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RPR over Ethernet的应用模式
所谓RPR over Ethernet,指的是支持物理层为千兆以太网的RPR(GE RPR)环网应用。工作在桥模式下的RPR交换机具备MAC地址学习功能。当RPR接口卡接收到用户数据帧时,它将用户数据帧中的源用户MAC地址、 VLAN信息、源RPR节点信息记入MAC地址表。当 RPR节点发送用户数据帧时,会查询MAC地址表,得到目的RPR节点的信息,根据目的RPR节点进行RPR数据帧封装和选环发送。
在桥模式下,节点将上环数据封装成扩展格式数据帧,节点通过源地址学习构建MAC地址表,根据MAC地址表转发数据帧,减少了广播数据帧的数量,提高了带宽利用率。RPR桥模式下用户MAC地址和节点MAC地址形成层次化结构,可以节省MAC地址资源,提高网络安全性。同时,RPR帧结构中包含了大量用于性能管理、故障管理、配置管理的各种选项参数,为RPR的运行维护管理(OAM)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PR还可通过特殊的控制帧来实施RPR层的故障监测、定位和隔离。
RPR over Ethernet技术具备高可靠性和可管理性,同时还具备Ethernet高效和低成本的特点,可应用于城域接入网,实现企业互连和NGN业务接入。具备 RPR over Ethernet的设备(简称RPR交换机)可用作AMG(Access Media Gateway)或IAD(Integrated Access Device)的汇聚设备,将AMG、IAD汇聚到核心网中。此外,RPR交换机还可以作为商业用户的接入节点。基于GE RPR的接入网具备小于50ms的网络倒换能力,为NGN、专线业务提供高可靠性的保证。RPR具备优异的可管理性、良好的故障定位和故障排除能力,一旦发生故障,RPR所具备的业务隔离能力可保证用户业务不受干扰,同时,RPR的即插即用能力非常适合业务部署。
RPR over Ethernet的应用前景
从技术特点来说,RPR over Ethernet非常适合于建设城域接入网,它可以弥补当前Ethernet在可靠性、可管理性方面的不足,帮助运营商提供高可靠性业务,并有效降低运营和维护成本,成为城域接入网主要建网技术之一。
在标准化方面,RPR标准(IEEE802.17的RPR标准于2004年6月成为正式标准)和技术成熟,得到厂商和运营商的广泛支持。
在成本方面,以太网交换机使用量大,设备成本低。RPR交换机基于Ethernet和RPR技术,成本比以太网交换机略高,但与MSTP接入方案比较,在单位数据提供能力方面具有优势。虽然,由传统的SDH演进而来的MSTP技术也可以提供分组业务,但由于其内部集成了众多的TDM特性:内部交换通常基于 TDM交换,系统内部不断地将分组转换为TDM,再将TDM转换成分组,导致整个系统结构复杂,成本高昂。相比而言,RPR交换机是一个基于分组交换平台的设备,从接口接收到的报文到从另一个接口送出去,所有过程都是专门针对包转发而设计的,具有结构简单、效率高和成本低等特点。随着应用的进一步推广,RPR交换机的成本还可进一步降低。
总之,采取RPP over Ethernet方案(GE RPR)建设城域接入网,满足企业互连业务、BTV业务、NGN对网络可靠性、安全性的要求,同时又可满足运营商降低CAPEX、OPEX的要求,提高投资回报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