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GDP里的水分

2011-09-09 14:24:00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作者:韦聚彬热度:

一、中国广电GDP里的水分

  1.数字

  “十一五”期间,中国广播电视收入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2010年达到2238亿元,2010年的国内电影票房从2005年的20亿元增加到102亿元。影视产品和服务出口不断扩大,仅2010年影视剧、动画片等出口就超过43亿元。其中广播电视广告收入970亿元,有线网络收入506亿元。

  这组关于收入的数字,虽然不能和国际上的传媒巨头、传媒大国相比,但是增速喜人,也是值得庆贺的成就。如果按照收入占GDP20%的比例计算,那中国广电行业2010年创造的GDP就在一万亿左右。即使与传媒强国相比,我们的数字仍然不算庞大,却已存在不少水分。

  2.高投入

  GDP=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我们首先看广电GDP里面所包含的高投入。根据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数字,2010年全国电视剧产量为405部,约1.4万集。电视剧每集投资在百万元以上的消息频频传出,以一般计算,每集80万元,则总投入已经超过百亿;“十一五”规划期间正式全面实施的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所耗费的资金已经达到1500亿元到2000亿元,平均每年在300亿元左右;广电总局在2009年宣布,要在三年内实现全高清覆盖,实现这个目标所需要的投入必然数倍于数字转换;如今,在三网融合背景下,各地有线电视网络纷纷上马双向改造,以我国1.4亿有线电视网覆盖用户计算,进行双向改造需要的投资就超过500亿元......

  广电的高投入不仅仅表现在巨额资金上,也表现在臃肿的机构和从业人员上。全国现有广播电台251座,电视台272座,广播电视台2087座,教育台44座,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都有相应的电视播出机构;围绕着广电行业还存在大量的相关机构,光是从事电视剧制作的机构就有将近2500家。数量庞大的广电机构和从业人员,是广电高投入的另一表现。

  政策资源的投入比较隐性。比如规定港台地区主持人只能以嘉宾主持的形式出现在节目中,连续主持不得超过三期,这就是对内地主持人群体利益的保护;禁止城市接收卫星电视,这是保护有线电视的垄断地位。另外,《关于加强互联网传播影视剧管理的通知》和《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这两个文件,则要求网上传播的影视剧都必须取得广电总局颁发的相关许可证,各大视频网站火热流传的美剧、日剧、韩剧等大都被封杀,这是对国产电视剧的政策保护;《关于促进我国动画创作发展的具体措施》则要求动画片收视黄金时段必须播放国产动画片,并且为国产动画片提供物质奖励,这是为国产动画片提供政策护航;在关于推进制播分离的文件中又要求传统电视台可以根据“先台内后社会”的原则,节目制作业务通过转企改制,组建面向市场的节目制作经营公司,条件成熟后再吸收社会资本组建由电台、电视台控股的节目公司,这是行业改制中以政策力量保护传统利益,抗拒外来资金的渗透。

  高昂的显性投入和隐性投入,直接导致广电内容产业成本居高不下。不但初次投资的资金数目巨大,节目生产出来后,对优质节目资源的争夺又会导致二次资金投入,近年来一些优秀的电视剧,如《我的团长我的团》、《借枪》等都遭到抢购、抢播,形成电视节目市场的恶性竞争。数量众多的电视机构和从业人员,各自独立,分散经营,又带来节目同质化的问题,受欢迎的节目类型、创意总是在短时间内被克隆,造成频道资源、制作资源的重复浪费,也加大了广电行业的创作成本。高投入、高成本的增长方式,其后果必然是电视传媒生态环境和良性市场秩序被破坏。

3.低消费

  与高投入、高成本相比,消费在广电GDP中所占的比例显得不足。以电视剧为例,2010年全国共有951部电视剧通过审批,但实际生产量为405部,近一半在申报备案后没有按时生产出来。从审批数目和已播出数目来看,审批数目与实际播出的电视剧数目比例约为10:1,即每年审批立项的电视剧中,10部中只有1部制作出来后有播出平台。实际每年的电视剧产量和播出比例为5:3,40%已经生产出来的电视剧没有播出平台。并不是没有足够的播出平台,而是整个电视剧市场的消费能力有限,无法消化如此大体量的电视剧作品,第一电视剧生产大国并不等于第一电视剧消费大国。

  再以数字电视转换为例,截至2011年1月,我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已超过9000万,达到9039.2万户,有线数字化程度达到48.26%,基本上覆盖了城镇居民区域。然而,耗费了大量资金和精力的数字电视转换,却根本没有让用户消费到“数字电视”。真正的“数字电视”应当是节目的“录制、编辑、播出、收视”等都是“数字化信号”,可现在上星的电视节目仍是模拟信号,只是增加一个机顶盒,将“模拟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后,再还原为“模拟信号”传送给用户电视机。除了多出一个机顶盒,用户并没有消费到新东西,所有的投入完全消耗在中间过程中。这不能不令人担心,方兴未艾的高清转换会不会又是同样的一场无用功?

