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每年两会期间,各大媒体总会报道一些雷人提案,让人嗤之以鼻,加上广电总局在影片审核这个问题上也有过不少广受争议的决策出台。在这一提案刚刚被提出,就让人难免有一些感觉不妙的联想。
“管的太宽了吧,要禁烟先从社会里禁起,为什么拿影视开刀?”、“禁烟令一下,那些有吸烟习惯的历史人物怎么处理?难道不会影响角色的塑造吗?”、“不应该一刀切禁烟,而应该学习美国好莱坞的分级!”等等质疑之声四起。
实际上关于荧屏禁烟对控制未成年人加入新吸烟人群的好处是显而易见,无论是科学界还是社会研究结果都已论证过影视偶像对初次吸烟者具有榜样的效应。
所以,大众关心的点在于,是否应该采取“分级制”的方式来控制荧幕吸烟?如果非要由广电总局来禁烟,是否对作品质量和行业会造成一定的伤害?
关于这两个问题,首先好莱坞荧幕的“清除烟雾”并非主要来自分级的压力,而如果强硬对作品进行禁烟,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非常微弱的。
好莱坞没有类似广电总局的机构,他们也没有法令法规对文化产业进行禁烟要求,所以唯一对荧幕香烟有关的控制来自于分级制度。2007年5月,当时的协会主席丹·格里克曼宣布,为防止青少年受电影的影响而养成吸烟习惯,将对电影采取更严格的分级制度。
目前对吸烟镜头的考虑,主要在P-13级别,但是这个级别基本不影响票房,历年来北美票房TOP10当中,几乎只有迪斯尼和梦工厂的动画片分级会在PG-13以下,真正对票房会产生较大影响的是限制级(凶杀、吸毒等)。但当有人建议把有吸烟镜头的电影一律列为限制级时,格利克曼否认了这一说法,并表示规定将为有吸烟镜头的电影分级时,着重考虑吸烟镜头是否普遍、是否美化吸烟和是否有历史或其他原因。
好莱坞在2007年有将近4000部含有香烟画面,到2009年时,145部最受欢迎的电影中,超过一半完全没有出现烟草制品。从PG-13以上的票房收入可以看出,这种改观不是分级制度带来的压力,它是来自行业本身的自律以及社会舆论市场的声音。比如《阿凡达》中女科学家格蕾丝烟不离手,被批评为“误导青少年的生活习惯”。禁烟人士自掏腰包,在好莱坞最具影响力的两大报纸——《综艺》、《好莱坞记者》上大登整版广告,教育青少年欣赏《阿凡达》时也需“明辨是非”。
所以,等待中国出现“分级制度”来管制香烟镜头其实是一个误区,起效的是一个有禁烟行动力的公民社会和良好的行业系统,而这两点我们都无法一蹴而就。
最近5年间,我国热播的78部国产电影平均每部吸烟镜头长达3.46分钟,而同时热播的66部国外进口影片,平均每片出现吸烟镜头仅为0.84分钟。
应该也并没有观众会认为“禁烟”的进口影片的平均质量要低于“没有禁烟”的国产电影吧?这也从侧面放映了,“控制香烟场面”并不会过多影响影片,至少是类型片本身的质量。
在非类型片的艺术片当中,香烟或许在人物塑造以及内涵表达上,为重要乃至核心贯穿始终的道具,那么可以针对这类发行量小的作品,配合其他的管理方案。
当然还有一些特定历史人物,他们本身具有吸烟的习惯,在表现上当然不能完全避免香烟镜头,但香烟也并非一个绝对需要重点突出的道具,比如“焦虑”、“思索”等等情绪也完全能够通过其他情节和道具的设置进行体现。法国时尚流行品牌的创办人CocoChanel属于毫无抽烟禁忌的年代,迫于现今禁烟的规定,让每天需抽50支烟的她,有过多部传记片,在其中最新2009年由美国华纳投资的《CocoavantChanel》中,因为性爱画面和香烟镜头被评级为PG-13。这种评级是可以预期的,但片中仍然自律的不再特别突出吸烟这一招牌标志,以适应社会舆论和行业规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