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网融合触及主体,广电网恐边缘化

2010-01-15 10:50:00来源:投影时代 作者:萧萧热度:
一月十三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会议确定10年将争取在一定试点地区实验“双向”进入和全业务网的建设,为全国规模的三网融合奠定基础。这标志着冰封多年的3C融合终于卖出实质性的步伐。

三网融合触及主体

此前,推动三网融合已经成为国家的基本信息化战略。但是,在广电网、通信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上,广电部门拥有绝对的内容优势,互联网则拥有着双向互通的优势,通信网则具有用户最多的优势。其中,互联网和通信网有均掌握在电信企业和移动运营商手中,这就形成了3C融合电信系实力大于广电系的格局。

3C融合多方实力的不对等,与较弱的广电方面在内容方面拥有绝对话语权的特点并从,实际上导致了“越晚融合对广电越有利”的格局。广电系统也充分利用内容制作和监管的话语权,希望通过争取更多的自由空间来保存现有业务的优势。

本次国务院会议的本质是“在实验性地区推动双向进入”,也就是广电网进入传统的互联网和通信网业务;通信网和互联网进入广电网业务。双向进入的结果就是“全业务运营”:歌华有线可以传输电视节目、可以上网浏览网页玩游戏,同时也将可以“打电话”,拥有通信的功能;中国电信现在有电话业务、互联网接入业务、移动通信业务,未来也将允许其传输电视节目,甚至是制作电视节目......

在全业务网模式下,国内3C产业的运营和内容层面将彻底打破原有的垄断格局,形成充分的竞争关系:消费者安装一台电话,可以找广电网、中国电信的通信网、也可以找中国移动的家庭固话业务;消费者需要基础信息化服务,可能只需要中国移动一家运营商就能满足手机、移动互联网、固定互联网、固话、广电电视节目接入等多种业务需求。在三网融合的过程中,消费者将是最大的受益者。

其实,国内三网融合的业务早已展开。例如,广电网的歌华有线早已经可以运营互联网接入业务,中国移动也获得了固话和宽带接入的资格。由于互联网本身的开放性和国家正确的政策导致的非垄断格局,互联网已经率先完成“被进入”的融合过程:即广电网和通信网进入互联网市场。同时,经过09年的通信企业改组,最终形成了中移动、中联通、中电信三家全业务通信运营商,通信网内部的融合也已经完成基本布局。

而在三网融合的另一端,内容融合上,广电内容进入互联网的通路一直是敞开的。09年底,国家网络电视台的成立,则标志着广电内容进入互联网已经进入一个高潮阶段。预计,通过10年全年的建设,基本能够实现有实力的广电内容商在互联网上的扎根立足。这也为接下来三网融合的全面演进奠定了基础。

长久以来,国家3C融合战略的瓶颈主要在于互联网、电信网进入广电网,网络内容进入广电内容体系,也就是三网融合“进入广电的壁垒格外森严”。此次国务院会议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最大创新也就在于“符合条件的电信企业可以从事部分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制作和传输”这一点上,而且他问题或为配套、或为老问题新提法。

虽然“符合条件的电信企业可以从事部分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制作和传输”不能简单理解为允许中国电信成立自己的电视台、传播自己的电视节目、传播其他电视台的电视节目,但是国务院有关打破广电网在电视内容传播上的垄断权以及在电视内容制作上的垄断权的行动已经展开。此举意味着3C融合最后一道闸门已经被打开了一条足以冲毁隔离大坝的缝隙。

广电网恐边缘化

虽然,国务院也说明了允许“符合条件的广播电视企业可以经营增值电信业务和部分基础电信业务、互联网业务”另一个方向的“进入”方针。但是,这一条提到的广电企业从事互联网业务其实早已实现、广电企业从事增值电信业务也已经在广电部门的数字电视互动电视中有所体现,唯独是“基础电信业务”是一个崭新的领域。对于基础电信业务最基本的是固话通信和移动通信两项,在这两项上广电企业基本没有历史积累,开展的难度可想而知。

与广电企业在电信基础业务上没有历史积累不同,电信企业对于“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制作和传输”,数年前已经通过“IPTV”“网络视频”业务进行布局。目前,电信和互联网企业在这方面的势力已经相当庞大:IPTV业务用户量也已经达到百万的规模级别,网络视频用户数达到2亿以上的级别,同时09年兴起的“互联网电视”这种特殊的终端电视机的市场占比也已经攀上50%的比例。

形成以上格局的重要原因是在国内3C融合的推进史上,电信和互联网络一直处于进攻一方,而广电部门则处于防守一方。为什么拥有内容优势的广电在3C融合上会一直处于被动局面呢?答案是广电网的分散布局。

广电电视传播分为地面无线、卫星和城市有线,其中3C融合的主体是城市有线网。然而,广电城市有线电视网初期建设的基本政策是各地自筹资金、自主建设、自主管理,因此形成了全国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广电网运营商,自己独立的网络,以及目前广电网缺乏城市骨干网的格局。

