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祝平:见证广电三十年

2009-10-30 15:39:00来源:中国数字电视 热度:

三十年 ● 简明史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也是广电事业/产业改革发展创新的三十年。笔者以自己三十年的亲身经历,从基层看全国:文化事业生机盎然、文化产业空前繁荣,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人们精神世界日益丰富,全民族文明素质明显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增强!

  从属于“大文化”范畴的广电事业/产业,其发展线路呈现曲折迂回的轨迹,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有线“小喇叭”既是舆论工具,也是组织工具、通讯工具,文革时期更具特殊作用。

  1980年,第十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召开,会议遵循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全行业起到拨乱反正、明确行业性质和任务、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历史作用。

  1983年,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拉开广电事业大发展的序幕。根据会议精神,地、县级建局、台,形成“四级办广播电视”体制,调动了中央和地方两方面积极性,一时间广电事业红红火火。

  1996年,“广电三十条”把产业化提上议事日程。有线电视、付费频道,网台分离、制播分离......广电改革创新生机勃勃。至1998年,广电事业实现建国以来空前速度的迅猛发展,产业化实践的尝试也不乏成功之作。

  1998年之后,随着相关文件相继出台,以撤消县级广电机构、“两台合并”为标志,广播电视事业随之进入政策调整期。

  2002年开始的有线电视网络整合、2003年开始的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简称“两整”,启动了广电行业新一轮产业化改革进程。但不可避免会触及到历史积累的诸多矛盾,广播电视事业/产业一度举步维艰,进入了痛苦的转型期......

  显然,事业和产业构成广电行业的两翼。二者发展的动力各源自何处?彼此的辩证关系如何?协调发展的障碍是什么?——这些问题关乎行业未来!

发展动力: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

  事业发展得益于体制改革,产业发展依赖机制创新。

  广电改革是国家改革的伴生物。1978年开始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城市国企承包制的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了坚冰的突破。同时,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前提下,政治体制改革被提上议事日程。

  1983年召开的“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是广电改革起步的标志。一个影响深远的结果是,由中央、省两级办广播电视改为中央、省、市(地级)、县的“四级办”。

  这一年,保定市(地级市)在有线广播站的基础上组建保定市广播局。广播局建立后的头等大事,是狠抓广播事业发展。

  1987年,保定市新建人民广播电台恢复播音(保定电台始建于1948年),不久保定电视台也开始试播。在这期间,保定地区的22个县也都先后建立了广播局、电台和电视台,事业发展之快令广电人为之振奋,令世人刮目相看——管理体制改革的威力之大,足见一斑!

  然而,在管理体制改革的末段,广电没能跟上创新发展的步伐,形成了“管办一体”的模式:有局管台的、局台合一的、“五星上将”大一统的;结果造成局、台矛盾日益积淀,人际关系被人为复杂化,有些地方甚至出现局领导班子一年一调的动荡,由此导致事业发展的迟滞成为必然。

  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公开发表,掀起新一轮改革开放浪潮。此时,广电行业的新事物——有线广播电视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在省、市、县三级兴建、发展。

  1996年,“广电三十条”出台。次年,有线电视开始“网台分离”,广电行业诞生了以企业机制运营的新生儿——有线电视网络公司。

  小贴士: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与“四级办”

  1983年3月31~4月10日,广播电视部在京召开建国以来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在大会报告《立志改革,发挥优势,努力开创广播电视新局面》中,提及“当前形势”、“根本任务和奋斗目标”、“以新闻改革为突破口,推动整个广播电视宣传的改革”、“调整政策,加快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队伍建设”、“加强管理”等六大方面。时任广电部部长的吴冷西同志,在大会总结发言中又着重谈到七个问题,其中第四点为“关于四级办节目、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第五点为“关于开展多种经营,广开财源的问题”,第七点为“部和地方厅、局的关系”。在改革开放新时期,该次会议对全国广播电视事业/产业的发展影响深远。

  在保定,“网台分离”的具体操作是把有线广播电视台的可经营性资产剥离出来,组建文化产业集团,保定百世开利(集团)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前后八年时间,没有财政投入,以企业发展模式和机制,百世开利系(含有线电视台)从零起步,总资产达3亿多元!当时,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文化部产业司、广电部社管司、省广电厅的领导,均参与了百世开利集团的组建设计、并参加了集团成立挂牌仪式。

  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提出“胆子再大一点”、“管理也是生产力”等一系列经典论述,而百世开利正是上述思想与理论的实践成果,也是在“广播电视是不是产业”的异议声中诞生与成长的。

  百世开利执行市委常委会决议,“探索走市场发展的路子”。其企业发展模式是:政府立项组建运行机构,归宣传部直统;市委选任台长,授权台长采用聘任制方式组建团队。建设启动资金由施工机构带资/垫资,建立资金双方共管机制,收入还本付利。地产由划拨改购买,基础设施建设依靠社会资金、广电无形资产与合资,形成的国有资产权属国资委,授权百世开利经营。

  放眼全国,这一历史时期的改革创新蓬勃兴旺,保定百世开利仅是全国无数依赖机制创新、发展广电产业的一个实例。

什么阻碍了事业和产业协调发展?

