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背景下广播电台机制改革走向何方?

2015-10-19 08:57:56来源:广电独家 热度:
由于长期浸润于事业管理体制,无论是对新技术追踪的敏感度还是基于市场的创新思维和管理手段,乃至人才和资金的引进,传统媒体的禀赋和储备都与移动互联时代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以至于在探索媒介融合时大多“徒有其表”,物理变化多过化学反应。
 
随着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逐渐步入“深水区”,加快广播媒体在新媒体领域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最终实现广播媒体与新媒体的“化学融合”,产生“核裂变效应”。
 
一、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借鉴新媒体的模式,结合广播的实际,很多广播电台成立了广播全媒体中心,成为广播改革的突破口。
 
广播节目运作成本低、节奏快、灵活多变,与新媒体融合的运行过程中可以积累经验、不断迭代,是一块绝佳的“试验田”。
 
广播全媒体中心作为指挥、监控、协助广播日常播出的中枢机构,负责广播多频率节目的播出,同时借助视频、图像、网络工具手段扩大广播节目的影响力,梳理、统计节目运行期间产生的数据。
 
该机构类似军队的战时指挥所以及大型晚会的导演组,全天随时掌控节目的运行,提供直播节目所需的资料,增强节目与受众的各个渠道的互动,对突发事件进行应急处理,丰富大型广播直播活动的节目内容。
 
广播新媒体中心的设备需要满足现场监听、音频现场制作、音乐现场伴奏、图片、视频拍摄及处理,以满足不同载体的需求。一些广播全媒体中心设置了工作站,开设云服务,对历史资料、数据进行保存、分析、处理,最终服务于节目。
 
二、管理机制的转变
 
媒体融合的核心是通过发展新媒体,强化传统媒体的主要功能,即新闻传播和舆论引导功能。
 
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2014年4月出台的关于文化企业体制机制改革发展的政策都在强调推动文化企业的跨媒体、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地域的发展。之所以统称为“跨界”,因为它跨越了我们以前所认为不可逾越的行业边界、地域边界、所有制边界和媒体边界。通过跨界,在多元化过程当中已经形成了全媒体阵营。
 
机制探索方面,北京电台创新性地批准成立了5个节目团队为创收型团队,节目内广告的收入会和节目团队,包括负责人的收入挂钩,进行经营的探索。同时还有针对新媒体人员的机制改革,让新媒体人员双向选择加入新成立的12个工作小组。
 
在管理机制方面,武汉台也进行了创新。2014年年初,全台第一批42个岗位进行竞聘,总编室、采编中心“合二为四”,把总编室、采编中心有关媒体资源调度方面的职能整合起来,成立媒调办。通过流程再造,武汉广电实现了资源均衡配置、战斗力整体提升。
 
济宁广播电视台在2014年完成了广播的改革。广播中心以2个频率为一个管理单元,进行统一规划和配置。营销上,逐步实现由个人代理到团队作战、由行业代理到行业管理的过渡。人员配置上,一批优秀的聘用员工走上了干部岗位。
 
通过整合广播资源、调整节目布局,理顺内部关系、改革运营机制、扩大节目覆盖等途径,济宁广播的实力得到明显提升。在2015年上半年的严峻经营形式下,济宁广播仍取得品牌广告同比增长12%、活动营销增长45%的成绩。
 
三、节目制作机制的改变
 
对于精品节目,广播电台尝试突破广播小作坊制作的传统模式,以团队来运作。节目创新更是广播电台节目布局的重中之重。
 
上海新闻广播在整合前,由原上广编播部、节目部、采访部和直通990四个部门负责节目制作,全天制作总时长18个小时的节目。基于当时的组织架构,在全频率的节目管理、品牌推广、市场运作及新媒体开放融合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各自为政、风格不一、节目链条割裂的情况。
 
2014年年底,原上广编播部和节目部的整合工作启动,重组上广新闻频率,打出“上海新闻广播”品牌。在东方广播中心内部,力图将新闻广播打造成开放式平台,在全中心试行制播分离,《市民政务通-直通990》《海波热线》《空中体坛》三个节目就是由新媒体中心、采访部、五星体育广播制作后在上海新闻广播播出。
 
