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改革开放30年:30年前西昌看电视

2008-12-19 15:26:57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王建蒙热度:

  改革开放30年,随着中国通信卫星技术的应用发展,电视节目的传输方式日新月异,今天中国老百姓家家都有电视机,电视频道也是种类繁多。然而,30年前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这个中国当今最现代的卫星发射场里,不要说看电视,连广播也难以收听到。

  那时,我刚脱下学生装换上绿军装,从学校来到发射场的建设工地。上级为了改善我们的文化生活,调配来了少量日产小屏幕电视接收机。但没有信号接收装置,这些“高级玩艺儿”难以施展功能,只能是个“聋子的摆设”。几天后,卫星发射中心副主任把我叫到了办公室,“今天把你找来,要交给你一项任务,我要你想办法让咱们山沟里的发射场官兵能够看到电视节目!”

  我思忖再三,写了一份报告呈送首长,简要阐述了解决电视收看的思路,首长即刻在报告上批示了“同意”二字。第二天我们就兵分三路开始行动,拿着手电筒在漆黑的夜晚从一个山梁爬到另一个山梁测量电视信号,沿着山沟选择最佳的中心位置安放电视信号差转设备。终于,五天后,山顶上立起了一座简易电视差转机房。

  电视开播当晚,首长也来到发射场的电视机前,与官兵一起分享。机房的电源开关就装在我的宿舍床头,由我临时负责电视差转机的开关。那些天着实让我过了瘾。每当晚上快7点时,我的电话铃声就不断响起。电源闸刀往上一推,山顶上天线杆灯光点亮的一刹那,山下就会响起大家的掌声和欢呼。

  记得中国女排在世锦赛第一次夺冠的那晚,为了保障大家收看比赛,我们主动放弃了看电视,按照约定的暗号早早爬到山顶。如果接收效果好,山下就用手电筒上下晃动,如果接收有问题就立即划圈轮回。由于有灌木树丛遮挡,我们轮流爬到天线杆上眺望山下,看到很多收看电视的地方用手电筒对着山顶上下晃动,我们的心也随之激动。正是有了我们的努力,深山沟里的官兵们才能为女排姑娘加油!

  1984年4月8日,中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飞向了太空,电视转播与传输技术手段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电视机的普及也有了空前的飞跃。1986年2月1日,我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担任下达卫星发射口令的调度指挥员。当我喊出“点火”时,50多米高的火箭从发射台上喷射着烈焰稳稳升起、扶摇飞向太空。那是我国发射的第一颗实用通信卫星,这颗卫星成功发射投入使用,使中国的通信、电视传输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之后,中国自行研制的“东方红3号”、“东方红4号”大型通信卫星陆续投入使用,使中国的通信水平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以后的日子里,每当听到通信卫星、电视节目这些话题时,我都会想起当年突击攻克发射电视信号,第一次为西昌卫星发射场官兵成功传送彩色电视时的难忘情景!那也是我在中国电视传输巨变30年中的难忘亲历。

  (作者为中国亚太移动通信卫星公司副总裁)

责任编辑:51DTV编辑部

为您推荐

湖北电视台制作网项目花落大洋

2005年底,湖北电视台制作网的政府招标结果揭晓,中科大洋不负众望,成功中标。湖北电视台制作网项目是中科大洋继杭州台项目后又一次IP-SAN技术的成功运用典范。在该制作网设计规划中,针对湖北台的具体情况,经过项目组成员的精心准备和努力,放弃了使用S2a8000的集中式的制作网,而采用分布式的存储结构,使用四个IP-SAN加一个媒资,这个新颖的决议使大洋的系统设计方案得到了各方的一致好评。为慎重起见,湖北电视台相关领导特地在此前赴杭州电视台参观。杭州台45个全精编站点摈弃了昂贵的FC技术,采用通用性更强的单一的以太网技术,并且所有站点全部采用基于CPU+GOU+I/O技术的大洋D3系列非编工作

面向电视机和手机的微波数字电视有何不同

“微波数字电视”是指使用微波通信的数字化电视。利用固定天线接收信号的普通电视机的微波数字电视已于2003年12月在东京、大板及名古屋三大城市的部分地区开播。此外,还准备于2006年春开通便携终端的微波数字电视。下面就来介绍一下在微波数字电视中面向电视机和面向便携终端的服务有何不同。微波数字电视利用470M~770MHz即“UHF频带”发送无线电波。每家电视台将其中的约5.6MHz带宽等分成1

隧道里能看移动电视 信息覆盖率要达97%

东方明珠移动电视的信息覆盖率逐月上升,据上海东方明珠传输有限公司最新统计显示,移动电视在上海城市的信息覆盖率已经超过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