  再以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双向网络改造和机顶盒升级为例,这又是一个投入巨大的升级产业,截至2010年底,内地有线双向网络覆盖总数达到了4350万户。可是,可发放的双向机顶盒用户仅1500万户,实际双向互动电视订户数量达到417万,占双向机顶盒用户数量的1/3,占双向网覆盖用户数的9.6%。也就是说,网络覆盖了,还有2/3的用户没有双向机顶盒,还有90%的双向网络在闲置。用户使用不明显,导致投入巨大的双向互动电视业务没有被有效消费。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广电行业中的总体消费与巨额的投入高昂的成本相比,很不相称。投入没有价值产生,做了大量的无用功,令人叹息。

  4.低出口

  根据以上的分析,广电GDP的格局是高投资低消费,不难想象,在国内都无法提高广电产品的消费,出口情况更加不容乐观。2010年,影视剧、动画片等出口收入是43亿元,这还比不上一部好莱坞大片创造的全球票房。一个国家文化产品的输出,直接关系到该国软实力在国际上的排位,经济收入还是其次的。广电业内过多的粗制滥造、太重的心浮气躁、不断地迷失在低水平的自我复制里,导致整个行业无法肩负起文化输出的重任,在文化影响力、国家形象提升度、核心价值观传播度、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等方面,都不能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

二、拧出水分

  1.认清差距

   在理念上认识自我的真实水平,不要被各种漂亮的数据冲昏头脑——况且,现在的数据其实并不足够漂亮。与国际传媒业先进的国家和地区相比,我们的市场潜力远没有得到发掘,竞争局面并不够充分。现在的蛋糕,并不是大到极限了,以至于很多业内人士对此产生了厌倦和疲惫。高速平稳发展的国民经济、不断增长的国民收入、庞大的收视人群,这些基础性的优势是我国得天独厚的。所以,第一,必须认清市场开发程度的落后;第二,承认产业发展程度的落后;第三,承认节目制作水平的落后。看到差距,才会奋起直追,才有追赶的动力;洗去水分,才知道真材实料有几斤几两,才知道需要修补的缺口在哪里。如果迷失在一个个看似可观的数据里面,将是整个产业的悲哀。

  2.认清方向

   怎样的产业面,才是数据漂亮水分又少的?这与节目制作的理念有关,与产业发展的方向感有关。当下广电节目普遍存在的短板是附加值低。通常受欢迎的收视率高的几档综艺节目,本身就是从国外抄袭克隆而来,再经过国内其他电视平台的疯狂改造,其残存的一点节目附加值基本被消耗殆尽。电视剧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很多剧情创意都来自国外某些受欢迎的剧集,一些本土原创作品,要么一窝蜂上马,要么带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宣传味道,不被观众接受。在节目的宣传推广上,恶搞、恶俗和低俗手段经常能帮助节目组轻易达到目标,勤勤恳恳做节目的无人理会。低俗的炒作成为电视圈的常态,与真、善、美的社会主流价值观、普世价值观越去越远。争议的话题越多,节目就越红火,创作人员就越高兴。这些都是畸形的、不健康的行业发展理念,可怕的是,抱有类似理念的从业人员并不在少数,相反被很多节目制作人员、营销人员认可。在这样的理念包围下,广电业便如一只无头苍蝇,昏头转向,看不清远大的方向在何方。

   3.坚持体制改革,激发体制活力

   注水的广电GDP,导致行业经济效益滞后,社会效益也被拖累。观众和社会舆论从诟病粗制滥造的节目和低俗恶搞的制作理念,到质疑广电落后的体制。20余年来,广电行业在自身体制机制的改革步伐上,时而向左,时而向右,摇摆不定,这使得广电产业发展远远滞后电信业,更严重桎梏了广播电视内容的创新与成长。到2009年底,广电总局再一次明确了制播分离、转企改制的方向,一年多来,围绕着这一核心政策基调,各地电视机构已经各出招数,力求抢占改革先机。殊不知,2011年初,广电总局新任新闻发言人吴保安在总结2010年展望2011年时,突然转而强调电台、电视台在改革中,“不允许搞跨地区整合,不允许搞整体上市,不允许搞频道频率公司化、企业化经营”。吴保安同时强调,电台、电视台作为党的重要新闻媒体和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必须坚持事业体制,坚持“喉舌”和公益性质,坚持以宣传为中心。此种言论一出,舆论哗然,业内普遍认为,这是改革的倒退,是再度陷入时左时右、时前时后的老路,不管具体表述的内容是什么,也不管这样的论调会持续多久,光是朝三暮四的态度已经足够形成对改革求变的打击。想要提升广电的整体竞争力,高层管理部门必须给予足够的政策支持,给予行业以改革求变的勇气和支持,做行业改革创新的坚强后盾,而不是左右摇摆、前后矛盾、思前顾后、优柔寡断。浮躁不安、偏激冒进的行业氛围,和不连续、不稳定的政策环境是有莫大关系的。动荡无定的政策风向标,令人无法静下心来做节目,也就没有长期、稳健的节目提升计划。未参与改革的犹豫观望,已经着手改革的心惊胆战,这样战战兢兢的心态下,怎么去激发体制活力,怎么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怎么不让人误以为走捷径是应有的工作理念?