  体制改革方向不明确,导致机制创新难以形成共识,成为阻碍事业和产业协调发展的主因。

  1998年,一系列政策的发布,广播电视事业随之进入政策调整期;至2008年的十年间,广电由“四级办”艰难的回归“两级办”。

  难在何处?看表象是利益矛盾,实则问题绝非那么简单!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进行审视,尤其与历史上广电事业发展最快的&ldq[FS:Page]uo;四级办”时期进行比较,核心的问题浮出海面——体制改革方向不明确,导致机制创新难以形成共识,成为阻碍事业和产业协调发展的主因。

  新的体制建设方向不明,即事业链/产业链路线图不清晰,就会在改革过程中放大基于存量利益的矛盾,而非通过良性发展创造的增量予以解决。

  考量事业链/产业链的上游源头。作为行业管理部门,广播电视局尚未做到“管办分离”,无法形成电信行业那样的垂直管理体系。因此,其对广电机构的管理与社会管理的效力、对事业/产业发展的推动力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考量事业链/产业链中的各主体。首先是播出机构(电台、电视台),近些年各地大多实施集团化战略,力图集中人财物资源,回归“两极办”,进而做大做强。这一初衷是好的,但由于其肩负的喉舌职能,也由于四级党委领导的政治体制现实环境,达成目标的可行性尚需思考。

  其次,作为传统事业链中的一环,承担播出传输职能的网络公司,本应贯彻企业运营机制,积极创新发展。但就全国现状而言,除京沪湘陕外,其他省级、市(地)级网络尚未做到“数字电视1号文”(国办发【2008】1号文件)要求的“网台分离”。

  从2007年起,各省(自治区)网络整合再度兴起并加速,播出传输管理体制实现“两级办”雏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事业与产业不分带来的掣肘。但是,尽管通过整合做大较为容易,但真正做强尚需时日。以河北广电信息网络集团为例,其为网络行政整合的成功案例,加之经营、管理团队的智慧,目前呈现快速发展势头。但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企业、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还亟待体制与机制的创新。

  再次,随着数字化带来的市场化,产业链亟待的创新运营机制难以形成共识。2002年以来启动的数字化进程,使广电产业以科技为龙头,绕过体制改革的障碍,形成许多闪光点。比如,数字电视、付费频道、卫星直播、手持电视、全业务数字网络......每个环节都初步形成了本环节的产业细分链(集群),为广电行业开展市场化服务奠定基础。

  然而,业界对“以节目为龙头?以销售为龙头?还是传输为龙头?”的问题尚未形成共识,其运行机制只好延续事业模型,远离市场规律。结果,节目制作商、节目集成商、节目传输商、接入服务商等都觉得别别扭扭、难以顺畅,事实上已经迟滞了产业的发展。

  机制创新:有效化解途径

  机制创新,是广电事业/产业共同协调发展的有效化解途径。

  必须清楚的认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广电行业的发展链条必然是“事业链与产业链”、“事业机构与企业”共生的特色组合,即事业链上有企业,产业链上有事业机构。

  以上二者的有效连接,是前提、是基础!也就是说,产业链上的企业间靠诚信建立利益紧密结合体,靠优质服务黏结产业链上的事业机构。

  以付费频道为例。付费频道是开路频道的寄生产品(个性化文化商品属性),是电视产业链上的源头(上游环节),分属事业和企业两种属性的机构生产制作。开路频道基本上是靠不计成本的免费传输与有效覆盖,从广告收入中获取资金赖以生存,而同一投资主体的付费频道制作企业则不可能有此机会。而网络公司是企业,靠有偿传输服务得以生存。产业链上的不同待遇导致了上下游各环节的不和谐。

  不和谐的一线受害者是付费频道!因为在市场规则的推动下,投资者和网络商必然两头挤压付费频道,使其举步为艰、难以为继。设想,假如有一天付费频道有了面对市场的出口,开路频道也找到了扩大覆盖的通道,网络公司何以生存?届时我们就会问,如此局面谁之过?!

  所以,应该面对国家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打开思想解放的闸门,在加强管理的前提下,应有专门机构着手研究解决建设广电事业/产业共同协调发展的产业链机制建设了!