在国务院的政策中,针对广电网的这一弱项明确提出了“整合有线电视网络,培育市场主体”的任务。广电网网络分散不互通、运营主体多样、产权在地方的特点决定了广电网在三网融合中必然是最需要“大补”的一方:一方面,需要一张全国互通的骨干网,这也就是广电总[FS:Page]局的NGB网络计划。全国互通的骨干网和运营真正的电信级业务的基础。否则,广电网的地方网就只能作为电信企业的接入网使用,沦为电信网的附庸。

另一方面是运营主体,市场主体的培育。各地广电网运营商众多,产权不统一,管理不统一,互联互通没有保障,政策执行没有保障,更没有足以吸引客户注意力的全国级的网络品牌和网络运营能力。以目前北京歌华有线为例,其主要网络仅覆盖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特点,运营电信增值业务和基础电信业务的难度非常巨大。

全国一张双向高速互通网,一张网上的几家,甚至一两家运营主体:这是广电网能够全业务运营的基础。而实现这两点的先后顺序择应该是运营主体先明确、网络建设后行。因此,分析认为在国务院三网融合新政出台之后,广电有线网运营商的整合大幕即将拉开。广电运营商的整合速度某种意义上决定着NGB网络全国大规模骨干网业务化运营的速度,也决定着在三网融合中广电部门最终会获得怎样的市场地位。

09年底国家网络电视台的上线可以看做是三网融合进程加速的一个信号。这一事件标志着广电内容进入网络世界的通道已经彻底打开。同时也意味着未来广电网在和互联网的竞争中已经不再具有传统的内容上的绝对优势:电视台已经把互联网和广电网在内容传播上的价值同等看待。

面对内容商的“脚踩两只船”,通信和互联网运营商进入广电服务合法性的确立,以及广电网络自身的多年积弱,三网融合的2010年之路已经注定不再平静:广电网到底如何破解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困境还需要有大手笔的好棋才行。

责任编辑:DVBCN编辑部

为您推荐

从手机电视叹电信广电合作

作者:张伟【eNet硅谷动力专稿】近年来,手机电视一直被各方“别有用心”地追捧着,满含赞誉之词,如“手机电视被称为继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继电影、电视和电脑之后的‘第四屏幕’”、“手机电视业务将成为移动通信增值领域的一颗新星”。美国某手机电视开发商也以幽默的口吻说道:“这个世界上只有电视和手机两种东西最流行,我们当然会更看重两者结合——手机电视的未来。”中国是手机数量大国也是电视大国,自1987年开展移动通信业务以来,到1997年,用户数慢慢累积到1000万户左右,每年平均增加100万户。然而,在此之后的四年间,却爆炸式增长迅速成为世界第一。据信息产业部2005年10月25

视频点播、直播技术在广电行业中的应用

近期,中国计算机报上发表于的一则新闻《视频直播应用于中国国际金融银行技术暨设备展览会》,其展会间利用Internet视频直播技术手段展示金融展和成就展的宏大现场,实时报道展会信息,提升展会辐射能力。但就我所知其实网上视频直播技术应用于展会早就不是什么新闻了。网上直播既有传统媒体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又有互联网按需获取的交互性,因此,这种媒体形式一出现就深受网络用户的欢迎。以流媒体形式出现的网上视频经历了快速的发展,逐渐地由窄带向宽带转移,提供视、音频内容的站点急剧增加,视听质量有了明显的改进。互联网上以视、音频服务的核心—流媒体技术已经得到了最广泛的认可。客观而言,目前流媒体技术还处于不断发展的

机顶盒租赁与广电数字化业务的发展(上)

1.1产业背景当前,世界科技迅猛发展,世界广播电视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我国广播影视“十五”计划明确提出2003年全面开展有线数字电视,2005年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3000万户,到2015年,我国将关闭模拟电视。国家广电总局从今年开始全面启动有线电视从模拟向数字的整体转换,确定2004年为数字化年和产业化年。广电数字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从节目采集、制作、播出、传输以至用户家中的接收设备都必须实现数字化。前端及传输环节数字化投入容易解决,而数以亿计的终端设备——用户家中的模拟接收机无论从经济能力还是从技术上都无法在短期内得到解决。从经济能力上看,数字电视机的成本还非常高,相当部分的用户还无经济

机顶盒租赁与广电数字化业务的发展(下)

上文中我们已讨论了消费型机顶盒租赁的传统租赁属性,现在我们再来探讨机顶盒生产型租赁。从目前福建机顶盒租赁实践来看,其生产型的租赁关系并未确立。香港新世界集团与服务公司之间并没有租赁合同关系,实际上香港新世界集团通过中广媒体公司间接控制了服务公司,而派威公司也是由新世界集团投资,其间也不存在买卖关系。服务公司的身份不是承租方,对用户来说,也不是实际的出租方,充其量是一个代理。机顶盒在目前阶段技术标准未统一的情况下,是缺乏通用性的专用设备,所以机顶盒租赁具有很强的设备投资色彩,但又未充作服务公司的股本。如此模糊的关系不利于企业的规范化经营,不能合理利用融资租赁方面的税收等优惠政策,不利于数字电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