   结语

   广电业里的注水GDP容易迷惑人们的眼睛,被虚假的数据欺骗,使得在此基础上的得出决策出现误差。国家的强盛,行业的强大,都需要依靠良好持续的政策环境、公正有序的社会氛围、积极健康的劳动者心态。只注重高投入而不计较其收益,会失去发展的内在活力;一味地保护只能产生温室里的节目,没有抵抗力没有竞争力;摇摆不定的政策方向让人心冷,无所适从,一年又一年地错过社会经济发展大环境提供的机会。凡此种种,值得决策者认真思考。(作者单位:广东电视台)


责任编辑:chengxi

为您推荐

从手机电视叹电信广电合作

作者:张伟【eNet硅谷动力专稿】近年来,手机电视一直被各方“别有用心”地追捧着,满含赞誉之词,如“手机电视被称为继电视、广播、报纸和网络之后的第五媒体”、“继电影、电视和电脑之后的‘第四屏幕’”、“手机电视业务将成为移动通信增值领域的一颗新星”。美国某手机电视开发商也以幽默的口吻说道:“这个世界上只有电视和手机两种东西最流行,我们当然会更看重两者结合——手机电视的未来。”中国是手机数量大国也是电视大国,自1987年开展移动通信业务以来,到1997年,用户数慢慢累积到1000万户左右,每年平均增加100万户。然而,在此之后的四年间,却爆炸式增长迅速成为世界第一。据信息产业部2005年10月25

视频点播、直播技术在广电行业中的应用

近期,中国计算机报上发表于的一则新闻《视频直播应用于中国国际金融银行技术暨设备展览会》,其展会间利用Internet视频直播技术手段展示金融展和成就展的宏大现场,实时报道展会信息,提升展会辐射能力。但就我所知其实网上视频直播技术应用于展会早就不是什么新闻了。网上直播既有传统媒体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又有互联网按需获取的交互性,因此,这种媒体形式一出现就深受网络用户的欢迎。以流媒体形式出现的网上视频经历了快速的发展,逐渐地由窄带向宽带转移,提供视、音频内容的站点急剧增加,视听质量有了明显的改进。互联网上以视、音频服务的核心—流媒体技术已经得到了最广泛的认可。客观而言,目前流媒体技术还处于不断发展的

机顶盒租赁与广电数字化业务的发展(上)

1.1产业背景当前,世界科技迅猛发展,世界广播电视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我国广播影视“十五”计划明确提出2003年全面开展有线数字电视,2005年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3000万户,到2015年,我国将关闭模拟电视。国家广电总局从今年开始全面启动有线电视从模拟向数字的整体转换,确定2004年为数字化年和产业化年。广电数字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从节目采集、制作、播出、传输以至用户家中的接收设备都必须实现数字化。前端及传输环节数字化投入容易解决,而数以亿计的终端设备——用户家中的模拟接收机无论从经济能力还是从技术上都无法在短期内得到解决。从经济能力上看,数字电视机的成本还非常高,相当部分的用户还无经济

机顶盒租赁与广电数字化业务的发展(下)

上文中我们已讨论了消费型机顶盒租赁的传统租赁属性,现在我们再来探讨机顶盒生产型租赁。从目前福建机顶盒租赁实践来看,其生产型的租赁关系并未确立。香港新世界集团与服务公司之间并没有租赁合同关系,实际上香港新世界集团通过中广媒体公司间接控制了服务公司,而派威公司也是由新世界集团投资,其间也不存在买卖关系。服务公司的身份不是承租方,对用户来说,也不是实际的出租方,充其量是一个代理。机顶盒在目前阶段技术标准未统一的情况下,是缺乏通用性的专用设备,所以机顶盒租赁具有很强的设备投资色彩,但又未充作服务公司的股本。如此模糊的关系不利于企业的规范化经营,不能合理利用融资租赁方面的税收等优惠政策,不利于数字电视业