为推动制播分离改革与产业化经营,天津相声广播实行整频率公司化运作,天津电台相声节目制作公司于2008年11月6日成立。天津相声广播和天津电台相声节目制作公司 “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由台内竞聘产生,实行扁平化管理。
 
天津电台还与11家区县电台合作,2006年12月30日,“天津区县联盟广播”开播。2008年,区县联盟广播成为天津电台10个系列台之一。2013年1月1日成立“天津农村广播”,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14年,天津农村广播与全国16家省级、20多家地市级农村广播结成紧密合作体,组建了“中国农村广播联盟”。
 
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探索实施新的制播运行机制,成立主持人工作室和制作人工作室及北京节目编播中心。其中叶文工作室制作的《叶文有话要说》节目收听率连续多年位列全国单体品牌节目收听率之首,成功实现省外多个地区的落地播出。
 
四、经营机制的创新
 
用户是核心,是力量,是资源——广播人正在努力让用户成为产品的一部分,营造圈子文化乃至话语体系。同时,让节目与营销融合、让活动与营销结合,线上线下一体,硬广、口播、微博、微信、户外、电商、店面活动等合作样态共同发力,全媒体营销。
 
江苏广播近年来经营创收持续位列中国省级广播前列,与上述改革实践是分不开的。其广告经营采取自营、代理相结合,产业拓展以江苏广播传媒有限公司为母公司,下属若干个专业子公司,涉及汽车服务、购物、演艺、会展等业务,成立了江苏东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江苏东享声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江苏广播在微啵云平台的支持下,新媒体部尝试电商模式,搭建了在线支付渠道,开设了微啵商城,并进行了“5.20”情侣T恤抢购和“6.1”儿童节自闭症义卖活动的试运营,实现了从粉丝到用户的完整生态闭环。
 
无锡广播电视发展有限公司广播传媒分公司成为室内专业车展的主承办单位,每年举办的无锡国际汽车博览会已成为业界的标杆,被列入“无锡太湖博览会”的主体项目多元经营。该公司积极拓展会展业,全年拥有车友嘉年华、婚博会、家电节、车博会等多个会展,同时开展跨年新年音乐会等大型活动。
 
传统广播先前的新媒体尝试更多是“用户层面”的概念,但目标指向并非盈利,所以架构、流程设计与真正的新媒体不同,动力和活力自然也不相同。今天,应该按照市场逻辑,重构产品和服务,从满足用户最基本的需求开始,聚焦核心群体,倡导有价值的内容,打造媒体品牌。

责任编辑:饶军

为您推荐

几度辉煌60年:中国广播剧60年回顾

崭露头角中国最初的广播剧据目前查到的文字记载,是1933年由上海电台亚美公司制作的《恐怖的回忆》。该剧是在亚美广播公司组织募捐支援抗日前线将士的活动中播出的,对激发广大上海人民的抗日热情和斗志起到了一定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1950年2月7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纪念“二七”铁路大罢工,制作了反映铁路工人修复铁路支援国家建设的广播剧《一万块夹板》,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播出的第一部广播剧。之后,又出现了反映反对包办婚姻、提倡妇女解放、当家作主的广播剧《潘秀芝》和抗美援朝期间播出的广播剧《朝鲜丹娘——金玉姬》、《小人书》、《哈尔滨之夜》等创作剧目。1949年至1954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剧团,演

灵通签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移动媒体 股价飙升

受此消息影响,掌上灵通周四股价飙升。截至美国东部时间下午1点07分,该股报价2.96美元,较上个交易日涨0.89美元,涨幅为43.00%。过去52周,该股股价最低位0.57美元,最高为3.21美元。(编译/金铎)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走进玉树 藏语广播为灾区服务

玉树4月19日电中波1098千赫,调频FM106兆赫,这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藏语广播在青海玉树地区的播出频率。从4月17日17时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十一套节目藏语广播中康巴方言节目时间由原来的每天两个小时调整为每天8个小时,为受灾群众提供及时准确的抗震救灾新闻报道和切实有效的服务信息。目前节目在灾区收听效果良好,灾区的广大藏族同胞通过广播中自己熟悉的语言了解到抗震救灾的具体情况,及时收听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各族同胞对地震灾区的关怀和援助。玉树地震发生后,中宣部、国家广电总局立即安排部署广播电视救灾工作,紧急调用两台大功率短波发射机,调拨3万台收音机支援灾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在第一时间捐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