到达信息等;还要提供一个公共紧急广播系统信息,比如发生地震、紧急情况下的快速公告等。

收音机现在主要考虑用于汽车里的地面移动接收,不光是声音的传送,还考虑在汽车的后座上加上一个小的液晶屏出个简单的活动画面,相关的信息显示。比如正在播出的小说,屏幕显示是谁写的,小说的内容,也可对听力不好的用户提供文字信息,变成了看小说。变成了多媒体的接收,实际上是把信息普及化变成了最廉价,借助现成渠道——用户终端传送给老百姓。

记者:说到这里,我想请教您一个问题:以前大家比较关心的是电台和电视台的竞争,现在讲以后收音机变成了能显示的了。那么,这种竞争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呢?

钱总:现在并不完全是竞争,很多的是合作。包括和中央电视台,他们的节目包括配音啊什么的也在电台这边做。我们也在做电视节目,象我们提供〈星火30分〉。原定在5月8号,现在估计大概在5、6月份在有线频道提供一个家庭健康频道。现在在做准备。

我们之间的节目很多是“套做”。比如一台晚会,电视台出视频的节目,广播台出音频的节目。

各种媒体相互间内容的整合和融合现在都很多,比如四套和体育周刊在合作。体育周刊的专业记者替我们采访或提供给我们相关的体育信息。二套则在搞经济顾问团,请很多领域的经济专家来帮我们做节目,定位节目。以后还有教育顾问团、健康顾问团等。不是原来的仅仅是广播电台自己在做节目。

我们和各个领域都在合作。

包括现在开始考虑要搞手机电视、手机广播。

记者:手机电视、手机广播?您说的手机广播的概念和现在的手机广播有什么区别吗?

钱总:不一样的。现有的手机广播是手机具备调频接收功能,能收音。真正的手机广播、手机电视是利用手机现有显示屏,使用专用数据通道给它传递图象声音信号,从而变成手机电视、手机广播。日本、法国都做过这样的试验。比如GPS本身,有56K的带宽(数据通道),CDMA本身有153.6K的带宽。我们广播电视信号就是利用他们的数据通道本身来传递图象、声音。

记者:刚刚您提到了广播台在做电视节目,还有手机广播电视业务,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钱总:我们在利用各种手段进行发展,给大家带来双赢。包括跟平面媒体、电视、还有你们网站,现在的广电完全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我们都知道广告总额占到了GDP的8-10‰,广电广告总额占其中的30%,现在看起来,达到了一个极限。在这种情况下,怎样更好的使电台发展下去,技术方面也在考虑相关的问题。包括有线网的电视节目、广播;内容开放后为手机用户开通广播电视节目服务;总局在积极推动卫星的广播。我们也在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记者:和以前的节目有什么区别吗?

钱总:这里面有一点不一样的是,上星节目提供的是个性化服务,手机广播也是,你所听的内容都是你订的,是你希望听的,而且绝对没有广告。[page]

记者:哦,现在重新回到刚开始的问题。请您接着讲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近两年的工作。

钱总:实际上我们现在的工作都是连在一起的。资料库数字化的目的,实际是为了将来更好的存储、更方便查找。磁带量大时占了大面积空间,时间长了后本身会掉磁、老化、张力不均、会发脆,不易保管。建成资料库后,数字化存储为节目制作提供信息来源和内容,相对也节省成本。

今年6月1号要开播出一个新的节目,747文艺综合频率。那么中央台有十套节目,就要考虑成本和观念的改变。资料库能节省大量财力资源。比如很流行的一首歌,大家都去买CD,买一张放在资料库里比买十张的成本立即就显现出来。资料库更便于大家进行节目交换。

现在谈的比较多的是把媒体资源的管理。频率是媒体资源、内容是媒体资源,如何把媒体资源变成媒体资产,变成值钱的东西。

从资源到资产,是个转变。而且现在技术也提供了这样一个手段。

三开放也是个转变。

记者:国家广电总局的数字化工作要点中提出了进行直播卫星广播的试验,前两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这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试验和收测,请您介绍这方面的情况。您认为前景如何?

钱总:去年有5套广播节目上星,都是有线网里的,付费收听。现在有线网上有6套节目可供选择收听了。

直播卫星节目L波段试验是用“世广”卫星。卫星直播服务有很多好处,卫星经过再调整后,除了喀什以西的地区收听不到,其他地方全可以覆盖。在这样的范围内,只要在汽车车顶上安装一个小小的装置——接收天线,跑到哪里都可以收听到的节目。

(我们在钱总工程师的办公室里看到了钱总所说的那套装置,室内系统只有4、5寸见方。试听一下,是音乐节目,感觉不错)

这种装置在汽车、火车、轮船等快速移动的物体上,只要时速不超过160公里,可以解决长距离移动中信号接收不到或不好的问题。

有了这个装置,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锁定一个频道收听自己喜爱的节目而不用换台了。

(听到这里,我忍不住打断钱总的话。以前常常在收听节目时听到有人给电台发短信或留言说,离开某某地之后,再也听不到熟悉的电波中的声音了。尤其是异乡人。)

记者:那么,现在有了这种新技术后,岂不是数字广播让您移动逍遥游?