  在此,笔者提几点有效化解广电事业/产业发展不协调的微薄建议,希望抛砖引玉、共同探讨务实途径——

  1、标准建设

  广电数字化以来出台了许多管理性文件、政策,但缺少服务性、建设性方面的文本,应尽快建立如下标准

(1)《有线数字网络功能标准》:已有技术类标准,缺失与“三网融合”配套的网络功能标准;

(2)《数字电视服务标准》:数字节目音视频标准、公益性服务节目与市场化服务节目界定标准、传输终端信号标准、机顶盒标准、终端服务人员岗位定额、故障修复承诺标准等;

(3)《有线数字电视收费监审标准》:电台、电视台、有线数字网络成本核算体系、价格形成机制、行业收费卡(即结算平台)等。

  2、产业规划建设

  以“三网融合”为基准,研究制订全行业事业/产业协调发展规划,勾勒“较为完整的数字电视产业链”路线图。

  3、利用“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建设培育市场和监管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电事业/产业是开掘不尽的金矿。随着管理体制改革的循序渐进,积极推动运行机制的转型,“形成适应数字化发展需要的广播电视运营机制”,必将引来前赴后继的淘金者,实现国家要求的“由电视生产大国向数字电视产业强国的转变”。

  回首三十年,弹指一挥间。只要有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广电事业/产业发展前途无限。广电人,为抓住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而努力吧!

责任编辑:chengxi

为您推荐

从手机电视叹电信广电合作

作者:张伟【eNet硅谷动力专稿】近年来,手机电视一直被各方“别有用心”地追捧着,满含赞誉之词,如“手机电视被称为继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继电影、电视和电脑之后的‘第四屏幕’”、“手机电视业务将成为移动通信增值领域的一颗新星”。美国某手机电视开发商也以幽默的口吻说道:“这个世界上只有电视和手机两种东西最流行,我们当然会更看重两者结合——手机电视的未来。”中国是手机数量大国也是电视大国,自1987年开展移动通信业务以来,到1997年,用户数慢慢累积到1000万户左右,每年平均增加100万户。然而,在此之后的四年间,却爆炸式增长迅速成为世界第一。据信息产业部2005年10月25

视频点播、直播技术在广电行业中的应用

近期,中国计算机报上发表于的一则新闻《视频直播应用于中国国际金融银行技术暨设备展览会》,其展会间利用Internet视频直播技术手段展示金融展和成就展的宏大现场,实时报道展会信息,提升展会辐射能力。但就我所知其实网上视频直播技术应用于展会早就不是什么新闻了。网上直播既有传统媒体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又有互联网按需获取的交互性,因此,这种媒体形式一出现就深受网络用户的欢迎。以流媒体形式出现的网上视频经历了快速的发展,逐渐地由窄带向宽带转移,提供视、音频内容的站点急剧增加,视听质量有了明显的改进。互联网上以视、音频服务的核心—流媒体技术已经得到了最广泛的认可。客观而言,目前流媒体技术还处于不断发展的

机顶盒租赁与广电数字化业务的发展(上)

1.1产业背景当前,世界科技迅猛发展,世界广播电视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我国广播影视“十五”计划明确提出2003年全面开展有线数字电视,2005年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3000万户,到2015年,我国将关闭模拟电视。国家广电总局从今年开始全面启动有线电视从模拟向数字的整体转换,确定2004年为数字化年和产业化年。广电数字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从节目采集、制作、播出、传输以至用户家中的接收设备都必须实现数字化。前端及传输环节数字化投入容易解决,而数以亿计的终端设备——用户家中的模拟接收机无论从经济能力还是从技术上都无法在短期内得到解决。从经济能力上看,数字电视机的成本还非常高,相当部分的用户还无经济

机顶盒租赁与广电数字化业务的发展(下)

上文中我们已讨论了消费型机顶盒租赁的传统租赁属性,现在我们再来探讨机顶盒生产型租赁。从目前福建机顶盒租赁实践来看,其生产型的租赁关系并未确立。香港新世界集团与服务公司之间并没有租赁合同关系,实际上香港新世界集团通过中广媒体公司间接控制了服务公司,而派威公司也是由新世界集团投资,其间也不存在买卖关系。服务公司的身份不是承租方,对用户来说,也不是实际的出租方,充其量是一个代理。机顶盒在目前阶段技术标准未统一的情况下,是缺乏通用性的专用设备,所以机顶盒租赁具有很强的设备投资色彩,但又未充作服务公司的股本。如此模糊的关系不利于企业的规范化经营,不能合理利用融资租赁方面的税收等优惠政策,不利于数字电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