钱总:对,数字广播能让身在外地的人,比如有人喜欢听地方戏的,他可以听到来自家乡的声音。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接收设备价格相对过高。由于接收信号的格式特殊,这种接收设备价格接近千元。

这里也有一个概念问题,使用者要逐渐习惯从开始的免费到付费的过程。

推动卫星直播广播,不是中央台一家就能行的,需要广电总局组织,全国各地的电台节目联合上星,最好是一下子有几百套节目上星,大家来分摊租星的费用,随着接收设备生产量的增加,受众的花费也会降低。我们中央台愿意牵头做这件事情。当然要确立一个好的运营模式,而不仅仅是靠政府出面或企业出面。

记者:那么前景如何?

钱总: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广电系统有位老工程师在1983年的时候工资有123元,当时有批免税彩电,每台1800元,比他一年的工资总和还多,但他仍然宁愿拿一年工资买回一台电视。动力何在?有需求。从这个角度上讲,一是经济收入问题;二是生活需要问题;三是产业化后产量与价格的互动;还有一点是中国老百姓的攀比心理。从这几点看,我认为前景广阔。

[page]记者:目前我们广播向数字化过渡的过程会是怎样一种情形?怎样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转换?

我们这个周一(2004年3月15日)刚刚完成DRM验收,这是个新的广播发展方向。广电总局去年投入了600万资金的进行DRM的研究、试验。 现在很少有人听中波了,数字化改造之后,原来大量的中波广播会被救活。通过这个数字化的改造,原有的中波广播音质提高了,甚至可做立体声。

采用DRM技术后,现有的接收机还可以听。只是收听质量并未提高。这是一种模拟和数字平行运行的方式。如果受众有提高收听质量的要求,可以买DRM接收机。这是个基本的过渡过程。

记者:从国际上讲,我们的广播技术处在什么样的水平?

钱总:我近几年走访了欧洲、马来西亚、日本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我可以自豪的说:最近几年,包括对先进技术的跟踪,我们的广播技术不比人家差!基本处在同一水平!

在日本时有位工程师问我,为什么你们中国一直在说要搞数字电视、数字广播,到现在为什么还没有批准一个数字电台电视台?我回答说,中国国情和日本不一样。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完全是照着日本的东京放送模式来建造我们的广播发射塔,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不会再这样走了。我们的拥有一亿多的有线电视用户, 我们为什么不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上走自己的路呢?!
(说到这里,钱总发出一阵爽朗的笑声)

现在我们的研究和工作,和世界上其他的(国家和地区)基本保持平行,他们做的我们也在做,只是什么时候实施、在条件适合的时候实施的问题。

记者:从设备使用者的角度,您愿意使用什么样的产品?您对生产商有什么要求和期望吗?

钱总:原则上,研究开发产品并不应该完全是我们做。 实际上我们广电部门是应用部门,你拿来东西符合我们的使用要求,我们就用。现状是反过来:我们去比较技术、去看什么技术我们能用,然后告诉厂家应该生产什么。广电技术部门当然希望生产商能够生产出先进、适用的产品给我们使用。

目前来讲,我们的生产商考虑到技术研究开发经费问题,一般是我们使用者找到技术、定下来了、需要使用了,生产商才会考虑上马项目。所以,数字化和产业化不仅仅是单靠某个部分、部门来推动的问题。生产商对先进技术的投入使用会给我们数字化进程提供更好的平台。

记者: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离开时,我随手把钱总办公室的门关上,钱总却笑着说:“谢谢,不用关。”这不由让我想起刚刚在谈话中屡次提到的“广电系统现在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系统”。在开放的世界里以开放的心态来做事,是广电人观念的新定位吧。

阅读 参与讨论 评论(0)

强化五一假期效应 虹魔方发力大屏运营
 04月28日
强化五一假期效应 虹魔方发力大屏运营
倪健中会长:推动中国发起全球元宇宙大会联合会
 01月04日
倪健中会长:推动中国发起全球元宇宙大会联合会
第五届数智中国科技周·全球元宇宙大会(深圳站)收官战报...
 01月04日
第五届数智中国科技周·全球元宇宙大会(深圳站)收官战报来啦!
学术盛宴!人工智能国际治理学术论坛12月18日下午重磅举办!
 01月02日
学术盛宴!人工智能国际治理学术论坛12月18日下午重磅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